黃錦輝
摘 要:圖書館口述歷史工作有利于發揮圖書館服務職能,使圖書館服務延伸到社區的街道、社群和機構,發展更多潛在用戶,是深化圖書館服務內涵、拓展圖書館服務范圍、增強圖書館社區影響力的有效途徑,對于豐富館藏,服務社區具有重要價值。圖書館口述歷史的服務包括公共推廣服務、收藏服務、項目支持服務、資源可獲取服務、教育服務等多個方面。
關鍵詞:圖書館 口述歷史 社區 服務
中圖分類號:G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5-00-02
口述歷史工作及研究是 21 世紀以來圖書館界出現的新業務形態和研究方向。口述歷史的開放性,生動性,原生性使得各種形式新穎,內容多樣的研究項目如雨后春筍。更多的圖書館從業人員投入到口述歷史的文本及技術研究和服務功能開發,口述歷史呈內容多元化,學科視角多角度趨勢,越來越受到圖書館業界的重視。
一、近年來的研究口述歷史取得豐碩成果
隨著口述歷史的深入研究和發展,近年來出現了一大批具有影響力的研究口述歷史的作品,內容包含了口述歷史內涵和外延、口述歷史在圖書館檔案館的保存價值和利用模式、口述歷史的收藏與收集、高校等科研機構的口述歷史理論和實踐、口述歷史倫理問題等。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張學良口述歷史》、《胡適口述自傳》、《李宗仁回憶錄》等。隨著大陸口述歷史熱潮的興起,出現了定宜莊的《最后的記憶:十六名旗人婦女的口述歷史》、《老北京人的口述歷史》,張曉的《西江苗族婦女口述史研究》,山西社科院的《山西抗戰口述史》,湖南圖書館的《湖南抗戰老兵口述錄》等都是中國口述史方面的成果,其他以“口述”命名的各種回憶錄更是不計其數。[1]
口述歷史擴展了史料收集的范疇,使得該類題材的文本寫作隊伍不斷壯大,出現了一批高質量的口述歷史著作。如:《中國知青口述史》(劉小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吳德口述:十年風雨紀事》(朱元石,當代中國出版社2004年版),《啟功口述歷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等;《日軍侵華集中營》(何天義,大象出版社2008年版),《文強口述自傳》(劉延民,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
理論方面,出現了不少有代表性的著作:《中國口述史的理論與實踐》(周新國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過去的聲音——口述史》(保羅·湯普遜著、覃方明等譯,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與歷史對話——口述史學的理論與實踐》(楊祥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大家來做口述歷史》(唐納德·里奇著,王芝芝、姚力譯,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年版)。[2]
口述歷史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對也史學觀念產生一定的影響。圖書館界掀起了開展口述歷史的熱潮,從單純的文獻收集到民間資料的挖掘,從到底該不該做口述歷史到如何做好口述歷史并為公眾服務所用……這些顯然是一大歷史跨越。
二、圖書館開展口述歷史社區服務的價值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班克羅夫特圖書館的區域口述歷史辦公室主任 Baum曾經指出:“口述歷史辦公室的目的是保存信息為未來所使用。許多材料可能需封存一段時間,但是大多數是立即為研究和機構的特定目的而被使用”[3]曾任哥倫比亞大學巴特勒圖書館哥倫比亞口述歷史中心主任及美國口述歷史協會首任主席的 Starr 也指出:“口述歷史不僅僅是供研究者個人使用,而是通過圖書館或其他存儲機構保存以利于更多的學者及未來子孫后代使用。”[4]《圖書館學與情報學百科全書》一直強調圖書館開展口述歷史工作的最終目的是為當前及未來用戶服務。[5]
圖書館開展口述歷史項目是其服務職能所在。通過口述歷史服務與社區之間進行深入互動,加深彼此之間的社區文化傳播,社區歷史文化資源挖掘,是互利共贏的。
1.豐富圖書館館藏資源
Evans 和 Llwyd 認為,公共圖書館在口述歷史的收集、保存、獲取中起著重要的作用[6]。圖書館開展口述歷史項目服務,可豐富圖書館館藏,有利于拓展圖書館的收藏范圍,提升圖書館館藏質量。圖書館以口述歷史資料收集為契機,帶動相關其它書面文獻資料的收集,并通過對這些資料進行合理的信息加工、編目和整理,實現口述視頻、錄音資料和文獻資料的有效結合,再次對本地歷史文化資源進行信息組織,形成本社區的特色館藏。同時,通過深度挖掘本地社區優秀文化資源,形成以點帶面的深度館藏。
圖書館重視、挖掘和搶救即將消失的社區歷史,如抗戰史料、非物質文化遺產史料、本地風俗民情、重要的政治經濟領域內的大事件專題等,可以填補其他文本文獻的不足,完善館藏資源。對于保存人類傳承文化遺產而言,也是意義深遠的。
以順德圖書館為例:作為一間區級公共圖書館,順德圖書館2010年開始將口述歷史納入地方文獻部工作范疇。通過訪談的方式,采訪親歷或見證歷史事件的長者,用錄音錄像等現代技術手段,搶救順德即將消逝的歷史記憶,從而獲得珍貴的特色館藏資源。截止到2016年8月,順德圖書館已制作完成并上傳到順德口述歷史播放網站的口述歷史87輯,免費供讀者查閱。題材涉及歷史事件、民俗風情、文化體育、傳統美食、地方掌故、地方沿革、行業變遷、非遺與傳統老手藝等。順德口述歷史的開展,有助于深挖地方史料的文獻價值,在既有文字記錄上補充細節和血肉,豐富圖書館館藏,為研究順德歷史的專家學者提供更具體的歷史資料,為后代留下不可再生的歷史記憶。
2.提升圖書館的社區服務功能
Ulargiu 調研了英國的口述歷史項目指出,圖書館的功能之一是鼓勵其藏書和服務為其所服務的社區所利用。[7]與檔案館有所不同,圖書館的職能強調資源的可獲取性。館藏資源和史料的開放性使得圖書館具有面向社區服務的便捷性。而公眾使用口述歷史服務也為圖書館口述歷史的傳播提供了更多的社區資源。
2015年,滄州圖書館正式啟動口述歷史項目,并完成第一批口述歷史人員錄制。該館采用錄音錄像等現代多媒體手段,記錄本地區歷史事件的當事人或者見證者的口述。通過對口述歷史資料的收集和保存,促進了圖書館和社區人文歷史資源的共建共享,對本土傳承歷史、咨政育人起到了積極作用。
湖南圖書館做了大量的口述歷史工作,專題涵蓋了尋找城市記憶、湖南抗戰老兵、湖南地方戲劇、湖南古村落古民居、國民記憶等方面。2014年,湖南圖書館、湖南省圖書館學會與美國青樹教育基金會、中國青樹鄉村圖書館服務中心合作,在長沙舉辦了第六屆“信息技術和教育”國際會議。會議的主題就是“圖書館與口述歷史及地方文化”。
圖書館開展口述歷史,有利于將服務延伸到社區的各種群體和機構,以及更多的網絡用戶,拓展用戶群體,增加服務項目,強化服務內容,提高用戶的圖書館使用率,提高圖書館的公眾影響力。如何更好的開展口述歷史的社區服務,是檢驗圖書館口述歷史工作成效的關鍵。
三、圖書館口述歷史服務方式方式和范疇
1.口述歷史的收藏服務
口述歷史是一種記錄和發掘歷史真相相結合的史學形式。口述歷史的記錄性決定了其需要有圖書館這樣的收藏機構來收集保存開發,以持續化地為本地社群提供服務。《順德縣志》記載的1945年抗日戰爭“舊寨塔戰斗”,三天激烈的戰斗全文只有345個字的講述,而具體日軍最后是如何潰敗的也沒有講述清楚。順德口述歷史的資料采訪中,西海抗戰老兵的口述,補充了很多珍貴的歷史細節,彌補了館藏中關于順德抗戰史料的不足。
2014 年,上海圖書館接收了長期從事中國當代重大政治題材紀實文學創作作家葉永烈捐贈的大量文獻資源,其中包括了豐富的口述歷史資料。[6]
圖書館接收口述歷史收藏,可為圖書館的資源開辟新領域,節約口述歷史產生機構的保存成本,保障口述歷史資源得到更大范圍的利用[7]。
2.口述歷史項目支持服務
圖書館口述歷史多元化與多學科視角,使得各地圖書館開展了豐富的口述歷史項目。圖書館參與本土口述歷史項目建設的優勢在于,圖書館有穩定的資金來源,有公共資源和使用場地,能夠將用戶的需求與圖書館收藏功能相結合。
2012 年,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啟動,主要著眼于重要歷史事件、重要人物和瀕危民族記憶與傳統技藝的搶救性記憶收集工作。作為國家館,國家圖書館的此項舉動正式將口述歷史工作提升到國家記憶的高度,對口述歷史工作在全國圖書館界的廣泛開展無疑具有號召作用。
2015年,順德圖書館 “順德口述歷史”成為廣東省何享健慈善基金會2015年文化保育類支持項目。基金會定額資助口述者勞務費等費用。通過在社區進行圖書館口述歷史視頻資料的采集項目,提高了口述歷史支持服務質量,增進圖書館用戶參與度。
3.資源可獲取服務
順德圖書館口述歷史資源的可獲取分為互聯網在線獲取和線下獲取。
線下獲取,也即實地獲取。即用戶去圖書館檢索相關資料,并通過專業的播放設備,或專門的視頻點播系統獲取口述歷史資源。由于知識產權的限制,在順德圖書館自行開發了口述歷史點播系統中,上傳本館網站的口述歷史視頻,有部分受到知識產權的限制的,無法館外觀看,只能在館查看。由于線下獲取受時間和地點限制,對用戶造成了一定的不便。因此,圖書館通過社區延伸服務來促進其物理獲取。例如,將口述歷史資源帶到社區,為用戶提供社區獲取。順德圖書館“2015年周到服務進村居”活動中,通過文化志愿者送“順德口述歷史”視頻到各鎮街服務點,向當地村民宣傳和播放共97次。“4.23世界讀書日”系列活動中,舉辦“順德口述歷史”視頻公開展播,有200多順德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在現場觀看。逢周六、日舉辦的“公益電影”播放陣地,在電影開播前十五分鐘,宣傳播放口述歷史視頻共104次。口述歷史成果的線下展示則有利于圖書館走進公眾視野,使圖書館超越圖書回歸文化的本質。
互聯網的便捷和高效性為圖書館口述歷史資源的獲取提供了便利條件。在線獲取,即通過互聯網獲取,不受時空限制,大范圍超文本鏈接且無限制瀏覽口述歷史資料。通過建立口述歷史資源數據庫,使用戶對口述歷史內容的檢索更為深入,信息的獲取更為快捷。
截止到2015年上半年,順德圖書館口述歷史視頻網站點擊數近3萬次,播放活動直接參與人數約1.2萬人次,大大提升了圖書館口述歷史資源的使用率。口述歷史視頻資源的在線獲取,促進圖書館與社區成員之間的聯系,部分不習慣使用書面語言的社區成員開始使用圖書館的口述歷史視頻資源,從而成為圖書館的用戶,挖掘了圖書館潛在用戶。
4.口述歷史的教育服務
2015年7、8月,在順德圖書館品牌活動“順德青少年閱讀夏令營”中,順德口述歷史視頻播放作為主要的日常課程之一,每周播放二到三場,參加課程學習人數為600人,讓青少年系統地接受本地歷史文化教育,達到認識順德、熱愛順德的目的。
2014 年,湖南圖書館成立了湖湘口述歷史研究實踐平臺及青少年口述歷史培訓基地,為青少年開展口述歷史提供了專門的培訓支持。
此外,網絡和傳統媒體相結合的方式,普及和推廣口述歷史知識,宣傳圖書館口述歷史服務。2016年,珠江商報為順德口述歷史工作做了一次大篇幅的宣傳報道,并在該報官方微信作了一系列宣傳推介;順德城市網等其它媒體也作了一系列相關報道。
口述歷史工作的開展,使圖書館在日常的傳統服務之外以文化生產者的身份介入社區。目前口述歷史仍存在諸如學科歸屬不強,理論研究滯后,實踐工作方法缺乏規范等問題。要保障服務得以順利展開,圖書館需要制定并公布相關規范與指南。中國國家圖書館的“中國記憶”項目組設計了多種工作規范,涉及口述歷史的采集、編目、保存、服務、開發、合作、著作權等各方面的規范與指南,將匯編形成《中國記憶項目工作手冊》[8],可為圖書館界提供借鑒。
綜上所述,圖書館開展口述歷史服務,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口述歷史依托于世代流傳的形式,在多媒體之間產生,具有個體和集體記憶,是一種珍貴的人類精神財富。只有不斷地挖掘口述歷史在社區價值實現模式,在保存和發展中傳承歷史,才是口述歷史發展的制勝之道。
參考文獻
[1]譚志斌.國內口述歷史著作述評.蘭臺世界,2012(9);
[2]左玉河 熱點透視與學科建設:近年來的中國口述歷史研究《中華文化論壇》2011.1,36—40頁;
[3]Baum W K.oral history: a revived tradition at the Bancroftlibrary. the Pacific Northwest Quarterly,1967 :57-64;
[4]Starr L M. oral history// Dekker M. encyclopedia of libraryand information science,1st Ed. New York : Inc,1977 :440-463;
[5]Hansen DG.oral history in libraries and archives// BatesM, Maack M N, Raton B. encyclopedia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science 3rd.ed.FL: CRC Press,2009:4045-4055;
[6]紀實文學家葉永烈向上海圖書館捐贈手稿等文獻.[2015-07-10].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4/04-29/6119848.shtml;
[7]胡立耘.基于口述歷史的圖書館延伸服務:圖書館 2015年第12期,15—22;
[8]田苗,湯更生.中國記憶的構想與實踐.國家圖書館學刊,20l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