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7年3月,由中宣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文化部、體育局等部門實施的貧困地區百縣萬村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以下簡稱“村文化服務中心”)在寧夏回族自治區(以下簡稱“寧夏”)全面實施。寧夏按照公共文化服務的“七個一”( 即1個文化活動廣場、1個文化活動室、1個簡易舞臺、1個宣傳欄、1套文化器材、1套廣播器材和1套體育器材)的標準,截至2017年9月,實現了寧夏貧困9縣(區)村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全覆蓋,率先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關鍵詞:建設 經驗 措施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5-0-01
建設村文化服務中心,是完善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增加基層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內容。寧夏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指導意見》文件精神,按照文化部等七部委印發的《“十三五”時期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綱要》的部署,寧夏黨委、政府、科學謀劃、行動迅速,從2016年謀劃建設到2017年3月開工建設,2017年9月全面完成了寧夏貧困9縣(區)村文化服務中心建設任務,率先在全國實現了全覆蓋[1]。
一、寧夏村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經驗
1.黨政領導齊抓共管,確保了村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時效性
一是把村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列入了2017年寧夏十項民生實事十項重點工程,并成立了由寧夏黨委、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宣傳部、文化廳、財政廳、審計廳、新聞出版廣電局、體育局負責人為成員的村文化服務中心建設領導小組,把村文化服務中心項目建設作為文化扶貧、文化惠民的重點工作來抓。開發建設之初,在寧夏西吉縣專門召開了村文化服務中心項目開工儀式,進一步落實了責任,明確了建設的時限和要求。另外,文化廳負責派出了9個工作組,按照“一組包一縣(區)深入每一村”的工作原則,協助各地進行調研、規劃、設計和建立臺帳,梳理出各縣(區)村文化服務中心項目建設清單,使各地村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按照時間規劃表順利進行。
二是寧夏貧困9縣(區)成立了由黨委“一把手”任組長的村文化服務中心建設領導小組,按照寧夏文化廳的要求,實行一周一匯報,一月一總結的工作方法,各縣(區)采取全面普查、缺什么補什么、一村一策和精準建設的措施,在保證建設質量的前提下,加快建設進度、破解困難,按時、保質保量地完成了建設任務,確保了村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時效性。
2.整合項目資金,突出地方特色文化
一是將中宣部支持的“606”項目資金和文化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體育總局支持購買器材的項目資金和寧夏本級財政的配套資金進行整合下達到貧困9縣(區),9縣(區)又整合“一事一議”、“美麗鄉村”建設等項目資金共計近4億多元,使村文化服務中心的建設資金得到了全力保障。另外,各縣(區)又通過籌措企業贊助資金、企業老板捐助資金等方式,極大地提高了村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標準,甚至有些縣(區)的村額外新建或擴建了文化活動室和鄉村大舞臺,極大地拓展了村級文化活動陣地建設[2]。
二是各縣(區)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將村文化服務中心分為新建、改擴建和資源整合三種類型。各縣(區)通過將村文化服務中心建設項目與“老年飯桌”、“旅游驛站”等項目整合,因地制宜,合理規劃,使項目在選址、建筑布局等方面更加合理化,進一步促進了資源的合理利用,避免了重復建設和不合理建設。另外,通過整合項目,使村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在項目設計、建筑風格上,凸顯了地方文化和旅游文化特色,不僅提升了文化品味,而且已成為當地人民追求文明、品味鄉愁、靜養心靈的精神家園和健康福地。
3.互觀互學,相互促進
在村文化服務中心建設中期,寧夏黨委宣傳部負責人帶領文化廳、財政廳等相關部門負責人、9縣(區)相關負責人,到各縣(區)村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現場進行“互觀互學互評”活動。通過此項活動的開展,相互發現問題,相互借鑒好的經驗,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和“亡羊補牢”的效果。
4.村文化服務中心的裝修、布置,突出“一鄉(鎮)一特色,一村一品”的地方文化特色
在寧夏9縣(區)村文化服務中心建成后,寧夏文化廳要求各縣(區)村文化服務中心要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當地的生態、民俗、傳統、習慣等地域特色文化進行裝修、布置,不僅弘揚了傳統文化,凸顯了當地文化特色,而且也增添村文化服務中心的美觀性。
二、寧夏村文化服務中心的管理使用措施
村文化服務中心的建成,對于增加農村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具有重要意義,但如何管理好和使用好又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寧夏在村文化服務中心建成后,9縣(區)根據寧夏文化廳的指導意見和自身的實際,對如何加強村文化服務中心的管理和使用,主要做了如下措施。
1.聘用文化管理員,加強村文化服務中心的管理和使用
為確保建成后的村文化服務中心有人管理,加強村文化服務中心利用率,寧夏貧困9縣(區)為每個村文化服務中心聘請了1名文化管理員和1名群眾文化監督員,主要負責村文化服務中心器材的管理、檔案臺帳建設,并積極組織村民開展文化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村文化管理員和監督員的薪酬由寧夏文化廳籌集專項資金解決。
2.加快數字化建設,促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
寧夏貧困9縣(區)村文化服務中心建成后,根據文化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部門印發的《關于推進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的指導意見》文件精神,加快實施了以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為總館,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文化服務中心為分館的數字化總分館制“三級”網絡建設,通過建設總分館制把優質公共文化服務延伸到基層村文化服務中心,極大地推進了縣域公共文化資源共建共享和服務效能的提升,更好地滿足了廣大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
3.指導各村建設文藝團隊,作為村文化服務中心管理使用的重要抓手
由縣級文化行政主管部門的專業人員指導各村聘任的村文化管理員和文化監督員,選拔推薦本村熱愛文化,并有一定文藝特長的村民建立文藝團隊,并按照縣級民政部門的要求進行登記注冊,確保了每個行政村有一支文藝團隊的目標,實行了規范化管理。通過各村文藝團隊的建立,村文化服務中心就成為排練節目、進行文化娛樂活動的主要陣地。各村實現了天天唱大戲、跳廣場舞,月月有活動的良好局面,村文化服務中心已成為他們業余生活的樂園。
4.給予業務指導和設備保障
一是采用“送文化”和“種文化”相結合的方式,通過每年的“送戲下鄉”活動,各縣(區)文化部門選拔優秀的、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送到農村,并現場邀請各村文藝團隊的優秀演員參與互動演出,極大地提升了他們的表演自信心。另外,文化館的專業工作人員也經常深入各村文化服務中心,對各文藝團隊自發排練的節目進行專業化的指導,使各村文藝團隊的表演水平也在逐年提高。在農閑時節,白天跳廣場舞、晚上排練節目已成為村文化服務中心的“家常便飯”。
二是寧夏各縣(區)每年都要在元旦、春節期間“耍社火”。為此,各縣(區)文化部門每年都要籌集一定的經費,為每個村文化服務中心的文藝團隊集中采購“耍社火”的器材和平時排練節目時所需的音響、服裝等設備。另外,由于北方的冬天比較寒冷,又給各文化服務中心購買了煤爐和燃煤,解決了取暖問題,極大地調動了村民在農閑時節的活動積極性[3]。
寧夏村文化服務中心項目是在寧夏貧困地區基層文化設施不足的情況下建設的,用時短、標準高,率先在全國實現了全覆蓋,極大地提升了寧夏鄉村公共文化供給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通過對寧夏村文化服務中心項目建設的經驗和管理使用措施的論述,希望對其它各省區村文化服務中心的建設和管理使用提供有益的經驗和啟示。
參考文獻
[1]徐樹雄.《寧夏文化扶貧工程貧困地區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項目開工》.《共產黨人》.2017.04
[2]阮教育.《寧夏貧困地區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全覆蓋》.《中國文化報》.2017.12
[3]馬富春,李存貴.《寧夏實現貧困村綜合文化服務全覆蓋》.《中國青年報》.2018.01
作者簡介:高陽,男,(1981.2-),籍貫:寧夏西吉縣,民族:漢,學歷:大學,職稱:群文助理館員,研究方向:文化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