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文燦
摘 要:鄧小平同志說過:“過去我們黨無論怎樣弱小,無論遇到什么困難,一直有強大的戰斗力,因為我們有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鐵的紀律。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這都是我們的真正優勢。”習總書記也說過,“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今天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們作為黨員就更應該堅定我們的理想信念,如何堅定理想信念,本文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闡釋。
關鍵詞:理想信念 馬克思主義 共產主義
中圖分類號:D2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5-0-01
理想信念,從概念上來說,是人們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對長遠目標的理想認識和價值判斷。所以,理想信念是人的一種主觀,一種意識。
今天,我們說作為黨員,要堅定理性信念,一定要包含三句話,做到三個“信”: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對中國特色社會道路的信心。三者缺一不可。
一、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
共產黨員的信仰只能有一個,那就是馬克思主義。但是,現在有一些黨員干部怕談馬克思主義,甚至恥談馬克思主義。他們思想傾向于一種馬克思主義“過時論”,認為馬克思本人已經去世了100多年,其思想怎么能指導我們現在的中國?首先我們要非常明確,馬克思、恩格斯創造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并不過時,但我們也要認識到,他們創造的理論畢竟是在一百多年前的社會背景下研究得出的,所以個別論斷確實已經不太適用。問題是,我們的一些理論工作者在理論上缺少突破性的創新與發展,仍然教條地、原封不動地宣講馬克思、恩格斯的每一個論斷。這樣往往使人感覺,馬克思主義的一些理論已經無法合理解釋目前的一些社會現象,最終使人們要么誤認為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要么對我國目前社會主義制度產生質疑。所以,鄧小平指出:“絕不能要求馬克思為解決去世之后上百年、幾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
那么,我們應該怎么辦呢?
馬克思說,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所以,我們必須歷史的、辯證的來看待、運用馬克思主義,即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即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日益結合,即先后產生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中國寫出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新版本”,是深深扎根于中國大地、符合中國實際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
所以,我們要用發展的馬克思主義來堅定我們的信仰。
二、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
現實中很多人有這個疑問,從小我們就被選為共產主義的接班人,為什么幾十年過去了,共產主義還沒有實現?
在理論上,馬克思提出共產主義兩階段的理論,即社會主義社會階段和共產主義社會階段。列寧在實踐中突破了這一理論,提出了三個階段,即初級形式的社會主義階段、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和共產主義階段。我國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標志著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國家,那么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怎么向共產主義過渡?
在思想理論上,毛澤東主席是非常清晰的:1956年:“社會主義社會已經進入,尚未完成;“建立”和“建成”必須有所區分”。1960年前后:社會主義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不發達的社會主義;第二階段是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后一階段可能比前一階段需要更長時間。
在毛澤東思想基礎上,鄧小平的思路更是系統的,1987年十三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形成。
但是,在實踐中,我們也歷經挫折。如1958年8月,北戴河會議提出:“看來,共產主義在我國的實現,已經不是什么遙遠將來的事情了,我們應該積極地運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出一條過渡到共產主義的具體途徑。”興起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造成了嚴重的后果。1961年,毛澤東在同來華訪問的英國元帥蒙哥馬利的談話中表示:“建設強大的社會主義經濟,在中國,五十年不行,會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時間。”
所以,邁向共產主義的征程不可能唾手可得、一蹴而就的。我們要清楚的認識到共產主義是長期的,但也不是遙遙無期的;
三、對中國特色社會道路的信心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建黨96周年講話上曾說過,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中國為什么到了一個能夠自信的時代?何以自信?
首先,自信來源于偉大的實踐,這是我們能夠自信的底氣所在,改革開放40年,我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科技、教育、民生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舉措,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即使在世界經濟疲軟和國內經濟面臨轉型的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發展速度保持在7%左右,2017年我國經濟總量突破80億元大關,穩居世界第二位。
其次,自信來源于人民的選擇、人民的擁護和支持。
中國共產黨與人民的關系是魚于水的關系,我們黨始終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所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來自于人民的選擇,得到了廣大人民的擁護和支持,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習總書記明確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第三,自信來源于底蘊。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國自古以來,文化傳承上:國有史、方有志、家有譜、人有傳……偉大工程上:萬里長城、北京故宮、秦始皇陵兵馬俑、京杭大運河……藝術上:三代青銅、秦磚漢瓦、唐三彩、宋瓷、元明清書畫……這些琴棋書畫、磚瓦石木……都深深地承載著中華民族特有的歷史印記,蘊含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文化自信是繼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之后,第四個關乎中國前途命運的重大命題,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也是中國自信的根本。
所以,我們有理由堅信我們的理想信念,堅信我們是走在正道上,我們有信心寫好這篇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