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長久以來,宗教的發展與流變終究離不開政治的推波助瀾;現今姑且把視野推到大清王朝,清代藏傳佛教在蒙古地區的發展更是大清王朝政治興衰的完美映現。萬歷弘慈細數清史詞話,新興的民族宗教學和民俗學肆意撩動文字,意欲打開世人解讀北方宗教文化的新格局。信徒們以信仰與觀看的角度承接著相應的召廟陳列體制,受著政治目的的鉗制并在鉗制中成長。
關鍵詞:北方民族 宗教 弘慈 掌握 膜拜意識
中圖分類號:C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5-0-01
一、鑒明清大召寺考大政治與小政治
孔孟之學向來是華夏兒女信奉之正道學派,兩千多年前孔子曾提出“上智、下愚”的學說;在奴隸制社會被解讀為奴隸主,而下愚則指代奴隸;而“為上智與下愚不移”顯然是有些唯心主義的,如若放在封建社會上智即為帝王大業,下愚則為黎明百姓所謂不移則是不可動搖的社會結構。在國家權威的大政治里,經濟的繁榮、宗教的發展與文化的興衰皆為之掌控;而隴上百姓的小政治里只有田間踏歌、粗茶陋室與神靈敬拜。在清代,北方民族的大政治掌握在統治階級的手中而他們的小政治也并沒有完全寓于大政治中無法自拔。
北方民族的宗教文化源流亙古綿長,從西夏開始藏傳佛教(喇嘛教)就被該王朝篤信為“國教”,特別是在成吉思汗開疆拓土的戰爭年代,為達到軍事和政治的目的宗教在很大程度上掌握著統治的主動權。在歷史的不斷更迭中,宗教始終是歷代帝王的寵兒;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藏傳佛教在蒙古地區雖然傳播范圍較廣,但就整體發展態勢而言還未及普遍,寺院和喇嘛數量相較之清代僅可概述為具有了一定的規模。清代隨著藏傳佛教在北方民族地區的進一步傳播、普及寺院和喇嘛數量發展到前所未有的規模,據《昭烏達寺院》和《內蒙古寺廟》中的相關記載,喇嘛人數盛期之時清代位居榜首;一時間出現了“廟堂林立,僧眾鵲起”的盛況。
萬歷七年(1579),坐落于歸化城(現今為呼和浩特市玉泉區)南門外的大召寺就是在這期間落成的。《明實錄·神宗》卷四三所載:“(萬歷三年十月)丙子……順義王俺答遭夷使乞佛像、經文、蟒段等物,所蓋城寺賜城名。鎮臣以聞。部復謂:俺答恪守盟約,禁載部落,迄今五載,勞委可嘉,所請勿拒也。上然之。賜城名歸化……”。《明實錄·神宗》卷一O七有載:萬歷八年(1580)阿拉坦汗遣使請賜寺名這即是大召漢名“弘慈寺”的來歷;又因佛寺中供有釋迦牟尼的銀制佛像,故也稱“銀佛寺”。至此大召變成了北方地區首屈一指的黃教寺院,蒙古各部族民眾前來頂禮膜拜。
對于皇太極此舉實為謬贊,因為清廷大政治系統深知,蒙古各部族篤信喇嘛教已有很長歷史,喇嘛教一直影響著該地區的經濟、文化、政治等方面,對清政府的通知有很大的影響和鉗制力量。因此,意欲征服蒙古族,須運用政治和精神手段加以軍事勢力做輔助來進行雙重控制。其中,最重要手段即精神手段,利用喇嘛教的影響使蒙古民族柔服于大清。皇太極繼位后,對蒙古的末代可汗,堅持恢復蒙古大一統的可汗權威采取了強大的軍事進攻。林丹兵敗西逃至青海,并于1634年病死在青海大草灘。林丹汗之子額哲被俘投降,娶了皇太極的女兒固倫公主。1636年以額哲為首的內蒙古16部49旗封建主,在盛京舉行集會,尊稱皇太極為“博格德徹辰汗”(寬溫仁圣皇帝)。至此,蒙古各部才歸順于清(1636年后金改國號為“清”)皇太極成了蒙古各部的最高可汗。繼林丹汗抗清失敗,蒙古各部相繼歸順清軍,清政府嚴然成為喇嘛教的“最高保護者”。因此,內蒙古喇嘛教中有影響的等上層喇嘛,成群結隊地來到盛京地區朝戴、慶賀、誦經祝壽,以表示歸附。對此,清太宗皇太極繼承努爾哈赤的政策,對內蒙古喇嘛教中有影響的上層喇嘛(葛根、呼圖克圖)予以收編褒獎,并尊喇嘛教為“馭藩之具”作為基本國策之一,對宗教人員采取了積極有效的籠絡策略;例如:1628年(天聰二年)7月,“喀喇沁以喇嘛四人率五百三十人,來乞盟。命阿濟格、碩托、薩哈連還宴。甲申,大宴之。”后續清廷曾用黃金鑄造牌位——皇帝萬歲,供奉于大召。大召便成為存有諸多珍貴的文物著名寺院。清崇德五年(1640),大召修繕并擴建,皇太極親賜蒙、滿、漢三種文字的寺額,賜名為“無量寺”。大召的影響力與日俱增。
縱觀清代北方民族宗教的發展我們不難發現,寺廟的修繕是體現一個國家是否興盛的標尺;而寺廟的修繕無非來源于:
1.國家政府單位從國庫撥巨款資助宗廟建設捐助廟產。
2.地方的宗親貴胄為了討好國家政府慷慨出資興建廟宇。
3.一些德高望重的僧人不惜將自己的全部財產獻給寺院和喇嘛以求為自己樹碑立傳揚名立萬。清中期,內蒙古喇嘛教寺廟約有1800多座,喇嘛人數約有15萬人左右。但隨著大清王朝的體制制度的滯后,政治系統也呈江河日下之勢;時至晚清,寺院的修繕已變得極為少見喇嘛人數也比同期下降不少宗教的發展開始進入低迷期。喇嘛教的寺廟數約有1600余座,喇嘛人數縮減到10萬左右。但總體來看,相對于其他地區宗廟和喇嘛人數而言,內蒙古地區的縮減還是相對較少的。作為一個馬背上征戰的民族即寓于大政治的完整統治又散發著帶有自生民族的基因受草原大地的滋養。
結語
在明清政府的推波助瀾下北方民族的宗教信仰日漸興盛,即使是在清末期也是不容小覷的一隊伍,盤踞于內蒙古的各個召廟中。明清期藏傳佛教在蒙古地區的發展是大清王朝政治興衰的完美映現,不僅是宗教信仰的的大融合也是我國多民族遺產的大豐富。蒙古政權的穩定對清政府統攝和治理國家的發展有著決定性意義,英勇善戰的蒙古軍團是軍事實力的代表,就連五世達賴喇嘛都承認“有蒙古人在,就不會有麻煩”由此可見保障蒙古族人們信仰安定是必要的政治手段和治國方針。
參考文獻
[1]劉寶楠.論語正義[M],中華書局1900年.
[2]遲利.呼和浩特顯存寺廟考[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16.5.
[3]德勒格.內蒙古喇嘛教史.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12.
作者簡介:于波(1992.3-),女,漢族,內蒙古烏蘭察布市涼城縣人,中共黨員,現就讀于內拿古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攻讀碩士學位,師從于著名評論家、美學博士烏力吉先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北方少數民族美術理論研究,曾獲得自治區級“優秀畢業生”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