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紐約大學供稿 編輯/南溪
上海紐約大學互動媒體藝術助理教授陳無畏,是文化遺產數字保護工作的積極倡導者與研究者,他目前研究的重點是中國石窟寺的數字保護,以及物質文化遺產(織物、紙張)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方言、手工藝、表演)保護,這也就是如何利用當前的數字科技保存文物,以及怎樣加深人們對文化遺產的理解和認知。
文化遺產面臨著來自自然活動(破損、退化、龜裂、缺陷、地層移動、火災、蟲害、洪水、再沉積、溶解等)和人類活動(盜竊、破壞、恐襲等)的巨大挑戰。數字存檔或監測,已成為延長遺產、遺址生命周期的預防性保護力量。同時, 數字技術通過富有教育意義的敘述,重新激活了文物所傳承的古代智慧。

研究人員會利用包括遙感在內的高科技光學技術,以及地理信息系統(GIS)、激光掃描、攝影測量、無人機等技術手段,無損訪問、分析、記錄并保存文化遺產。
對一些位置偏遠的遺址來說,如藏傳佛教繪畫唐卡等文物,研究人員也會用其他手段進行初步的數字化記錄與保護。 無人機在受損遺址現場拍的素材,有助于重建全方位的空間信息,用于日后的遺產救援和保護工作。

人類活動是損害文化遺產和遺址可持續性的主要因素之一。近期,一些大學和跨國研究團隊前往阿富汗中部巴米揚和伊拉克北部摩蘇爾的遺址進行考察,采集、記錄和數字化重建兩處遺址及遺址文物。他們將拍攝的遺址照片進行視覺化,并轉化為3D模型。
數字雕塑技術也可以用于數字文物保護,例如在掃描、測量或無人機拍攝后,對文物原始數據進行去噪、增強與提煉,再以3D形式對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視覺化處理,激發關于技術與哲學之間關系的探討。通過跨學科課題的合作,探索將面部識別技術及激光探測與測量技術應用于文化遺址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