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涇鎮社區志愿服務中心于2013年1月正式啟用,使用面積約800平方米。中心目前有志愿服務基地4個、社區志愿服務點18個、志愿服務團隊78支、社會組織27家、注冊志愿者約14 540名。自中心建立以來,立足區域實際,以需求為導向、公益為原則、項目為抓手,通過建立健全志愿服務網絡,搭建需求發現平臺、項目策劃平臺、志愿招募平臺和資源調配平臺,集結“社區、校區、園區、廠區”四區志愿力量,不斷深化和拓展區域志愿服務工作,積極營造志愿服務融合聯動的良好氛圍。
中心堅持“一體兩翼”,搭建孵化代管平臺。以推動社會治理創新工作為主體,以強化社會組織建設和提升志愿服務團隊能力為兩翼,通過“1+1”孵化代管的模式,即一個社會組織培育一個志愿團隊,形成“一體兩翼”的社會治理、社區服務格局。社區內所有的志愿服務公益項目,從前期的調研、中期運作和后期評估,都在各類社會組織的專業化指導下進行,各志愿服務團隊在經歷孵化培育、能力建設、項目運作等指導實踐后,既達到了服務社區居民群眾的目的,又實現了自我提升發展的目標。
中心積極探索和推進延伸服務,注重以志愿服務解決社區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建立“1號里·鄰里中心”服務站,積極推進閔行區“社區新動力”志愿服務計劃。中心以需求為導向,征集服務需求,通過調動更多社會組織、志愿團隊的力量,實現供需對接,進一步拓展志愿服務圈,激活居民參與社區志愿服務的熱情。通過引導各方力量參與,努力為群眾打造鄰里互助的“服務站”和美好生活的“快樂園”。
中心整合了四區資源,推進社區志愿者與高校學生志愿者,紫竹高新區、吳涇工業區、吳涇科技園內企業志愿者及公益組織的良好對接,使各領域志愿者的服務效應得到充分體現,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得到提升。

中心將區域內78支志愿團及27家社會組織有效融合,把志愿服務熱情調動起來,每月舉辦一次主題志愿日大型活動。僅近兩年來,就開展了2 230余場各種活動,為村居群眾提供了涵蓋文化教育、文藝輔導、家庭廚藝、小家電維修、小修小補等各類服務,參與志愿者3 000余人,受益群眾近5.5萬人次,有效激發了多元人群、多類團隊參與志愿服務的熱情,得到了社會各方的廣泛好評。
廟行鎮社區志愿服務中心成立于2013年11月,鎮域內志愿服務站點實現全覆蓋。中心以“文明廟行,志愿先行”為口號,開發九大功能,籌志愿資源,不斷優化中心民生服務功能,以“星級”制度為源點,創新中心志愿服務體制機制,努力打造志愿者溫馨家園。
建立“星級志愿者”創評制度。出臺《廟行鎮“星級志愿者”創建評級實施辦法》及評分標準,分類設獎。做到獎懲并舉,實行“降星”和“摘星” 制度及“一票否決”。
完善志愿服務激勵、保障制度。通過“評星、亮星、護星、爭星”“愛心積分制”、優秀志愿者免費體檢、專款定點幫扶等,實現“分級獎勵、多項并舉、對接需求、精準保障”。

推行志愿服務“網格化”制度。將全鎮劃分成5個片區,發揮老黨員、志愿者、“兩委員一代表”等引領作用,在每個網格上組建志愿服務團隊,形成“一網多格、一格多員、全員參與、責任捆綁”的格局。
凝聚力量成立“星聯盟”。以“八星”(八個星級分聯盟)帶動“八建” (八項文明創建任務),首批聯盟單位168個。啟動“1+1星種子傳播計劃”, 即1位志愿者帶動1位身邊人、1個項目服務1類對象,目前已有300余個項目。

實行定期宣傳廣覆蓋制度。在鎮域加強“一團一欄一榜一報”(即宣講團、文明宣傳欄、好人好事光榮榜、《廟行之聲》社區報)宣傳陣地建設。利用“社區通”平臺,及時發布志愿服務動態,開展互助活動,目前已有1.1萬人加入。
實行重點宣傳的“微”傳播制度。在“文明廟行”微信公眾號、“廟行之聲”微博上對先進典型進行重點、系列宣傳,拍攝志愿者題材微電影、微視頻,持續鞏固提升宣傳效果。
成效一:增強志愿者工作凝聚力。逐年評出“一至五星級”志愿者,形成 “梯隊”,帶動全鎮注冊志愿者人數、項目、活躍度不斷提升。近年來全鎮有19位志愿者、8個項目獲得市、區級榮譽。
成效二:提高志愿服務精準度。網格化使志愿服務觸角更深入,“星聯盟”凝聚更多資源,三份“清單”(特色項目、服務資源和社區需求清單)將志愿服務與區域化黨建、社會治理等有機結合,“點單式”提供精準服務。
成效三:營造志愿服務火熱氛圍。通過典型引領、項目支撐等,營造“普通志愿者學黨員志愿者、黨員志愿者學星級志愿者”的爭創氛圍,先后形成了“星亮四季”“奉獻一小時”“文明+”等特色項目,吸引更多居民加入志愿者行列,將志愿服務融入他們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