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華
(杭州市農業技術學校,浙江 杭州 310022)

保證動物飼料安全是保證畜牧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基礎,亦是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共同進步的重要保障。
1.1 污染因素
1.1.1 鼠害蟲害污染 蟲害能夠導致飼料損失大量的營養,還可將毒素帶進飼料中。在濕度偏高、溫度適宜的環境下,螨類也會對飼料造成非常大的危害。
1.1.2 微生物類污染 飼料容易滋生鐮刀霉菌、黃曲霉菌以及赤霉菌等有害微生物,會形成赤霉烯酮、黃曲霉毒素以及赤霉素等對于畜禽有危害的毒素。
1.1.3 抗營養因子污染 飼料里面所包含的抗營養因子大致涵蓋了礦物元素生物有效性抑制因子、蛋白酶抑制因子、刺激動物免疫系統作用因子、碳水化合物抑制因子以及拮抗維生素作用因子等。它們的產生會抑制畜禽對飼料養分的消化吸收。
1.1.4 有害化學物質污染 主要包括工業“三廢”污染、農藥污染以及營養性礦物質添加劑污染等三種不同的有害化學物質。
2.2 人為因素
2.2.1 人工貯藏不當,飼料質量管理不嚴 一些飼料生產工作者對于飼料原料的生物特征缺少認識,特別是部分油類籽實類與糧食類,因為長時間堆放,貯藏不當,非常容易形成黃曲霉毒素等有害霉菌,對動物健康有非常大的危害。此外,部分配合飼料生產人員未完全按相關規定實施操作,配方管理不當,對于微量元素的運用數量調控不嚴或在混勻環節存在問題,容易導致加工出的顆粒料無法達到動物的營養需求,或造成更加嚴重的后果。
2.2.2 人為加入違規藥物 在飼料的加工與運營環節,商家唯利是圖,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在飼料中加入色素、激素以及“瘦肉精”等等。此外,農藥等違規物質殘留嚴重超標,胡亂使用化肥、農藥以及除草劑也會影響到飼料安全。
2.3 自然因素 飼料作物長時間生長在自然環境中,水質、土壤中的有毒物質會使作物受到影響,進而危害采食動物的健康。
因為溫濕度、氣候以及季節的作用導致各類微生物在飼料中生長繁殖并形成有毒有害物質。
2.4 制度因素
2.4.1 監管不力 飼料監管機構機制不完善、經費較少、人員欠缺、檢驗條件落后,導致執法團隊不固定、執法方式滯后,相關規章制度難以實施,難以進行有效監管。
2.4.2 技術支撐機制不健全,行業標準不統一 飼料加工、運用以及監管等缺乏科研機制與先進的檢測方式,飼料與飼料添加劑的產品品質以及有關檢測技術等缺少統一標準。
3.1 增強殘留物的檢測 當前,我國飼料標準機制落后、不全面,尤其是飼料中違禁藥物的檢測指標未明確。同時,對于相關物質的檢測,受到檢測方式與儀器裝置等因素的影響,并不具備較強的法律采信效力。對于原料中不同的有害物質,應選擇不同的檢測方式,以保證檢測成果的精準性。
3.2 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安全防范意識 應通過雜志、報刊、會議、影視以及舉辦培訓班等方式,全面宣傳飼料法規與飼料安全知識,以提升廣大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和法律觀念,提高行業自律性,按照相關規定管理、加工、運營與利用飼料。
3.3 研發與運用無公害添加劑 應研發新型飼料添加劑,使部分生態型的飼料添加劑逐漸取代抗生素。如最為常見的生物活性肽、微生態制劑以及酶制劑等,都能夠確保畜產品的安全。在養殖過程中宣傳提倡標準化養殖與規模化養殖模式,運用相對領先的無公害生產技術,統一進行管理,統一供應。
3.4 創建HACCP質量管理模式 HACCP管理模式是全球所認可的一種食品安全衛生保障體系,包含了生產流程、進料、加工、產品在關鍵控制點的具體數據。HACCP管理是提升飼料企業全球競爭力的重要措施,其功能備受各個國家的重視。應按照我國動物飼料領域的具體狀況,創建與之相符的HACCP管理形式,全程保證飼料安全。
3.5 健全有關管理制度
3.5.1 完善動物飼料添加藥物的管理機制 在動物飼料中添加藥物,從業者要合理用藥、科學用藥,避免造成藥物殘留,減低用藥的風險。
3.5.2 在進行動物飼料加工時,需要始終堅持良心經營、誠信運營,并減少經營成本。
3.5.3 完善動物飼料配方管理機制 按照動物飼料的具體狀況科學搭配動物飼料,不但可以創新監管方式,還可以確保動物的健康生長。
3.5.4 完善動物飼料檢測標準管理機制 在針對微生物、農藥以及重金屬元素用量等方面,應明確相關檢驗標準與科學高效的檢驗方式。
3.6 加大執法力度 應加大執法力度,增強對于加工與運營環節的管理。對不按規定使用飼料與飼料添加劑的行為,應嚴令其進行整改,情節嚴重者予以行政處罰。根據開設飼料加工企業與申請添加劑生產許可證的資質與條件,進行嚴格審核。增強飼料標簽管理,對于添加藥物飼料添加劑的飼料,應有相關標記,同時應指明其化學名稱、數量、配伍禁忌以及具體的注意事項。增強飼料加工、經營與運用環節的監管,通過抽樣檢查、質量追蹤或定期抽查的形式,對飼料加工、流動以及養殖廠家實施全程監管,及時發現、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