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李喬與駝鈴小說的政治抵抗

2018-05-31 16:18:30[馬來西亞]許文榮
華文文學 2018年2期

[馬來西亞]許文榮

摘 要:臺灣和大馬顯然具有政治、社會和族群結構上的差異,不過不管是在二戰前或戰后兩者卻有許多相似之處。首先在過去的歷史中她們都經歷了漫長與艱苦的殖民統治壓制,但也激起了人民的反抗情緒。戰后雖然獨立/光復了,并不意味著當家做主,只是換了另一個政權、另一個主子。臺灣人從日本人的統治改為國民黨當政,大馬華人從被英國人殖民換成被馬來人主導,同樣是被邊緣化的命運。在這樣的基礎上,臺灣文學與馬華文學如何再現這些過去的政治和歷史,把它們置于同一個平臺,顯然是具有比較與分析的基礎。本文嘗試以兩位著名小說家,即臺灣的李喬以及馬華的駝鈴作為具體的比較對象,通過他們的三部涉及政治與歷史的中長篇小說作為對比文本,以政治抵抗的視角勘察他們書寫的同中之異與異中之同。這項比較也希望展示兩地的政治生態與族群之間的微妙關系,以及兩地的作家如何替底層受壓制的群體發聲。

關鍵詞:臺灣;馬華;中長篇小說;政治;抵抗;弱勢群體;國族寓言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77(2018)2-0035-11

一、前言

臺灣和大馬顯然具有政治、社會和族群結構上的差異,不過從戰前至今,兩者卻有許多相似之處。首先在二戰前兩地都曾被殖民,臺灣從西班牙-荷蘭到日本,大馬從葡萄牙、荷蘭到英國①,經歷了數百年無法決定自己命運的被殖民史。二戰時大馬被日本統治了三年零八個月,日軍擄掠、搶奪、奸淫、殘殺無所不為,人民生命如草芥,但也激起了人民的反抗情緒。戰后雖然獨立/光復了,但是對于臺灣人與大馬華人來說,并不意味著當家做主,只是換了另一個政權,另一個主子。臺灣人從日本人的統治改為國民黨當政,大馬華人從被英國人殖民換成被馬來人主導,同樣是被邊緣化的命運。在這樣的認知上,臺灣文學與馬華文學如何再現這些過去的政治和歷史,置于同一個平臺上,顯然是具有比較與分析的基礎。

臺灣苗栗出身的李喬(1934-)和來自大馬霹靂州的駝鈴(1936-)年齡只差兩歲,都是1930年代出生的作家,在臺灣稱為三年級生,在馬華被歸類為三字輩作家。他們經歷的大時代相當接近,太平洋戰爭、日據時期、反殖民運動、國家光復/獨立、政治霸權的延續等。他們兩人都出身卑微與貧寒家庭,出來社會工作后選擇進入教育界服務,原名李能棋的李喬曾擔任了20多年的中小學教師,1981年退休;原名彭龍飛的駝鈴更是數十年如一日,36載奉獻給了教育事業,至1991年退休,并于2005年獲馬來西亞教育部頒發表揚勛章。此外他們也很早便提筆寫作,李喬1962年開始從事創作,主要寫小說,包括短篇、中篇和長篇。駝鈴則在中學時期便開始寫作②,1959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詩集《吉打的人家》(駝鈴,2002:147),后來從詩轉入小說,以深入挖掘社會問題的根源(2012:iv),雖然創作量比不上李喬豐富,但也有短篇、中篇和長篇小說的出版,在文類的選擇上兩者還是挺接近的。這兩位前輩作家的創作特征也有相似之處,主要以寫實的方式表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③,并喜歡探入政治和歷史大敘事。他們也是文壇的長跑健將,從事文學創作超過一個甲子,并仍然在文學上進行探索,偶有新作推出。兩者都曾經獲得文學大獎表楊,李喬曾獲第十屆臺灣國家文藝獎(2006年),駝鈴則被授予2004年亞細安(東南亞)華文文學獎。

在相同之中兩者也有差異。李喬屬于比較純粹的作家與知識分子,而駝鈴除了是一位理想主義者之外,他也是一位行動者,曾參與馬來亞共產黨(馬共)的外圍組織,因此于1974年被政府逮捕,關押在著名的甘文丁政治犯扣留營五年。實際上,駝鈴出身于馬來西亞霹靂州的實兆遠,這地方也是鼎鼎大名的馬共總書記陳平的出身地,他成長與受教育的歷程也和陳平近似,因此走向紅色革命并不意外,但他始終沒有像陳平那樣加入武裝斗爭。

本文嘗試以兩位作家的3部涉及政治與歷史的中長篇小說作為對比文本,通過政治抵抗的視角勘察他們的書寫中的同中之異與異中之同。這項比較也冀展示兩地的政治生態與族群之間的微妙關系。在李喬方面,所選的3部是他自認為最重要的小說《寒夜三部曲》(1981)④、《藍彩霞的春天》(1985)及《埋冤一九四七埋冤》(上下冊)(1995);駝鈴方面則集中在中篇《硝煙散盡時》(1991)、另兩部長篇《沙啞的紅樹林》(2000)與《寂寞行者》(2006)。所選的這些作品,不論是李喬或駝鈴的,都涉及歷史、政治及社會大課題/大敘述。(李喬,1983:2;駝鈴,2012:v),而且都以書寫政治抵抗為主旨。

二、底層人民/弱勢群體的“合法”抵抗

李喬或駝鈴的小說不約而同的從底層人民/弱勢群體的視角去書寫政治抵抗。小說主人公都是社會中最草根的一群,一無所有,經常面對生活的壓力,為了生存往往鋌而走險,具冒險和開拓的精神。無論如何,他們的遭遇總是很坎坷,經常要面對強勢者的欺凌、壓抑、侮辱、耍弄,甚至暴虐的對待。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之下,他們往往不顧一切,和強勢者/強權者對著干,以爭取自己的生存空間、生命自由,以及作為人的最基本尊嚴。這與史碧瓦克(G.C. Spivak)所提出的弱勢群體/次民族(subaltern)的抵抗頗相近,抵抗的性質經常是本能的、被動的、但往往又是激烈與悲劇性的(Spivak, 1994:93-95)。這些群體的抵抗在女性主義、后殖民、少數民族、同志書寫、黑人文學里普遍地被表述。處在無權無勢無資產無靠山無天理無公義的邊緣族群,他們的命運是悲慘的,而李喬和駝鈴的共同點在于很自覺的為這些弱勢群體發聲。

李喬說他自從1976年寫作《結義西來庵》開始走向歷史書寫后,關注的就是那些在官方歷史中被抹殺或消音的小人物和族群,當然也陷入歷史苦海中載浮載沉。(1981b:523)。駝鈴在《沙啞的紅樹林》的序中也有一段很強烈的告白,說他的文學書寫由始至終都是在寫小人物、尋常百姓家,而沒有意圖突顯英雄人物。他甚至直截了當地說:“如果你們要看英雄人物,請不要讀我的小說,以免你們會大失所望”(2000:1),故魯原所謂的“平民視角”的寫作(2002:51)是對駝鈴小說創作的恰當歸納。

弱勢群體的抵抗經常從他們自身的不幸與悲慘遭遇為出發點,他們的痛苦經常來自于強勢者/強權者對他們的掠奪、剝削及欺凌。在殖民、封建/半封建、戰爭、自由民主沒有被張揚、公正平等沒有被伸張的時代,弱勢者只有用個人微薄的力量,或個別微薄力量集合起來的集體勢力,與強權者周旋,但都是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才提起勇氣一搏,或者在極端隱忍后才把自己豁出去。李喬在《荒村》中寫到二林事件被逮捕的李應章醫師要求公平審判時,日本查案官卻說:“法律,俺們訂的,俺解釋的,呵呵!省一省嘎宜!請汝也試試本分室納體刑啅!哇哈哈!”(1981b:257),在日據時期,自己不只無法獲得公正的審訊,還要無辜地挨難以忍受的身體刑法,以屈打成招,有人因不堪體刑而自殺。另外主人公劉阿漢控訴日本殖民者:“搶我土地,殺我同胞——還無緣無故打得我半死”(1981b:74),表達了受異族統治的悲慘命運;阿漢的戰友大南勢人林華木和劉俊梅家族本來有“十幾甲自己墾殖的山園,過著頗為安定的日子”,可是日本總督府為了讓退職官吏永住臺灣島,開始辦理所謂的“官有地拂下”,強占了他們的土地,一夜之間變成一無所有,“處在驚慌失措而又怨恨憤怒之中”(李喬,1981b:8、137);另一位抗日份子郭秋揚在農民群眾大會激昂陳詞:“全臺四百萬同胞完了!大家會被榨盡膏血,變成奴隸,變成牛馬!”(1981b:135)提醒臺灣人如果再當順民不敢反抗,將會被統治者逼上死路。這不是梁山故事官逼民反的再版嗎?殖民強權者草菅人命,被殖民的弱勢群體的生命猶如草芥蟲蟻。劉阿漢被審訊時,一位日本巡查所說的那句話最能表達弱勢者的境況:“告訴汝:殺掉一個汝們,踏死阿蟻公一只一樣”(1981b:65),這種強權者的跋扈殘暴的心態與行徑,孰可忍孰不可忍。駝鈴的《寂寞行者》寫到日軍的殘虐暴戾,單單在森美蘭州,“三千人民的血海深仇,就這樣一筆勾銷了么?”(2006:234),導致人民抗日軍的成立,與日本侵略者武裝對抗。《硝煙散盡時》的主人公曉峰目睹自己的母親被英國人所“搶占”,見到英國軍警殘酷殺害反英份子,再把他們暴尸街頭,以及為了剿共而把他們遷移到鐵蒺藜包圍的集中營(美其名稱為新村),這是他后來反英反政府的導因。駝鈴《沙啞的紅樹林》中的主人公林金枝眼見馬來人兩次的排華,一次在新加坡(1964年),一次在吉隆坡(1969年),多少無辜的生命被殺害,瓦解了他對和平的盼望,決定走入森林拿起武器和政府抗爭。

三、抵抗的書寫方式

1. 英雄化策略

弱勢者的抵抗往往都是被動的,在逼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暴發,但卻是可歌可泣。李喬《寒夜》中的彭阿強等小農都只是想為自己和家人的生存而把荒地開墾為良田,但是面對死死相逼的大懇戶葉阿添,他們唯有拿起武器來自衛,但是對方卻具有官府的包庇,一直處于優勢,最后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代表弱小群體的彭阿強只有和代表強勢的葉阿添拼死一搏,最終同歸于盡。雙方的武斗中,強勢的葉阿添手持大刀向弱勢的彭阿強死命劈砍,而彭阿強卻是赤手空拳迎戰,挨了很多刀,血流如注,但對方的喉頭被咬碎了(1981a:437),提早死于非命。這種死法不得不讓人聯想到弱勢者要把強勢者的聲音(喉頭)消滅,讓他們完全發不出來,因為強勢者往往捏造很多似是而非的話語,來壓制與欺凌弱勢者,這樣的抵抗書寫非常細膩到位。

駝鈴在《沙啞的紅樹林》中主要寫林金枝這位小人物的個人斗爭史(黃侯興,2002:8),雖然和李喬的《寒夜三部曲》的家族斗爭史有些不同,但是抵抗的方式,即弱勢者對強勢者的被動式抵抗卻很一致。出身貧困割膠工人家庭的主人公,憑借本身的堅韌不拔順利高中畢業,但是種族威權政治讓他高不成低不就,只能當一名沒有正式名分的合約教員。由于高中時無故卷入罷免校長的風波,使他的身份變成為敏感,無論到什么地方,總是面對政治部(情治人員)的干擾,使他煩不勝煩,后來跑到新加坡任教,甚至擔任書店的小職員,但都不順遂。后來連續目睹在新加坡1964年與吉隆坡1969年兩次的排華動亂,眼看無辜的同胞被馬來族所殺害,在極度悲觀絕望的情況下,他忍痛拋下年輕的妻子和兩名稚幼的兒子,毅然投身馬共的武裝斗爭,與馬來人主導的政府展開了19年的游擊戰,直到最后馬共與政府在1989年和解,才重返社會。他似乎是“凱旋”歸來,收獲滿滿。19年不見的兩個兒子一位是醫生,另一位是準律師;當年年輕的太太雖然改嫁,但是他卻帶回了一位與他志同道合的革命紅顏知己——紅梅。

《沙啞的紅樹林》雖然著眼于個人的抵抗史,但是個人的抵抗往往與族群的抵抗微妙交匯,成為具有聲勢/強大的抵抗群體。這與李喬在《寒夜》中個別小農一開始的團結,中間壓力越來越大時,往往有人站不住腳而立場搖擺,不過到了最緊要關頭時,弱勢小農又毅然決然的站在同一個陣線上。不過作者有意突出彭阿強這位主人公的膽識和勇氣,作為弱勢者力量的具體展示,這種突出使弱勢者轉化為強者/英雄:單槍匹馬、赤手空拳、勇者無懼、為“民”除害;反觀壓迫者葉阿添反而變為弱者,要借助兵器,還有十多廿來個打手在旁壓陣,才敢和彭阿強單挑。雖然雙方最后都陣亡,但是細心的讀者不難看出作者的用心,顯然是站在弱勢者的角度和立場“英雄化”弱勢者的形象。這樣的形象刻畫在《荒村》中的抗日英雄劉阿漢,以及《孤燈》中的“逃亡英雄”劉明基中也一再重復。

同樣的在駝鈴的政治抵抗小說中,這種“英雄化”弱勢者的策略也有所發揮,最明顯的例子是在《硝煙散盡時》中小農出身的主人公吳曉峰雖然因父親參加馬共的武裝斗爭,母親改嫁,而從小被遺棄,但他從不埋冤父親,反之父親留給他的是英勇崇高的形象(駝鈴,2012:231)。在馬共的書寫中,“父親”往往因為“上隊”進入森林和政府打游擊戰而拋家舍妻棄子,產生“父親缺席”以及“尋找父親”的情節結構。不僅駝鈴的小說有出現,在其他作家如小黑的馬共書寫中如《樹林深處》、《細雨紛紛》等也一再出現。不同于小黑的“不盡責的父親”形象,駝鈴總是懷著一種崇敬的心理描繪那些參加馬共斗爭的父親,進而把父親刻畫成“英雄人物”(駝鈴:2012:261)。

馬共正式成立于1930年,日據時期,馬共曾組織馬來亞人民抗日軍,領導人民對抗日本,拋頭顱灑熱血。日本投降后,又和英殖民者進行武裝斗爭,爭取馬來亞的獨立。他們的英勇抗爭贏得了馬來亞人民,特別是華族的敬重。但是,由于英殖民者的反共宣傳和煽動,馬共被標簽為極端的華族沙文主義者,讓馬來領導精英感到擔憂。再者,共產主義者不信宗教,又和篤信伊斯蘭教的馬來人格格不入(雖然馬共成員中也有少數馬來成員),這使到馬來人非常排斥馬共,連帶的也對華人不信任,懷疑每個華人都有可能是潛在的馬共份子,對獨立后的種族和諧具有負面效果。因此,隱喻馬共的“父親”形象,往往又被刻畫為“不盡責”的父親,為了個人的理想而不惜犧牲家人。這種對馬共的負面刻畫顯示了華人對馬共斗爭的矛盾與復雜的心態。無論如何,駝鈴作為曾經參加馬共外圍組織的一份子,以局內人的眼光敘述,對馬共斗爭表達了支持、理解與同情,直接表露在小說人物的形象刻畫上。例如在《硝煙散盡時》主人公的母親改嫁給一位高頭馬大的英國軍官,但是很快這個后父便被馬共打死了,后父的形象雖然威猛,但是卻不堪一擊。(2012:252-253)反觀他的父親在森林里頭艱苦作戰,不分晝夜寒暑,最后全體馬共放下武器時,雖然失去了一個手臂,但是卻仍然非常硬朗健碩,相比之下,強勢者和弱勢者的身份對調了,這與李喬在《寒夜》中的例子如出一轍,具有令人出乎意料的相似。

《孤燈》中華子的抵抗同樣也賦予英雄化的光環。華子為換取男友劉明基不被征招而不惜賣身,但后來卻被發覺自己被日本軍官田內少尉所騙,甚至被辱成孕,后悔不已,氣急敗壞的說:“四腳仔啊四腳仔!真的我就這樣平白的被污辱、欺凌嗎?”(李喬,1981c:85)。有冤無處伸的華子,后來申請到菲律賓當護理,希望能見到男友。當她接到劉明基不堪折磨而死的消息后,信以為真,在傷心欲絕的情況下,“她點燃提來的汽油,引發高級汽油爆炸,然后整個火藥庫就一聲天崩地裂的巨響”(1981c:483);火藥庫是日軍擴展野心的“燃料”,也是他們侵略他國/族的“彈頭”,華子以個人弱小之軀直襲敵人的心臟——炸毀龐大的火藥庫,是要讓他們在沒有燃料和彈頭的情況下走向敗亡,也要向大日本強權者展示了弱勢者的大勇和大無畏的精神。劉明基在菲律賓服勞役時受盡各種折磨,但是當日軍敗陣后他們展開大逃亡時,明基的英雄形象呼之欲出,他背扛曾經折磨他的受傷三腳仔(臺奸)野澤三郎,他一直想保護那位他認為是好的日本人的增田隊長,他肩擔著好幾位臺灣同胞的骨骸,他在受土著包圍四面楚歌時,竟然能夠逃脫圍剿,在這些描寫中,弱勢者頓時成為了“英雄”!

2. 國族寓言/政治隱喻式的寫作

以隱喻性/國族寓言的方式去書寫,也是弱勢者對強權的抵抗的另一種文學表現范式,這種方式接近于詹姆遜(F. Jameson)所提出的國族寓言,這在第三國家或前殖民的國家的文學中特別顯著(1986:65-68)。在李喬的小說中,也運用了這類書寫方式,尤其在《藍彩霞的春天》。這部小說當然可以用很寫實的視角去解讀,即反映了臺灣人肉集團逼良為娼的悲慘社會課題,但是也可從國族寓言的視角去詮釋,其中彩霞彩云姐妹二度被人肉販子所轉賣,被蹂躪、被鞭打、被性虐、被囚禁,過著非人的生活,幾乎可以是整個臺灣國族的命運的隱喻。

彩霞姐妹因父親遭受工傷,不只無法工作,還得經常到醫院復健,為了生存把兩個親生女兒賣給人肉販子。這讓人聯想到當年清朝政府被日本打得遍體鱗傷,為了自保而把臺灣(馬關條約/乙未割讓)割讓給日本(李喬,1989:30);日本投降后,臺灣又被大陸國民黨政權所接收,似乎有二度被賣的含義。在這過程中,顯然主子都是外來的勢力,臺灣人仍然是受制于人,無法當家做主,命運和彩霞姐妹類似。這二度被賣的政治隱喻,在更早的《寒夜三部曲》中已運用了。那位在三部小說中貫穿始終的人物燈妹,也具有同樣的命運。燈妹是連著臍帶被生身父母所拋棄,然后被黃氏家庭所救,再賣給楊家,之后再轉賣給彭阿強家當童養媳,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生命無法自我主宰,因此她后來再窮,也不把女兒賣為童養媳。當中隱喻了現實中臺灣人的命運似乎就像童養媳一樣。

藍彩霞最終以激烈的方式進行抵抗,把一直操控與蹂躪她們的人肉販子莊國暉莊青桂父子刺死(李喬,1985:317-327),雖然她最終面對牢獄之災,但是她總算是擺脫了要在大庭廣眾演活春宮的侮辱,找回了自己的自尊,也救贖了她的妹妹彩云,脫離魔窟,重新回到學校學習,她認為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她慶幸自己總算提起勇氣,去對抗強權者,并把強權者打敗。弱勢者經常處于隱忍,但是當忍耐到了極限時,他們的“合法”抵抗往往是暴烈的,這似乎是李喬置于此部小說之中的潛臺詞。

相比之下,駝鈴這3部小說還是比較傾向寫實的,沒有類似李喬的《藍彩霞的春天》這樣通篇蘊涵國族寓言的作品,不過文本中局部的政治隱喻還是可以被解讀出來的。其中最顯著的是橡膠/膠園,因為這3部小說的主人公幾乎都和橡膠/膠園有微妙關系。“膠林,我的母親,我們都是吮吸著您的膠汁長大的孩子”(1995:120)這句話很能表達橡膠與他們的微妙關系。《硝煙散盡時》的主人公吳曉峰本身就是一名割膠工人;《沙啞的紅樹林》的主人公林金枝出身膠工家庭,未出來社會工作前也割過橡膠;《寂寞行者》中有不少的人物也是割膠工人。橡膠在1877年從巴西再輾轉倫敦與新加坡引渡來馬來亞種植,并一舉成功而曾一度為大馬重要的經濟命脈,也成為殖民者和資本家剝削的一個重要文學符碼。相對于殖民者與大園主的銀滿缽滿,割膠工人的遭遇卻是一首又一首的哀歌,這在戰前的馬華作品中已經有很多再現。在駝鈴的小說中,割膠工人表征社會最底層、最弱勢的一群。他們總是被當權者與資本家的雙重壓迫,例如在《沙啞的紅樹林》中膠工千辛萬苦割出來的膠汁卻給資本家“吃秤頭”,一天的血汗竟有一半被吞掉;在《硝煙散盡時》中主人公的母親因為不堪割膠工作危險又清苦而到鎮上當家傭后被雇主英國軍官所霸占;《寂寞行者》中很多政治抵抗的謀劃與實戰,大都在膠林深處中發生與執行,膠園也成為政治抵抗的重要場域。

另外一個帶有政治隱喻的符碼是紅樹林,大馬是世界其中一個具有最多紅樹林覆蓋的國家,紅樹林在海岸線邊緣隨處可見。在《沙啞的紅樹林》中,當主人公林金枝結束了十九年的馬共游擊隊的斗爭,帶著自己的同志伴侶紅梅坐船出海時,向紅梅介紹了三種紅樹林的類別:“那些長在高地上,結著圓形果實的,叫著王家來,這些長在爛泥灘上,撐著氣根,結筆桿型果實的,叫著五腳爐,是數目最多的一類。另外還有一種叫加錠的,這里比較少見”(2000:385),這三類紅樹林隱喻三大民族(王枝木,2002:118)第一類可以隱喻華族(圓形、王家),第二類馬來族(泥、根、筆桿、五腳),第三類印度族(錠、少)。他們就像紅樹林:“盡管地殼斷裂飄離,仍然抓緊腳下的土地,盡管風雨和波濤在打擊,……演出了一幕又一幕的悲劇,難怪你的嗓音如此的沙啞,原來是在憂患中掙扎長大。”這段描述具濃厚象征意蘊(魯原,2002:49),顯然斗爭歸來后的主人公林金枝,對族群關系有更深的體會,不完全把社會問題歸咎為馬來人的霸權,而是少數政客的煽動,以及資本主義體制的剝削本質等。他認為廣大的馬來人還是樸質親善的。他以一種理想主義筆調憧憬著三大種族,即華人、馬來人及印度人能夠精誠合作,在本地扎根,風雨同路,禍福與共,抵抗那些種族主義的政客,以及不公正與不合理的制度,以創造更美好的家國。

李喬小說的主人公大都也是出身農民或農家子弟,尤其是《寒夜三部曲》與《藍彩霞的春天》;《埋冤》的主人公林志天和葉貞子則比較屬于文化與教育工作者,這也是駝鈴小說人物的另一個主要類型。相對于膠園,李喬小說則比較突出番薯/番薯園和甘蔗園,特別是在《寒夜三部曲》中。蕃仔林的開荒小農多為種植番薯,這大概是當時臺灣貧民最主要的糧食。彭阿強一家除了大節日,平時幾乎都是以吃番薯充饑,其他家庭的情況也大致如此。番薯和下層/貧民的概念似乎可以掛上等號。對于離家的游子來說,番薯也成為思鄉/家鄉的代名詞。這也難怪在南洋服勞役的劉明基,有一次營里派給臺灣番薯果腹,他竟然喜出望外,難以自禁:“臺灣的番薯!臺灣來的番薯……明基長期沉睡狀態的情懷,不由激蕩起來……又是一個天大恩典”(李喬,1981c:198)。《荒村》里描述的二林事件中,二百多蔗民為維護自身的利益,在蔗園中守著自己的作物以免受侵犯者砍伐。當來犯者執意要收割他們的甘蔗時,他們就地取材以甘蔗來攻擊這些強占者,大有“以吾人之蔗還治其人之暴”,一時甘蔗枝漫天飛舞,讓來犯者日本官矢島與遠藤等狼狽不堪,落荒而逃。這樣的描述無疑的增加了文學抵抗的趣味性,雖然這種的抵抗讓蔗民們付上了很大的代價(1981b:242-253)。

在李喬的小說中,另外一個隱喻的運用是高山鱒與銀戒子。高山鱒本來是產自北方的一種鱒魚,但是當它們成群結隊的南下,遭遇地殼板塊的移動,使他們無法游回自己的故鄉,只好滯留在臺灣的山區湖泊。這似乎隱喻被征到南洋服兵役或勞役的成百上千臺灣青年,死的死,傷的傷,僥幸幸免于難的要回到臺灣似乎又千重萬隔,望鄉興嘆,一如這臺灣的高山鱒。而銀戒子在《寒夜三部曲》中也是貫穿全篇。先是在《寒夜》中劉阿漢送給燈妹作為定情之物,后在《孤燈》中燈妹把銀戒子給被征去南洋的尾子劉明基帶著,作為一種希望的象征,母親囑咐:“你記住,要把戒指戴回來,還給阿媽”(1981c:28、513)。銀戒子確實也成為劉明基的盼望,他不時把銀戒子掏出來“捧在胸前撫著、摸著,也拿出來碰一碰嘴唇。”(1981c:193);無論如何,在小說的末尾,明基突然發覺“戒指,阿媽的戒指丟了”(512),心里異常慌張,隱喻著回歸之路似乎已無望。這就像高山鱒那樣被大陸所阻隔永遠回不去了,令人無限唏噓。

另外,同樣在李喬與駝鈴的作品中都有出現的比喻,就是關于那些賣族求榮的人的比喻。他們為了一點利益殘害自己的同胞,令人恨之入骨。在臺灣把這種人稱為“三腳仔”(臺奸),相對于日本人的“四腳仔”,在大馬則把這類人稱為狗或走狗。《荒村》中有一段記述了“三腳仔”的由來,說明治三十二年,臺灣總督府為了深入清查抗日可疑份子,開始采用臺人當巡查補,從此臺灣籍的“三腳仔”正式誕生,這一年內,全臺義民被逮捕處死的有一千多人(1981b:55),主人公劉阿漢第一次被捕也是因為巡查補余兆貴所告發(1981b:61)。《孤燈》中的主人公劉明基在逃亡時心里很想把三腳仔野澤三郎(黃火盛)給殺之而后快,野澤在督工時狐假虎威很惡劣地對待他們。無論如何,明基最后不只沒有殺他,而且還救了他一次。但是野澤最后還是難逃一死,而臨死前還希望自己能魂歸臺灣,因為“一種,臺灣人嘛,回,回臺灣的心愿……”(1981c:464);最后這些三腳仔還不是回到自己的土地和族群的認同來,與之前死要當日本人的心態完全相反,這難道不是對這些人的激烈批判嗎?駝鈴《硝煙散盡時》主人公在小學時,校長被“走狗”抓去了,主人公不禁內心自問:“很多沒有骨頭的人,為了一點利益,都甘心做狗”(1995:44-45),借著孩童的視角對這些不惜出賣自己族群獲取蠅頭小利的敗類進行批判。

四、抵抗的覺悟與尋路

弱勢者的抵抗雖然經常是本能的、被動的、后發的、無奈的、悲劇的,但是在抵抗的過程中,卻也并非完全是出于一種盲動的,或完全漫無自覺與方向的“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在抵抗的過程中,他們逐漸總結出寶貴的經驗,逐漸產生清晰的意識,或者一種理想,成為他們前進的動力,不論這種理想或方向最終成功與否。

李喬的《埋冤一九四七埋冤》(上下冊)是一部書寫臺灣歷史上最大慘案——二二八事件的小說(1995b:1)。二二八事件是戰后臺灣人最痛苦的傷口,是極度敏感的事件。這部小說其實不完全是文學意義上的小說,對作者而言也是如此(1995b:643),因為上冊是根據真實歷史材料,通過口述歷史與親歷者的供證而寫,擁有很大的史料含量(張怡寧,2011:135),下冊是以文學的形式寫成,采取了上實下虛的策略,以平衡作者在文學與歷史的兩難(李喬,1995b:644)。無論如何,這是李喬寫得最艱難的一部“大制作”,作者自述說比百萬字的《寒夜三部曲》還要艱難十倍(2006:55),因為它直面臺灣當代史中最黑暗與罪孽的一頁,而這段記憶曾經是官方最想避開的史實,李喬自覺的挖掘,“呈現二二八的全景,并釋放其意義”(1995b:643),實際上隱含著對官方中華民族趨向下的歷史記憶的高度批判和挑戰(張怡寧,2011:136)。李喬從1984年《泰姆山記》開始碰觸二二八的課題,并咬緊不放,這是他從70年代后半葉以來進入歷史書寫后的重大書寫計劃(李永熾,1995:3)。正如盧建榮所說:“李喬筆下的殖民主個個都是道德的侏儒。人我之間的高下立判,正是作者族群書寫的寓意所在。”(1999:119)相對于過去的殖民主而言,《埋冤》所再現的是來自祖國領政者接管臺灣后,對臺灣人施加的慘無人道的暴力,無怪乎小說中不斷地喊冤:“傷心啊!傷心他們無辜屈辱慘死;更傷心的是他們熱愛的祖國,何以如此血刃相向?祖國啊!祖國啊,天理何在!”(李喬:1995a:584)小說真實地記述了基隆、臺北、臺中、嘉義、臺南、高雄等地鎮壓二二八的慘況,企圖還原歷史的真相,讓讀者讀后毛骨悚然,驚憤不已。譬如在國民黨軍隊震懾教育加補強教材雙管齊下,基隆市混亂中宰殺的26位學生,一律補行削耳切鼻唇之刑,再把生殖器切掉(1995a:199);蕭朝金牧師,三青團岡山地負責人,被殺后暴尸三日,死前受過難以想像的酷刑,鼻子、耳朵被割掉,臉頰胸膛刻著數十道深淺不一的刀痕(498)。這些還只是冰山一角。政府軍對手無寸鐵的臺灣人在各地所進行的集體屠殺、投水拋海等(1995b:3),死難者更不計其數,根據作者的估計,死亡人數至少有19146人(李喬,1995a:3)。可見李喬是非常自覺的要把這段國民黨一直保持緘默的歷史,重新置于陽光底下。而在這種真實展示的過程中,難免會讓解讀有不同的理解,宋澤萊認為:“以暴露臺灣人被屠殺、虐殺及自我扭曲、心理交戰的過程,為的是使臺灣人痛苦的叫喊、激動的情緒可以宣泄出來而寫。”(1998)無論如何,陳芳明則詮釋為一種二元對立的敘述模式:“在對抗國民黨所建立起來的大中國敘述時,其實李喬也選用了另一種大敘述的策略。……亦即把統治者描寫成邪惡的、粗暴的角色,而臺灣社會則是屬于正義的、升華的受害者。”(2002:114)不論是對自我/臺灣人極端苦痛的一種宣泄或吶喊,或者是對統治階層的妖魔化企圖,都是弱勢者心靈創傷與苦痛記憶的一種自然反應。然而,李喬的書寫更具超越意義的是在批判后的反思。正如張恒豪所言,《埋冤》對戰后臺灣人民反抗精神史更為全面又深入地探討和反省(1997)。這種反思 / 反省使這部小說具有更深的內涵,而這層意義主要表現在小說的下冊,尤其通過葉貞子母子和林志天夫婦的故事深入剖析。

記者林志天因參加二二八反抗行動而被關押,在監獄中接觸了紅色臺灣的代表,并感受到他們在臺灣監獄中勢力不斷的膨脹(1995b:455-487)。無論如何他并沒有盲目地受其影響,他總覺得這不是臺灣的未來路向。在十七年的牢獄生涯中,讓他沉靜下來進行很多的思索,對自己的命運以及家國的未來他不無感慨地說:“當年無知無覺而被殖民者指為反日的青年,在冤屈的煉獄中卻也真的培養了反日的思想,而且偷偷思慕那未曾謀面的祖國。誰知道那夜思夢想的祖國,竟然是全身膿瘡、惡臭四散的家伙;在相聚兩年不到的時間就賞臺灣人以堆尸如山、血流成河的恩典!”(李喬,1995b:146)有了這樣的認知,他開始對祖國有不同的心態,認為不能再對它存有奢望,從今往后只能靠自己/臺灣人了,因此后來林志天改名為林志臺,從虛幻理想的“天”,轉為具體當下的“臺”灣。借用李永熾的話可以很貼切描繪林志天的心境:“幻想中國已被具體中國所取代,相對的,具體臺灣逐漸凸顯出來”(1995:2)林志天的自我發現——發現臺灣,產生臺灣意識,是在這部作品中的重要轉折點。

有論者認為,李喬1977年出版的《結義西來庵》是臺灣意識的開始(張怡寧,2011:83),而這種臺灣意識/認同在他1981年發表的《寒夜三部曲》中顯然成型,在《荒村》中劉阿漢在扣留所被日本巡查拷問時,否定了自己是“清國奴”與“日本人”的身份,并毫不畏懼地強調自己是臺灣人(1981b:66-67)。這種臺灣認同成為李喬抵抗書寫的重要覺悟。這種臺灣意識更具體地說是回歸鄉土、回歸土地,返回民間/ 庶民:“土地就是所有歸宿的意思,人民就是我群的共同命運”(李喬,1995b:487)在《荒村》中,李喬很形象的把土地類比為革命的領導者。當大小南勢的農民起來維護自己的土地而抗爭時,當中的劉阿漢被巡查問及誰是領導者時,巧妙的回答說:“土地……土地自己,它們不肯落入強權之手,是土地在領導大家哪。”(1981b:146),把土地人格化為抵抗的領導人,土地的觀念使臺灣的意識具有質感。李永熾說臺灣人沒有共有的質地:“戰前延續下來帶有土地感覺的作品稍微彌補了臺灣人的一絲尊嚴……文學的傾向由認同土地的鄉土文學擴大為共同歷史經驗的文學呈現”(1995a:2-3),或許李喬正是要借著土地的觀念維護這項臺灣人的尊嚴與擴展共同的族群歷史經驗。

林志天的未婚妻瓊玉也被賦予某種作者的理想,她是堅韌不拔、忠貞不二、默默耕耘、不惜代價的。等候自己的未婚夫17年才出獄,這對一位未嫁的年輕女子是耐心與決心的嚴峻考驗。她雖然也曾經被打敗,不厭其煩的不斷被監視,那次無法進入綠島會見未婚夫時,她一時氣結而投海自盡,但幸運被救起之后她不再軟弱,她在自己的教學崗位上默默奉獻,同時耐心等候林志天的被釋放。皇天不負苦心人,志天被釋放后,馬上和她完婚,總算是熬出頭來了。靠著自己的耐心決心、堅忍不拔、默默奉獻,是作者為弱勢者歸納出來的人生哲理。

另外一個主人公葉貞子的苦難也讓她更堅強。她雖然在國民軍中山堂學生大屠殺中幸免于難,但是卻被逮捕然后被輪奸,而且也受辱成孕,后來生下一兒子。她的遭遇所留下的陰影讓她從此無法過正常的夫妻生活,一次的婚姻失敗后,她從此未嫁,含辛茹苦養大孩子。但是她后來卻選擇了向主流靠攏的價值觀,即所謂的“阿山化”或“中國化”。無論如何,盡管她講得一口流利的國語,并要求自己的孩子浦實也要說標準的國語,但是她仍然無法成為真正的外省人,身份上還是被配置為“臺灣底”那一邊(1995b:524)。她過去被侮辱的經歷仍然如影隨形無法擺脫,陷入一種“自囚”的狀態(李永熾,1995:6)。小說最后卻讓她那“孬種”的兒子浦實教育她,勸她做回自己/臺灣人,要她忘記自己的創傷,因為這都不是他們的錯,這是強權者加諸于他們的不幸,“要取笑,要鄙視,要向傷害我們的惡魔才對;不是我們”,“最要緊的還是我們自己,不要自己也認定自己有罪、羞辱,見不得人”(李喬,1995b:637),孩子最終感化了貞子——做回自己,掃除自卑、自虐、自我罪惡感,堂堂正正做人。不論是林志天的發現臺灣,瓊玉的臺灣人特質,或者葉貞子母子的做回臺灣人,都可理解為是臺灣本土意識的覺悟,這種覺悟或許就是李喬的抗爭書寫中所總結出的臺灣人未來路向。

比較起來,駝鈴念茲在茲的是建設紅色大馬,對他來說,這是在殖民主義與威權主義政體下,對自由民主與民族平等解放的崇高理想(2000:i)。他在《寂寞行者》中從抗日到抗英寫到抵抗土著政權,紅色革命貫徹始終。小說以倒敘的方式,從一次籌劃不周而失敗的刺殺行動中,然后引發了大逮捕,進而把焦點集中在政治犯扣留營中。這個甘文丁扣留營里的政治犯,大都因涉及馬共組織活動而被關起來。馬來西亞有一條從殖民時代便承續下來的內安法令,可以不必經過審訊把被懷疑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的人囚禁起來。駝鈴本身也因參與馬共外圍組織而身陷囹圄,被囚禁在這扣留營中五年(2002:148)。從扣留營中的一些成員口中,再回溯馬共的政治斗爭。在抗日行動中,他們成立了馬來亞人民抗日軍(2006:270-271)領導抗日戰爭,當中有一些成員曾被送往新加坡草草接受英國101軍訓,然后靠著堅忍的意志與殘暴的日軍作戰。“洋崽雖然連走帶滾地被趕跑了,但中華兒女,卻無處不與你們周旋”(駝鈴:2002:46),對比英殖民者的膽小如鼠,馬共成員表現出一種在強權下的大無畏與英勇的膽識,對比中清楚地分出高下。

日軍投降后,他們覺察到英國人要重新殖民化馬來亞的詭計,因此不接受英國人的招安,拿起武器轉而抗英。在抗日與抗英的過程中,他們深化了要赤化馬來亞的決心,即便英國人讓馬來亞獨立之后,他們仍然堅持共產主義的斗爭,以建立各族平等照顧貧下工農的大同社會。獨立后產生的馬來主導論與文化霸權讓他們仍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在經濟上的不斷改善使他們的宣傳與時代脫節,再加上反共教育讓新一代對馬共存有戒心與誤解,以及他們內部激進的肅反內斗與大陸的極左路線的負面效果讓他們的實力大受打擊。20世紀六七十年代之后,他們已經逐漸潰不成軍,各地殘余部隊只得沖過嚴密防線北上馬泰邊界會合,在北上的過程中也損兵折將,某隊11人只得5個存活(2006:369);另一隊30人剩下3人成功突圍等等(2006:445),整個部隊可說茍延殘喘。李喬的《孤燈》描述日本被打敗后部隊撤退的慘況也很相似。六百多位臺灣人被征赴南洋只剩下4人;殘存的部隊30多人中最后只有3人存活。不同的是臺灣人被迫為日本殖民者的野心而戰;而在大馬的中國人/華裔為解放馬來亞而戰,為共產主義而戰。進入80年代,他們開始和政府談判,整個過程還算順利,最后在合艾與馬來西亞和泰國政府簽署和平條約,正式放下超過半世紀的武裝斗爭。全書共四大卷,每一卷有不同的敘述者,通過不同的視角建構了一幅馬共斗爭的完整“史冊”,這是馬華文學中最全面的再現馬共斗爭經歷的作品。其中有關總書記萊特的背叛、勞工黨與馬共的關系,以及和談的經過和細節,巨細靡遺,若非內情人是沒有辦法如此詳盡的敘述。帶有濃厚自傳色彩的《沙啞的紅樹林》中,主人公因馬來政權的排華行動與種族偏袒政策而選擇走共產主義的道路,或許也是作者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選擇加入馬共外圍組織活動的初衷。對一般人來說,馬共斗爭以失敗告終,但馬共內部成員并不做如是觀。小說一而再的重復了主人公對馬共理想的堅持,雖然在現實斗爭中是失敗了,但共產主義的精神仍然是最美好的:就好比宗教,不問可不可能,只問好不好,它只要求信徒確認它是至善的精神境界,最高的人類文化(駝鈴,2000:i)。“社會主義的斗爭的終極目標,可以說就是‘大同世界。……它應該還是一個人人歡迎的美好理想。以為政權就是一切,這是錯誤的。其實,應該是社會政治第一,政權第二。社會主義理想也好,大同世界也好,它好像各種宗教信仰一樣,不一定要依靠政權。相反的政權需要人民的普遍支持,否則就要瓦解了。就像英美國家不能沒有基督教的支持,中東的阿拉伯國家不能沒有伊斯蘭的領導,緬甸、泰國不能沒有佛教的維系民心”(2006:586)。顯然作者把社會主義與宗教信仰等量齊觀,作為政權背后的普遍價值,認為馬共斗爭雖然失敗,但是共產主義的靈魂仍然活著。

五、余論

李喬與駝鈴分別代表了兩地的第二代作者群,他們這一代已逐漸退出文學史的舞臺,而第三代、第四代作家后浪涌現。無論如何,他們的創作經過時間的淘洗后,恰恰可以比較穩定地反映各自所代表的文壇,特別是他們這一代經歷了比較多的政治與社會的變遷,或所謂的大時代轉折,具有較強的歷史感,因此可恰當地作為比較個案。

他們在抵抗書寫上的出發點、方式及覺悟有同有異,但是同者比異者來的多。尤其是臺灣人與大馬華人一直都處在老二/弱勢者的位置,受制于人而無法當家做主的命運,讓他們有著相似的心理趨向——同情弱勢者,為弱勢者發聲。弱勢者被動而又不得不然的合法抗爭,在抵抗的過程中運用英雄化與隱喻/寓言的寫作策略,以及在抗爭的覺悟與尋路,每每不謀而合。這除了顯示了兩者個人的性情、思想、價值觀的趨同外,兩地政治文化的基調與變化也有一些共性,唯有通過這樣的具體比較才能歸納出來,這是本文在方法論中所要突出的效果。

李喬的歷史書寫讓他萌生臺灣意識(1999:67-68)、根植于具體的土地與族群,開創了臺灣人的臺灣想像。土地從他的出身地蕃仔林開始書寫《寒夜三部曲》并聚焦于客家族群的斗爭,到《埋冤一九四七埋冤》論述整體臺灣人的悲情并尋找出路。這種出路在于做回臺灣人以及發現臺灣人的優秀價值觀。有論者歸納李喬的著作反映了他中國意識-臺灣意識-客家認同的轉換,但這樣的轉換不一定是鐵板一塊,若從這三部小說而論,首先是中國意識與臺灣意識的摻和(《寒夜》與《荒村》),然后以土地為代碼的臺灣意識與族群意識的雜糅(《孤燈》),再而是整體臺灣意識的張揚(《藍彩霞》與《埋冤》),并逐漸趨向于樹立臺灣文化的獨特性,應該會獲得普遍的認同。無論如何,晚近他接納了基督教的價值觀,選擇了更普世的認同——超越中國、臺灣及客家意識,回歸到生命更本源/本真的探索,例如對原罪、身體、性、人的丑陋面等的探討。這樣的轉折雖然不在本文的探討范圍,但確實為一個很有吸引力的議題,留待以后再論述。

駝鈴執著于共產主義的大同世界,似乎是過于理想化的追求。但在其他短篇小說中強調族群親善合作,植根于本土/在地的想像,也具有某種平衡點。只是在這3部中長篇,也是他唯一的3部中長篇小說,卻都把目光聚焦在建立共產大同世界的理想中,讓人不得不重視他這種思想的傾向。持平而論,這是他們那一代五、六十年代成長起來的文藝青年的大語境,尤其經歷了抗日、抗英,以及目睹中共的崛起與雄心。當時還有不少熱血青年回返大陸參加“祖國”建設。不過,以當前的發展回過頭去看,共產革命雖然熱火朝天、勇往直前,但是共產主義思想對人性與文化理解的不足,否定宗教信仰,以及過度神話斗爭/革命與最終的烏托邦社會,在這多元種族、文化、宗教信仰的大馬,是永遠無法實現的夢想。即便實現了也不會長治久安,也會像前蘇聯那樣的倒臺。李喬的回歸臺灣,回歸在地/本土,逐漸成為馬華作家后來的借鑒,如第三代作家黃錦樹、黎紫書等。他們寫馬共時只借用馬共作為美學的資源,甚至作為小說中神秘性與趣味性的建構,沒有去思考馬共斗爭的含義或為其進行歷史評斷。而地志書寫在陳政欣、辛金順等作家中,不斷地獲得拓展。共產主義不認同宗教信仰的作用,但駝鈴在類比時反而用宗教信仰的價值觀作為不同國家的治國基礎,并認為共產主義可以作為這樣的國族價值基礎,這暴露了他矛盾的心理,他要如何去擺脫這種心理的矛盾,這是未來可以再探索的議題。

① 馬六甲從1511年被葡萄牙統治,1641年成為荷蘭殖民地,1824年荷、英以交換殖民地的方式,使馬六甲歸入英國的海峽殖民地。

② 駝鈴中學時期便以真名彭龍飛給當時杏影編的《南洋商報.文風》投稿,最早的一篇作品是題為〈合唱時〉的詩,獲得主編杏影先生的鼓勵,從此走向寫作的道路。(2002:145)

③ 李喬曾自稱深受美國現代主義作家福克納的影響,他的后期小說也納入一些現代/后現代技巧如敘述視角轉換、后設等,不過,三部所選作為對比的長篇《寒夜三部曲》、《藍彩霞的春天》及《埋冤一九四七埋冤》,主要還是走寫實路線的創作。

④ 《寒夜三部曲》這部以臺灣淪日五十年為經,家族三代生活為緯的大河小說,在寫作上并未按時空順序完成。《寒夜》在1977年6月起稿,1979年12月完成;《荒村》于1979年7月起稿,1981年2月完成;《孤燈》于1978年2月起稿,1979年3月完成。(李喬,1981b:523)。鐘肇政認為:“李喬代表作就是《寒夜三部曲》,我相信在目前臺灣文學是一座巍巍的高峰,很難企及很高很高的山峰,因為他成就了臺灣歷史,從開墾時代寫起,一直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2007:160)

參考文獻

陳芳明:《臺灣現代小說史綜論》,臺北:聯經1998年版。

陳芳明:“后戒嚴時期的后殖民文學——臺灣作家的歷史記憶之再現(一九八七-一九九七)”《后殖民臺灣》,臺北:麥田2002年版。

黃侯興:“以一目盡傳精神——論駝鈴的短篇小說”,載于王枝木編:《天籟的回響:論駝鈴的小說創作藝術》2002年版。

Jameson, F.1986.“Third-World Literature in the Era of Multinational Capitalism”, Social Text, No.15(Autumn, 1986), pp.65-88.

李喬:《寒夜》,臺北:遠景1981年版。

李喬:《荒村》,臺北:遠景1981年版。

李喬:《孤燈》,臺北:遠景1981年版。

李喬、高天生編:《臺灣政治小說選》,臺北:臺灣文藝雜志社1983年版。

李喬:《藍彩霞的春天》,新店:五千年出版社1985年版。

李喬:《臺灣人的丑陋面》,洛杉磯:臺灣出版社1989年版。

李喬:《個人反抗與歷史記憶,李喬短篇小說全集資料匯編》,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1999年版。

李喬:《埋冤1947埋冤》(上冊),臺北:海洋臺灣出版社(自費出版)1995年版。

李喬:《埋冤1947埋冤》(下冊),臺北:海洋臺灣出版社(自費出版)1995年版。

李喬:《歷史素材小說寫作經驗談》,《文訊》2006年,第246期。

李永熾:“臺灣古拉格的囚禁與脫出”,載于李喬《埋冤一九四七埋冤》(上冊).臺北:海洋臺灣出版社1995年版。

盧建榮:《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臺北:麥田1999年版。

魯原:“歷史的沉思天籟的回響——評駝鈴的《沙啞的紅樹林》”,載于王枝木編:《天籟的回響:論駝鈴的小說創作藝術》2002年版。

Spivak, G.C. 1994.‘Can the Subaltern Speak?In Patrick Williams and Laura Chrisman eds., Colonial Discourse and Post-colonial Theory: A Reader, Hertfordshire: Harvester Wheatsheaf.

宋澤萊:“忍向尸山血海求教訓——詩介鐘逸人、李喬的二二八長篇小說”,載于《臺灣新文學》1998年,第11期。

駝鈴:《硝煙散盡時》,怡保:霹靂文藝研究會1995年版。

駝鈴:《寂寞行者》,金寶:漫延書房2006年版。

駝鈴:《駝鈴自選集》,金寶:漫延書房2012年版。

駝鈴:《沙啞的紅樹林》,怡保:霹靂文藝研究會2000年版。

駝鈴:“我的出身與文學道路”,載于王枝木編:《天籟的回響:論駝鈴的小說創作藝術》2002年版。

王枝木編:《天籟的回響:論駝鈴的小說創作藝術》,怡保:霹靂文藝協會2002年版。

謝法里:“從大戰后日本戰爭文學看李喬的《孤燈》”,《臺灣文藝》第88期,1984年5月。

張恒豪:“二二八的文學詮釋——比較泰姆山記與月印的主題意識”,收錄在《第二屆臺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師范大學文學院國文系、人文教育中心,1997年版。

張怡寧:《歷史記憶建構的民族意涵:李喬臺灣歷史書寫的認同流變與文學展演》,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版。

鐘肇政:《鐘肇政口述歷史“戰后臺灣文學史”十二講》,臺北:唐山出版社2007年版。

(責任編輯:莊園)

On the Political Resistance in the Fictions

of Li Qiao and Tuoling

[Malaysia] Xu Wenrong

Abstract: Despite the differences in politics, society and the structure of ethnic groups between Taiwan and Malaysia,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wo whether before the Second World War or after it. First of all, in the history of the past, they both experienced long and hard oppression of the colonial rule, which also led to feelings of resistance on the part of the people. The independence or restoration after the war did not mean that the people became their own masters as it only meant a regime change, with a different ruler. The Taiwanese people saw the Japanese rule turned into a Kuomintang government and Malaysian-Chinese witnessed the English colonial rule replaced with a Malay leadership, both peoples suffering a marginalized fate. Thus, Taiwanese literature and Malaysian-Chinese literature, on this basis, could obviously be compared and analyzed when placed on the same platform. This article is an attempt to use Li Qiao in Taiwan and Tuoling in Malaysia as concrete comparative objects, with their three novellas or novels about politics and history as texts for comparisons, to examine the differences in similarities or similarities in differences of their writ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al resistance. And, hopefully, with this comparison, the political ecologies of the two places and the subtle relationship between ethnic groups can be displayed, along with the ways in which the writers of these two places speak for the suppressed groups at the bottom of the society.

Keywords: Taiwan, Malaysian-Chinese, novellas or novels, politics, resistance, the disadvantaged groups, national allegory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欧美a|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 国产一区在线视频观看| 91久久国产成人免费观看| a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不卡视频国产| 一级毛片基地| 精品国产Av电影无码久久久| 亚洲天堂网在线观看视频| 九九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色色人体| 成年A级毛片| 国产内射在线观看|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欧美高清三区| 无码中文字幕精品推荐| 在线国产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在线国产| 视频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a级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乱系列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亚洲AⅤ综合在线欧美一区| 精品99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专区第1页| 国产欧美日韩资源在线观看| 亚洲乱码视频|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在线欧美日韩|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 欧美a√在线| 国产美女一级毛片| 国产产在线精品亚洲aavv| 永久毛片在线播|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 国产精品免费电影| 欧美日本二区| 亚洲高清资源| 国产人碰人摸人爱免费视频| 99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www成人国产在线观看网站| 伊人精品成人久久综合| 超薄丝袜足j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毛片基地| 久久99蜜桃精品久久久久小说| 国产欧美另类| 国产成人高清在线精品| 久久综合一个色综合网| 国产精品私拍99pans大尺度| 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国产91无码福利在线|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软件| 国产黄色片在线看| 性网站在线观看| 啪啪永久免费av| 99性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忘忧草18| 毛片国产精品完整版| 国产高清无码麻豆精品| 国产伦片中文免费观看| 亚洲综合色吧| 国产精品短篇二区| 成人在线欧美| 中文字幕1区2区| 日韩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日韩,综合一区| 久久久无码人妻精品无码| 亚洲成人福利网站|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 国产永久免费视频m3u8| 国产精品密蕾丝视频| 日韩无码视频专区| 精品久久久久无码| 亚洲国内精品自在自线官| 国产嫩草在线观看| 亚洲伊人天堂| 久久久久青草线综合超碰| 欧美一道本| 91久久国产成人免费观看| 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综合精品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