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秀

四月初,網絡流傳甚廣的航拍圖顯示水中有殘缺的古橋。照片拍攝于江西新余市的仙女湖,水位下降,平日沉睡水底的宋代分宜古縣城遺址和明代萬年橋浮出了水面。
春夏之交的晴晚時分,仙女湖景區鈐陽湖面煙波浩渺、碧波萬頃,浮出水面的明代萬年橋宛如游龍嬉水,十一個橋孔歷歷可數,景象尤為別致。
退水后的仙女湖,大片的淤泥和砂石露出水面,不時能看到一些干癟的魚蝦尸體。仙女湖是一個人工湖,原名為江口水庫,修建于1958年。當地工作人員介紹“每年的這個時候,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汛期,仙女湖都會開閘放水,而平時淹沒在水底的明代萬年橋和分宜古城遺址便會探出水面一段時間,成為仙女湖一大奇觀。”
踏舟而上,船夫搖著槳,帶我們穿行湖面,穿過石橋拱門,古橋的斑駁和厚重攤開在眼前。近處是淺白色潔凈的手工石料,遠處是水霧朦朧中的青山和如洗天空,感覺人在畫中游一般。
登上古橋,橋面是大青石板,不少已破損嚴重,足跡與時光的痕跡相疊,橋面長滿了綠色的雜草,顯得生機盎然。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明軍進剿倭寇取得重大勝利,寇首相繼落網,一時獻俘京師,君臣同賀。趁著這喜慶的氣氛,分宜百姓通過嚴世蕃致函其父嚴嵩,傾訴因為城東清源古渡浮橋經常損毀所帶來的不便,請求將其改建成石拱橋。
嚴嵩慨然允諾,一面派嚴世蕃趕回分宜在清源古渡東邊選址;一面親赴江浙考察橋型,聘請工匠,購置石料,以大船裝至樟樹,再換裝小船溯袁河運回分宜。“整個工程始于當年9月,次年6月竣工,耗銀2萬余兩。”
新橋落成后,取名為萬年橋,全長174米,寬8米,共10墩11拱。其結構之精美,氣魄之雄偉,雕刻之魄綺堪稱“壯麗甲于江右”。萬年橋位于分宜老縣城東門外,俗稱東門橋,作為當時新余、分宜、宜春、安福、萬載、吉安之間的紐帶,是古分宜城通往南方的主要通道。

離橋北約500米處,原有由石雕馱著嚴嵩撰的《萬年橋記》石碑,現立于嚴嵩故里毓慶堂前。如今在這座殘斷的古橋邊,也立有一塊“萬年橋”青石碑,記述這座400多年歷史的古橋變遷。據當地史料記載,萬年橋建成后,全縣人民悉心愛護,清順治十三年,嚴嵩之曾孫嚴云從(明末錦衣衛都指揮使,累官至一品)告老歸家后再次出資加固該橋乾隆七年,萬年橋東側有石欄傾斜,介橋嚴氏合族重修;1921年,全縣集資重修第三橋拱,此外無破損。
然而,經過歲月的洗禮,如今的萬年橋已不復當年盛景。1958年,新修建的江口水庫(今更名為仙女湖)建成蓄水后,分宜古縣城被迫遷往袁嶺北面,即現在的分宜縣城,而這座萬年橋和宋代古縣城則一起被淹沒在湖底,一起被淹沒的還有鈐陽湖書院、分宜師范、城隍廟等。20世紀70年代,因為通航需求,浮出水面的萬年橋被炸成兩段,所以才有了現在這副斷橋的模樣。
在古橋的南側,大片泥洲也裸露在湖面。這就是分宜古縣城遺址,水位低的時候,能看到少許古縣城的舊城墻和倒塌的房屋。
據《分宜縣志》記載,北宋雍熙元年(公元984年)8月,宋廷將宜春縣的神龍、招賢、豐樂、化全、儒林、彰善、挺秀、文標、旌儒、清教十鄉之地劃出,另置一縣,以分自宜春而名分宜,縣城設在鈐山北面的安仁鎮。在此基礎上,分宜古縣城依山傍水,沿河建街,東西長約三里,南北寬約二里。城內共兩街四巷,分布著360余家店房,存有魁星閣、文昌宮、黃忠憨公祠、崇圣殿、城隍廟、中山公園、中山紀念堂等名勝古跡。
每年的退水季節,萬年橋那悠長的身軀和古城遺址仍然會探出水面,游客便能欣賞到海市蜃樓般的妙景和飽經滄桑的殘缺之美。
萬年橋不僅是江西現存最早的聯拱石橋,也是明朝江西第一座有具體日期可考的古橋,為江西第四大聯拱石橋。“萬年橋在古代一直被認為是高超的建筑,即使在今天,無論從歷史文物角度,還是建筑藝術研究的角度來看,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價值。”
水下分宜古城的神秘面紗,也一直牽動著眾人的心。為真實再現分宜古縣城的歷史遺存,探尋分宜水下豐富的旅游資源,2016年6月24日,分宜縣水下古縣城探摸攝像工程在位于仙女湖西部的鈐陽湖水域正式啟動,4名資深專業潛水攝像人員用20天對這一水下古跡進行了探測拍攝作業。
新余市仙女湖風景名勝區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保護好這一珍貴的歷史文化景觀,仙女湖景區在萬年橋周邊200米設立了禁航區,經常安排人員對古橋、水下古城進行巡查,防止橋身磚石移動或損壞。“接下來,我們還將考慮對這座罕見的水下古城、古橋進行保護和修復,納入仙女湖全域旅游規劃,并爭取申報文物保護單位,讓更多人知道仙女湖這片美麗的古跡和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