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婉
【摘 要】 在課堂上,學校教育者應努力為學生建起一個參與式的公民教育平臺,政治學科上就可借助時政評論課來構建這一平臺。從課堂時間分配來看,有三種操作模式,各有優缺點,宜穿插進行,持之以恒,師生皆收獲了良好的公民教育效果。
【關鍵詞】 公民教育;主體性;參與性;時政評論課
課堂是學校落實教育目標的主陣地。那么,如何通過中學的課堂教學,培養具有主體性和參與性的公民,如何提高學生作為公民的政治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我以為可以從“教什么”與“怎么教”著手。就“教什么”而言,當然最好是結合本校學生實際和校本資源,自編公民教育的校本教材,如我校初中政治教研組就承辦了這一課題。當然,如果條件不允許自編,其實利用好當前我國的現行教材——初中《思想品德》和高中《思想政治》也是很好的。因為這當中本身就涵蓋了許多國際通行的公民教育的知識內容,如關于國家公民身份、公民基本權利與義務、政治體制、民族團結、國際社會等。但資源歸資源,關鍵還要看“怎么教”。現在很多學校的做法都是,為了高效率的應考,那么新課和一輪復習就是老師講、學生記背練的就書本學書本的純知識教育,等到二輪復習時再引入時政熱點專題,但又變成了單純的時事政治形勢分析和政策宣講。這些看似都在進行公民教育,實則背道而馳,因為它們無疑都違背了公民的主體性和參與性,都剝奪了學生對鮮活的社會生活的關切,剝奪了學生作為公民進行獨立思考、判斷和選擇的機會。所以,這樣的公民教育往往徒有其名,費時費力,卻通常收效甚微。
我校安排政治教研組自2013年9月起統一開設了時政評論課這一獨特的主要由學生參與的公民教育課程平臺,要求非畢業年級利用政治課的時間定時進行。它要求師生在了解了時政背景的前提下,運用相關的學科知識對時政本身進行評價分析,表明自己的立場和觀點。
我校創建的時政評論課這一平臺,從課堂時間分配來看,有三種操作模式,一是政治課課前5分鐘,二是滲透到政治課教學過程中,三是獨立的一整堂時政評論課。下面我們就具體闡述每種模式的具體運作方法以及優缺點。
一、政治課課前5分鐘
由班內一名學生自選話題播報2分鐘左右,再和其他同學對話互動2分鐘左右,最后由該同學總結評價,教師再對其做補充升華或糾偏引導。這種操作模式把關注的主動權選擇權交給學生,由學生自己去挑選感興趣的社會生活的材料,而非教師強加于他的,所以學生往往參與興趣濃厚,樂于發表觀點。而由于每個同學一學期都至少要上臺擔綱一次主持,所以大大增強了其參與的責任心,并鍛煉了其收集、分析與表達能力。同時由于每人關注點都不同,且一人關注變成全班關注,因此一學期下來探討的社會生活話題豐富多樣,不僅豐富了課堂、開拓了學生視野,甚至現在看來還有了意外的收獲——在評析中鍛煉了學生編題的能力,變被動為主動,學生對社會政治生活學習的積極性都提高了。當然這種模式的弊端也顯而易見,那就是由于時間太短,致使學生對事件的評論才開始不久就匆匆作結,所以評論往往不深入,班內的參與表達也不充分。教師的最后升華點評一方面由于可能對五花八門的話題事先不一定熟悉而質量受限;另一方面由于時間長了怕擠壓正課的教學時間,所以也常常寥寥數語、言之不深,且往往與接下來要講授的正課內容、主題上銜接斷裂。
二、滲透到政治課教學過程中
在政治課有關公民知識的教學中引入時政素材,以之為契機組織學生開展情景角色扮演、討論辯論等活動,踐行其主體性和參與性。如高一政治生活《民主決策》的學習,我們就引入了時下熱點“高考改革”,開了一場“重慶高考改革方案”模擬聽證會。首先,教師引導學生確定需要參會的相關利益代表,并分配角色,由教師扮演市教委宣布已有的幾種備選方案。然后扮演各種角色代表的學生開始七嘴八舌地討論、發言。如學生代表對偏重語文的新方案能否全面反映學生的素質提出質疑,家長代表就英語多次考和不分文理反而可能會加重學生負擔提出擔憂,人大政協代表還提出要考慮優秀大學資源均衡分布與社會需求等問題與建議。盡管這些建議可能還很膚淺,且短暫的課堂時間內的模擬聽證會最后也未必能得出一套確定的方案。但是同學們在作為公民的認真參與中感受到了一個重大的社會公共決策的出臺應該是開放式的、民主化的,公民不應是呆板的服從者、麻木者,而應是具有權利意識和責任意識的思考者和創造者。此種操作模式由于滲透在政治課教學之中,做到了課本理論知識與社會現實生活的很好契合,但難就難在是并不是每堂課都適合設計,這與教學內容有關。
三、獨立的一整堂時政評論課
這種模式我們探索過多主題和單一主題兩種形式。多主題是一學期開展三次,每次課由三個小組分別自選主題播報,這種模式最大的優點就是讓全班同學都參與進來,話題面廣,形式多樣。如一人主持,其他組員扮演政府官員、專家、小記者等街頭采訪收集同學關于“旅游強制消費”等事件的看法等。這種形式的最大優點就是極大地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調動了他們關注社會公共生活的積極性。弊端就是主題分散,每個學生走馬燈式輪番上場,形式大于內容,評論時間和深度不足。與之相反,單一主題就是老師向全班征求意見后,一堂課確定一個固定的時政熱點主題,深入展開。依據學生學段特點,可由教師主持或學生主持。如初一年級我們開展的“新聞點評——壩壩舞”,在整堂課中,雖然是由教師主持,但在“議一議:壩壩舞應該禁止嗎?說明理由”,不該禁又怎么辦?”的設問與活動設計中,教師始終注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思維,為學生創建作為公民參與民主管理的鍛煉平臺。而在高一年級開展的——烏克蘭事件時政評論課,就是讓學生來擔綱主持并設計的,自主模擬烏克蘭公投:首先,由幾位同學分別作為烏克蘭各政治派別領導人,宣布自己或”親歐盟“或”親俄“或”中立“的主張及理由;然后,議員(6或5人一組,每組1名議員,4或5名民眾)將與領導人商討,提出疑問,再和民眾商討;最后,議員舉手表決支持哪項議案,支持率最高的議案獲勝。整堂課中,教師僅幕后提點和要結束時點評升華,學生們真的是主人般積極忘我地參與著,置身于烏克蘭的政局之中,感受著一名公民對國家命運所負有的權利與責任。哪怕是文理分科后,我們放手讓學生自導自演的香港占中和薩德入韓等事件的時政評論課也都非常成功,很好地鍛煉了理科學生們辯證思維能力和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更激發了理科學生關注時政熱點、關心國家發展的熱情。其實,在上這堂課前,有同學還不情愿地說“我們理科班怎么還要上時政評論課?”但課后,有同學感言到,原來國家發生了這么大的事,但在上這堂課前,我根本就不知道,也沒有想法要去了解下緣由及實質,但通過這堂課我們的認真準備和積極參與,我們終于清楚了什么是占中,清楚了薩德入韓的實質,真是收獲不小啊。僅僅埋頭做題學好數理化,不問國家天下事,只能是一個優秀而冷漠的私民,已經不適應今天民主社會發展的進程。只有人人是公民,具備公民的意識和素養,才能生成一個更加美好、更加公正的社會,而這需要我們教育者為他們提供作為公民進行公民生活的平臺,從課堂開始。
立足課堂,我校嘗試的上述三種操作模式,各有優缺點,所以一直依情況穿插展開,當然也在不斷改進中,如第三種模式,為彌補多主題的思維深度不足和單一主題社會關注面的狹隘化,我們有了一種改良——先扣住一個主題點深入展開分析,再借鑒新聞聯播中簡訊的做法,播報其他的一些新聞熱點作為補充,即點和面的結合,既有了深度也有了廣度。當然,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我們不敢說我們找到了最好的方法,我們也在探索的路上,但幾年下來,我們的學生面對老師、家長或學校領導,他們會更自信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捍衛自己的權益。面對班級體、學校和社會的發展,他們也比從前更多了份責任心。這些都說明這種對學生的公民教育收獲了良好的效果。其實,教學相長,在教師引領學生關注社會生活、點評參與社會的過程中,自身何嘗不也在受到一種公民教育。作教師的,不能就一本發黃的教案教到老,不能整天就嘔心瀝血地拼著學生的那點成績;要將眼光放開,將脊梁挺起,做一個具有主體性和參與性的社會公民,時時關注社會,事事潛心思考。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引領學生的成長,也才能真正地收獲教育的成就感。
【參考文獻】
[1] 王來法. 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新探索[M]. 杭州: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4.
[2] 徐建明. 注重時政播報 強化育人功能[J]. 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4(C1).
[3] 高洪彥. 發揮時政播報德育功能 全面提升學生公民素養[J]. 新一代,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