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華
【摘 要】 本文對隔代教育的現狀以及隔代教育對兒童成長影響等問題進行了論述,并在分析的基礎上,探討了如何改進隔代教育的對策。
【關鍵詞】 隔代教育;兒童成長
筆者所在的小縣城是小吃之鄉——沙縣。近年來,外出經營沙縣小吃的人數逐年遞增。沙縣小吃在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帶來了留守孩子家庭教育相對薄弱的問題。孩子由年長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管理,形成了隔代教育。它已經成為家庭教育中一種非常普遍的教育現象,它沖擊著學校教育,已經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代人的成長,甚至對整個社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一、隔代教育兩種主要類型
1. 完全式隔代教育。筆者所在的學校,留守兒童達60%。由于父母一年之中難得回來,因此很少盡到對子女的教育、教養責任,孩子的教育教養工作基本上都是由祖輩來承擔,筆者將這種隔代教育歸類為完全式隔代教育方式。
2. 不完全式隔代教育?,F代社會生活壓力日益加大,年輕的父母出于工作或學習,無暇照顧孩子,將自己的孩子交給父母看護,因而對隔代教育存在著緊迫的需求,這就為祖輩教育孩子提供了一個契機。這種教育方式是由孩子父母和祖輩共同對孩子施加影響的教育,它與完全式隔代教育方式相對。
二、隔代教育的優勢與劣勢
(一)隔代教育的優勢
1. 祖輩經歷多,閱歷豐富。筆者接任四年級的一個班,班內有一個叫昌邑的女孩子,特別引人注意,非常聽話乖巧、懂禮貌,富有責任心,擔任班長之職,班級管理得井井有條,是一個人見人愛的好孩子,在與其家長接觸的過程中了解到,小女孩的父母離異,一直是由奶奶在帶,奶奶是一個退休的老教師,性格溫和,小女孩從奶奶那里繼承了良好的教養,可見家庭教育不可忽視。
祖輩大多一輩子生活在家鄉,對家鄉的風俗習慣、人情世故、自然景物以及歷史故事比較熟悉。不少孩子說,一些國家大事以及城市的新建筑,家鄉面貌的改變,都是常跟隨祖輩出游,聽祖輩議論,一起看電視、聽廣播得來的。這些都潛移默化地擴展了孫輩的視野,激勵了孫輩的志向。
2. 祖輩人生閱歷和生活經驗豐富。祖輩們在常年的社會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閱歷和人生感悟,這些正是能促進兒童社會性發展和有效處理孩子教育問題的寶貴財富。祖輩一生幾十載經歷了無數的大風大浪,心態比較平和,一般來講,他們對孫輩常常懷著“慈愛”之心,由于祖輩的疼愛,祖輩與孫輩之間容易建立融洽、和諧的關系,有助于縮小兩代人的差距,兒童能真誠地接受祖輩的觀點,非常容易聽祖輩的話,兒童的人生態度、價值觀等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影響。
3. 利于和諧家庭的構建。隔代教育在家庭占據著重要地位,隔代親情是家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三代同堂的家庭中心是孩子。孩子生活在三代同堂的家庭氛圍中,會學習到長幼有序和適應復雜的人際關系。
(二)隔代教育的劣勢
1. 祖父母與父母之間教育不一致。筆者的家庭屬于三代同堂,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時常存在不一致的現象,例如在零用錢的使用方面,父母主張合理開銷、放學時不買零食等,而祖父母卻認為孩子買點零食吃沒問題,身上一定要放著足夠多的零花錢。因此,爺爺奶奶偷偷地給孩子零花錢,導致孩子養成了浪費的習慣,放學后便在路邊攤、食雜點等流連。像這樣教育不一致現象非常多。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父母親能夠保持理性的態度,適當處理孩子任性,能夠有效地培養孩子自我反省思維的發展,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想法。再者理性的教育態度有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等。爺爺奶奶在面對孩子哭鬧耍賴時總是無條件投降,滿足孩子各種要求,到頭來父母抱怨祖輩的寵溺過度,慣出孩子各種毛病,祖輩們則抱怨父母對孩子太嚴厲。造成父母和祖父母在孩子的面前扮演著“黑臉和白臉”,孩子的情感會被混淆,會依賴祖輩的袒護,會對父母產生敵視情緒。到頭來會產生祖父母和父母之間互相指責,造成家庭失和。更為嚴重地是導致兒童出現雙重性格。祖輩溺愛、縱容孩子,父母看不慣,從中干涉,祖輩忍不住進行袒護,加以阻擋,最后引起沖突。而兩代家長在孩子面前發生沖突,會對孩子造成心靈傷害,短期內是難以治愈的,面對爺爺奶奶與爸爸媽媽之間完全相悖的教育要求,孩子會無所適從,不知道應該聽誰的話,有的學會見風使舵、察言觀色,在不同的人面前說不同的話,甚至是欺騙。還可能成為欺軟怕硬的“兩面人”, 導致兒童出現雙重性格。
2. 祖父母思想觀念陳舊。大多數爺爺奶奶自身沒有文化,加之觀念陳舊,反映遲緩,有的甚至在思想觀念里還摻雜著一些迷信思想,跟不上信息時代的節奏,缺乏超前意識,對孩子只重視“管束”,不重視“教育”,加上老年人精力時間有限,無論體力還是智力都無法很好地承擔起對孫輩的監護和養育重任。
許多老人除了帶孩子,還要忙家務,為了看好孩子的同時能忙自己的事情,又不準孩子離開自己的身邊,便讓孩子看電視,玩游戲,整體面對電子產品。兒童缺乏充分交流溝通的對像和機會,影響了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而語言的訓練與思維智力的開發密切相關。與親子教育下兒童相比,隔代教育下兒童比較死板,接受新知識的速度慢,而年輕父母因為思想解放,觀念更新,他們教育的孩子比隔代教育孩子知識面寬,變化能力更強,更容易形成創造性思維和包容性強的思維結構。
3. 溺愛造成行為處事能力差,形成不良的性格。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會伴隨著各種各樣的挫折,就像學習走路一樣,當孩子踏出人生的第一步時,也是經過無數次的跌倒才成功地邁出第一步,在挫折中學會成長,挫折是成功的墊腳石。祖父母泛濫的照顧,孩子的一切都包辦。孩子本應該會做的或孩子可以學會做的,也一點都不讓孩子做。當筆者詢問學生在家幫助做了什么家務活時,有些學生就反映家人不讓做,洗碗擔心打破了,洗衣服擔心著涼了、擦玻璃擔心摔了……小小年紀只要學習就好了,而存在這種現象的往往是隔代教育的家庭。溺愛是大部分爺爺奶奶的通病,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妥當,總給予毫無節制的滿足,不經意間就會對孩子的錯誤過分縱容,甚至替孩子掩飾及善后,孩子有什么缺點,也因為心痛,不能及時予以糾正。加上現在每個家庭的孩子不多,老人們更是將他們視為寶貝,事事依著孩子,總讓孩子處于說一不二的地位,產生“自我為中心”的意識,以致造成孩子自私自利、依賴性強的性格特點。有的爺爺奶奶甚至會幫孩子撒謊,孩子因貪玩沒有把作業做完,不忍心孩子挨批評,會幫助孩子跟老師撒謊。有的對孩子的生活實行“全程服務”,孩子想要什么東西無論是否合理,老人都想盡辦法滿足。這種過度的包辦代替,久而久之孩子就將其視為理所當然,今后在學習生活中無論遇到什么事情,他們都會認為有大人在,不需要自己操心。導致兒童嚴重缺乏責任心和關心幫助他人的意識。
4. 造成孩子與其父母的感情隔閡。三年級級一男生寫作文,題目是《媽媽的愛》,一節課過去了,一個字也沒寫,孩子說媽媽不愛他,和媽媽不熟悉,每年只有過年幾天在一起。而這孩子從小就是和爺爺奶奶生活,隔代教育容易導致親子隔閡。兒童時期是教育的最佳時期,也是孩子與父母培養感情的最佳時期。孩子若從小就被丟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撫養,親子之間缺乏交流,彼此之間很容易形成隔膜,無法融洽相處,若關系長期冷淡,則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孩子長期與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住在一起,就會習慣被老人袒護和遷就,因此當父母看到孩子的缺點或種種不足時,而對其提出嚴格的要求,孩子心理上會很難接受,以致形成親子之間的情緒對立和感情隔閡,使必要的教育難以進行,既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也易導致家庭關系失和。
5. 孩子人際交往阻礙。如今家庭大都是獨生子女,祖父母都是捧在手心上,不能讓孫兒受半點委屈。在學校里,特別是小學生,同學之間磕磕碰碰、吵吵鬧鬧是時常發生的事,老師碰到學生打鬧都會拉開孩子,批評動手的孩子。而有的家長,碰到孩子打架的時侯,從不問原因,總認為是別人的錯,就教育孩子以牙還牙,認為這樣有出息,以后也不會被欺負。使得家校教育各持一詞,卻不知這時的孩子思維能力尚未完善,分辨是非能力并不強,動手也不分輕重,容易引發嚴重的后果。再者從小就用這樣的教育方式,長大容易形成霸道無理的性格,而這樣的孩子,漸漸地一起玩耍的同伴就會越來越少,最終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6. 不利于兒童的身體發育。兒童正處于長身體的關鍵期,飲食衛生、膳食合理科學、營養平衡尤其重要。而由傳統時代過來的老一輩,在喂養方式上,往往按照自己的經驗行事,不太注意各種營養成分的合理搭配。有關研究表明,全國有一半孩子的早餐不合格,一碗稀飯、一點咸菜,而孩子往往不喜歡這樣的飲食,因此早上沒吃早餐的孩子不在少數。吃零食或以零食為“主食”者,在新一代兒童中相當普遍。
在隔代教育家庭中,由于祖輩的縱容,無限制地滿足他們的零食偏好,而忽略主食,導致他們發育不正常。影響學習效率不說,更重要的是影響孩子的身體發育。
三、改善隔代教育的科學策略
(一)完全式隔代教育應作到以下幾點
1. 對孩子的父母,要加強責任意識。應盡可能地親自實行對孩子各方面的教育教養,讓孩子在當地就近入學。根據筆者發現,班級的學生由父母親自教育的,在各方面都比隔代教育的強?;蛘吒改缸詈弥辽倭粢晃辉诩?,實在不行的話,在外面打工時要及時了解孩子各方面情況,與孩子交流思想,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無論在哪里,都是愛自己的。及時與學校老師保持聯系,明白孩子的近況。在外打工的父母更應意識到教育孩子的重要性,督促孩子向好的方向發展。
2. 提高祖父母科學教育理念。祖父母的素質水平不相同,經過歲月積淀,也會形成不同的價值觀、人生觀,社會經歷也各不同,有些是科學的,有些是錯誤的。在如今的社會上,祖父母們應該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堅持與時俱進。因此在祖父母承擔教育的時候就應該要有意識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質。祖父母與同輩之間交流各自的育兒心得及煩惱,尋求合理的解決方法;當育兒中遇到困惑及不解時可以向專業人士請教,或及時與老師溝通交流。社區居委會可以組織活動讓老人走出家庭,參加社區老年人活動,定期的孩子教育交流會,就孩子教育出現的問題讓大家共同探討解決的途徑。
3. 教師的愛心。每個孩子都需要愛,特別是享受不到父愛母愛的那些隔代教育兒童,教師應把更多的感情投注到那些極度缺乏愛的同學身上。這些孩子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難以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筆者所在的學校開展留守兒童關愛活動,與老師結對子,一對一幫扶,教師寄語孩子更多的愛。用愛去潤澤他們幼小的心靈,用愛去激勵他們向上的信心,用愛去呵護他們孤獨的靈魂。在他們缺少父愛母愛的時候,至少能讓他們感受到濃濃的“師愛”。讓他們感受多世界上還是有人在關心著他們,這對于這些學生的健康成長是大有裨益的。
4. 同學間的幫助。友誼在小學階段對于孩子來說非常重要,同伴在孩子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對于這些隔代教育的孩子來說更是如此。教師家長可以試著從同伴入手,結成互幫互助對象,平時一起玩一起學習,既可以使隔代教育孩子不會孤單,又彌補了他們沒有父母幫助輔導學習的不足。
5. 學校的引導。筆者的學校每學期都有開展家庭教育講座,開展一些家?;顒?,邀請那些祖輩學習一些新的適應時代的教育兒童的新理念,也可以為隔代教育中祖輩提供一個相互交流的平臺。
(二)不完全式隔代教育應作到以下幾點
1.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終身教師。孩子培養的好,才是一個人真正的成功。父母的工作再忙,事業再重,都不能忽視了對孩子的教育,年輕父母應擔負起主要的教子任務,做好“主教練”,培養孩子自主、自立、自強的精神,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切忌把子女丟在一邊了事,做一個不稱職的家長。
2. 擺正老人的教育地位與作用。祖輩的職責是盡力輔助,當好“助理教練”, 老年人在配合子女對孫輩進行教育時,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認識老人與子女要高度統一。育兒觀念和認識上發生分歧時不能暴露在孩子面前,這就需要兩代人相互溝通,統一認識。老人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對孩子的教育,不能處處插手,該放手的應放手讓孩子的父母來處理;喜歡孩子,但不能溺愛。老人要不斷學習,充實自己。應努力接受新思想、學習新知識,盡量用現代科學知識撫養、教育孫輩。若老人沒有文化的,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應多聽取孩子父母的意見,多了解一些新的思想觀念。祖輩與父輩雙方應緊密配合,做到以父輩家長為主、祖輩家長為輔,形成合力,給子女以全面、有力、完整的家庭教育。
【參考文獻】
[1] 何黎明,溝通. 讓隔代教育更有利[J]. 幼兒教育,2005(6).
[2] 徐炯權,岳悅. 讓隔代教育成為特色教育[J]. 家庭與家教,2006(6).
[3] 李石華. 隔代教育——倍受寵溺的孩子怎樣教[M]. 北京:朝華出版社,2009.
[4] 盧樂珍. 四種隔代教育類型的對比分析[J]. 家庭教育,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