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麗
【摘 要】 多媒體信息技術能使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多種信息資料有機結合,能做到圖文并茂、聲情并茂。在數學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充分發揮其功能,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 多媒體;數學;課堂教學
多媒體信息技術能使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多種信息資料有機結合,能做到圖文并茂、聲情并茂。在數學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充分發揮其功能,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俗話說:“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一個精彩的開頭環節,往往會給學生帶來一種新奇好玩的感覺,不僅能迅速地挑動學生的數學神經,使學生把學習數學當成一種自我需要,輕松自然地進入到學習新知的情境。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能使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多種資料有機組合,做到圖文并茂,聲情并茂,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調動積極性,誘發求知欲,為激發創新意識和探究精神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所以,課堂導入作為教學中十分重要的一環節,如果教師能在課堂一開始就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創設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情境,能迅速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對準所要學習的知識,必定能夠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
例如學習《角的認識》一課,我先讓學生舉實例“什么是角”,然后利且多媒體演示食物,并抽象出示種種形狀的角;再讓學生觀察比較,總結“什么是角”,在極短的時間內,使學生充分感知生活中角的存在,認識角的本質特征,實現學生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
從這里可以看出,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能夠成功地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于多媒體形象具體、動靜結合、聲色兼備,所以恰當地加以運用,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協同作用,解決教師難以講清,學生難以聽懂的內容,從而有效地實現精講,提出重點,突破難點。此時教師無需更多言語,只須借助多媒體,便無聲地傳遞了教學信息,將不易表達的內容清晰、形象、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
二、強化數學的“生活化”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在解決書本問題時非常順利,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時就束手無策了。原因是我們教師教學時過分地把知識“純粹”化,忽略了知識與生活的聯系。
數學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脫離了生活的學習,將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從生活實際出發,把教學內容和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既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又能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領悟到數學的魅力,感受到數學的樂趣與力量。因此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實出發,使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就可以架起數學與生活的橋梁,使數學與生活便捷地接軌。
如在教學“長方體表面積”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真正理解數學生活化的含義,在學生探究得出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后,我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生活中的常見物品,如紙盒、魚缸、火柴盒等,演示他們的表面積展開圖,讓學生靈活利用表面積公式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從簡單的求一個紙盒的表面積(六個面)入手,進而得出了魚缸的表面積(五個面),包括燈管的紙盒的面積和火柴盒的面積(四個面),甚至有的學生又得出了求一個長方體的占地面積(一個面)等。當他們面對這些生動有趣的實際問題時,不僅能清楚地體會到數學的內部聯系,而且能真切地體會到數學與外部生活世界的聯系,體會到數學的特點和價值,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景有機結合,使抽象難懂的數學知識變成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問題,學生就會真正理解數學知識,也就會真正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讓學生深切感受到數學對于我們的生活有多么重要。
三、化抽象為直觀,領略“數學美”
小學生生活知識面窄,感性知識少,抽象思維能力較弱,運用信息技術能直觀形象地把整個過成顯示出來,可以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為他們學習數學知識架設一座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過渡的橋梁,幫助他們理解知識。小學生由于受年齡特征和生活實踐的制約,對一些數學概念無法理解,利用多媒體為學生鋪路搭橋,逐步降低思維難度,從而達到理解概念的目的。
枯燥的練習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借助學生喜歡的兒童讀物創設情境,也許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我選擇了《西游記》——這一孩子們愛不釋手的讀物,來作為創設情境的素材。孫悟空是孩子們最崇拜的“明星”,他的“火眼金睛”、“七十二變”和“如意金箍棒”,是孩子們夢寐以求的神奇寶物。針對孩子們的這些心理特點,我巧妙地在《分數的意義和基本性質》這一單元中引入了孫悟空,播放動畫片《西游記》片段,把孫悟空的這些本領與數學技能巧妙聯系,延伸到數學領域,滿足了孩子們的強烈好奇心。如在“真假分數”這一課中,引入“火眼金睛”的孫悟空,使學生在期盼成為“火眼金睛”的孫悟空的強烈好奇中,進入數學知識的學習。這種好奇心的驅使,給了學生極大的探究動力。在進行了新知識的系統學習之后他們豁然開朗,原來掌握了“真分數都小于1”“假分數都大于1”這些“法寶”后,就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能夠正確識別真假分數了。孫悟空的“七十二變”在數學中也能找到它的影子,由整數與假分數的互化,帶分數與假分數的互化這“四變”,擴展到后面學習的百分屬于小數的互化,百分數與分數的互化,分數與小數的互化這“十變”,與孫悟空的“七十二變”本領相結合,使學生在《西游記》這一故事情境中,解決數學的能力逐步提高。
孫悟空的“如意金箍棒”,因為可大可小,得心應手,運用自如,打敗許多妖魔鬼怪。在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這一單元時,播放孫悟空的法寶——“如意金箍棒”,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利用分數的基本性質,可以約分和通分,可以計算分數的加減法,把一個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變大或變小,根據我們自己做題的需要,隨時變化,而到了最后的結果,就可以像孫悟空一樣把它變小(最簡分數)收藏起來。在分數加減中,只要運用好分數的基本性質這根“如意金箍棒”,就沒有做不出來的題。學生在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后,深切感悟到這一性質的確可稱之為本單元的“如意金箍棒”。這樣教學,既滿足了孩子們的好奇心和好勝心,更主要的是讓孩子領略了數學的魅力。學生在學完這一單元后興奮地說“說不定吳承恩就是根據數學采編出了令人這么好看的《西游記》呢!”運用多媒體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獲取知識,增長才干,培養獲取信息和分析處理信息,運用信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讓學生充分領略數學之美。
四、化靜為動,感受知識形成過程
應用信息技術教學,能根據教材的內容和教學需要化靜為動,動靜結合,直觀生動地展現出來,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興趣,而且使學生學得主動,同時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例如,“千米的認識”這一課的教學難點是建立1千米的概念。1千米有多長,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很抽象的,因此我結合課件演示,讓學生初步認識“千米”,首先讓學生估計我們學校門口到華興超市有多少米?在推算的基礎上,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初步感受1000米的路程時比較長的。接著出示學校的操場圖,操場一周200米,思考并想象:繞操場幾周是1000米,并想象一下1000米有多長。
從這里可以看出利用計算機多媒體能創設動靜結合的教學圖像、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可以把教學時說不清道不明的知識,在形象生動的畫面、聲像同步帶情景、悅耳動聽的音樂、及時有效的反饋中,進一步加強學生對于1千米的認識。
有了多媒體信息技術這一平臺的支撐,使原本讓學生感到抽象,甚至有些枯燥的數學概念、法則、定義等變得生動具體、易于接受。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有機結合,是數學教學改革中的一種新型教學手段,我堅信,只要我們大家共同為之去努力、去開發、去研究,數學教學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參考文獻】
[1] 方顯勝. 多媒體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J]. 新課程(中),2018(1).
[2] 魏國琴,李昌達,吳清梅. 使用多媒體授課優化數學課堂教學探討[J]. 人生十六七,2018(2).
[3] 陳進. 淺談多媒體教學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J]. 報刊薈萃(下),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