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
【摘 要】 創設辨誤情境,引導學生在辨誤中自悟。即教師提出問題后,不急于提示或給予正確答案,而是與學生一起思考,一起探索,讓學生直接解答、辨析,使學生的錯誤充分“曝光”,因勢利導,促其自悟,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 數學;辨誤;解決問題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有些難點問題,盡管老師分析、講解得特別清晰,并且反復強調提醒學生,但學生還是照錯不誤,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創設辨誤情境,引導學生在辨誤中自悟。即教師提出問題后,不急于提示或給予正確答案,而是與學生一起思考,一起探索,讓學生直接解答、辨析,使學生的錯誤充分“曝光”,因勢利導,促其自悟,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直觀法
通過直觀的圖形,演示等讓學生明白錯誤原因。例如,學習相遇問題后,出示這樣一道錯例:貨車、小汽車同時從甲乙兩地相向而行,小汽車每小時行70千米,貨車每小時行60千米,行了8小時,甲乙兩地相距多少千米?學生由于受例題的定勢影響,列出(70+60)×8的錯誤式子。這時,引導學生根據題意畫線段圖,然后討論“兩車相向而行8小時后可能會出現幾種情況”,在辨誤情境中,學生說出了兩車運動的結果可能正好相遇,可能還未相遇,可能已相遇過三種情況。這時再請兩位學生“以人代車”演示運動結果,學生悟出原題條件不完備,不能解答。
二、題組法
對于一些易錯的題目,教師可以編制題組,通過解答讓學生自己發現錯誤,找出錯誤原因。如:讓學生做這樣兩道題:(1)白兔30只,黑兔比白兔多20只,一共有多少只兔?(2)白兔30只,黑兔比白兔多20只,一共有多少只黑兔?由于學生剛接觸兩步計算的應用題,常受一步計算應用題結構的影響,不習慣一個條件用兩次,加之審題不清,就誤把第(1)題兩步計算應用題當作一步應用題來解答,把算式錯列為30+20=50(只),當第(2)列出同樣的算式時,學生就發現前一道題解答錯誤。通過對比分析,學生知道了錯在哪里。
三、例舉法
一些具有規律性的題目,可以引導學生舉例證明。如:判斷“被除數不變,除數擴大到原來的100倍,商也擴大到原來的100倍”這句話是否正確,學生往往認為是正確。舉例:5000÷50=100,5000÷(50×100)=1。
此時,學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答案錯了,并順利地把這句話改正為“商縮小到原來的1/100”。然后,教師進一步提出“被除數不變,除數縮小到原來的1/100,商怎樣變化”等問題,讓學生自己舉例找答案,從中初步領悟除法算式中三個數“變”與“不變”的規律。
四、求異法
有的題目可以用多種方法解答,學生出錯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尋求其他解法,不同的方法對比后,學生就會悟出錯誤的原因。如:用簡便方法計算(1)103×29,(2)32×25,學生出錯:
(1)103×29 (2)32×25
=(100+3)×29 =(4×8)×25
=100×29+29 =(4×25)×(8×25)
=2929 =20000
這時,讓學生用其他解法計算,及時發現自己計算錯誤,然后引導學生分析,對比,學生很快明白錯例是乘法分配律運用不熟練,以及乘法結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混淆了。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只要我們注意引導學生學會在錯誤中辨析、感悟,就一定能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提高他們計算能力和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 曹靜. 在辨誤和反思中優化思維[J]. 中學教學參考,2013(35).
[2] 王力爭,楊猛祥. 在辨誤中增強學生的數學能力[J]. 寧夏教育,198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