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江河
【摘 要】 當前一些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中依然大量存在“生活化成為空中樓閣”“學習探究不痛不癢、走過場”“多媒體手段熱熱鬧鬧”等不良現象。很顯然,我們的《品德與社會》課教學要更接地氣,讓鄉土文化資源在《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靈活穿行。這樣不僅能激發和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而且能讓課堂教學更接近學生現實的社會生活,使學生能廣泛地了解社會、接觸社會,從中獲得生動、多樣的直接經驗,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發展。
【關鍵詞】 品德與社會課程;鄉土資源;接地氣
本文從“活用鄉土資源” “緊扣三維目標”“貼近生活實際”三個方面闡述,如何讓廣大農村小學的《品德與社會》教學更具“土”味來。
一、活用鄉土資源,讓教學接地氣,課堂更具土味
積極有效地開發和利用鄉土資源,將家鄉優美的自然風光、豐厚的人文歷史、豐富的家鄉特產、淳樸的民風民俗等有機地融入到品德課堂中,使廣大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不再是空中樓閣。
當下使用的人教版《品德與社會》教材中有很多內容涉及到家鄉教育主題,為了更加縮短教材與學生的實際距離,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喚起學生參與熱情和情感共鳴,筆者基于學生需求對教材進行二度創作,創造性地使用地方特色資源如《黔江土家文化》、《濯水古鎮之韻》、《小南海十三寨》等,讓鮮活的鄉土文化資源在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穿行,從而達到“潤物無聲”、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緊扣三維目標,飽覽風景名勝,領略山水魅力
教師要善于做教學資源開發和利用的“有心人”,在準確把握課標、正確分析理解教材及學生需求的基礎上,緊扣“三維”目標合理地進行“去粗取精”,用智慧的眼光、超常的思維視角去挖掘、發現與教材內容同步、相關的鄉土資源,對教材進行補充或置換,用學生熟悉的鄉土資源激活課堂。
如三下《我來做個小導游》一課,教材上的內容、美麗的插圖都是介紹外面大城市的風景,在黔江的孩子眼里,是不熟悉的,“別人”的家鄉。怎樣幫助學生找到熱愛自己家鄉的感情支點,喚起他們熱愛家鄉的激情呢?筆者鼓勵學生利用假期、周末親近自然,飽覽家鄉風景名勝:神秘巴拉胡、魅力阿蓬江、深山明珠小南海;水鄉古鎮濯水、尖山原始森林風光,馮家愛麗絲莊園等,在實踐中觀察、思考、體驗、感悟。
家鄉這些熟悉的風景一下子調動了孩子們最真實的生活體驗,拉近了孩子與課堂的距離。筆者以導游身份出現,認真地為孩子們介紹“官渡峽”這一景點時,角色的轉換,筆者看到了孩子們眼睛里的驚喜與好奇。筆者親自示范解說,暗含知識要素:要想做個小導游,第一,需要我們了解家鄉的景區景點,說出吸引客人游覽的迷人之處;第二,學會做個小導游,當游客來到景區時,導游要說景區歡迎詞;當游客來到景點時,導游要說景點介紹詞。之后,讓孩子們應聘導游,進行模擬體驗活動,繪聲繪色地介紹家鄉的風景名勝。在介紹中,學生真真切切地體會到自己家鄉的美,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油然而生。在這基礎上,再創設“黔江一日游”場景,并以小組為單位分工與合作制作宣傳展板,有目的地指導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親自實踐、親自體驗,在制作的過程中領略家鄉山水,激發起熱愛家鄉的情感。
由于筆者緊扣三維目標,對教材進行合理置換,用學生熟悉的鄉土資源激活課堂。學生在可感可知的素材中,情感得到熏陶,思想得到升華,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三、貼近生活實際,體驗民風民俗,感悟淳樸鄉情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生活化,是新課程的一個基本理念。品德與社會課教學如果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它將是空洞的、抽象的、蒼白的。就像杜威所說,那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教兒童游泳。因此,品德課要選擇學生見得到、摸得著的“地域性”素材,選擇貼近學生熟悉的生活,貼近學生身邊的生活素材,學生才能在極具真實的生活環境中感知、探究,進而獲得情感體驗,升華道德認識。
教學六上第二單元《民風民俗知多少》這一單元,可選擇朗朗上口的家喻戶曉的黔江童謠——《正月花燈》和《龍船調》入手,用黔江方言教學生念,并說說這兩首童謠的內涵。學生饒有興趣地讀著、講著,感受到童謠中反映的黔江民風特別有意思,也認識到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道理。
接著,通過學生的課前調查訪問,圍繞家鄉小年、除夕、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節慶習俗和婚喪、壽誕、飲食、穿著文化和喜好禁忌等民風民俗,并適時地穿插家鄉年貨一條街、殺年豬、農家舞龍燈等習俗,在小組交流反饋中通過照片、視頻訴說著黔江獨特的地方風俗和濃郁的鄉土文化特色,讓學生感受到“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課后,利用班隊課、周末開展班級活動:
1. 參觀黔江民族風情博物館,感受家鄉民風民俗。
2. 開展親子活動:搗年糕、包餃子、做湯圓、裹粽子、做清明餅,家長帶孩子體驗家鄉真實有趣的生活,品嘗鄉土風味,體會濃濃的鄉土氣息,感悟淳樸濃厚的鄉情。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熟悉的社會生活,已有的心靈體驗,甚至現實生活中所看到的、聽到的、接觸到的一切都能成為品德課的有效課程資源。學生的家鄉黔江,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得天獨厚的環境、人文、物產等鄉土資源遍布每個角落。教師只要仔細發現,大膽開發并巧妙運用,讓鄉土文化資源在品德課堂靈活穿行,定能更好地豐富學生知識、培養學生情感、錘煉學生品質。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楊文娟. 品德課程中的資源整合[M]. 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