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蓉
【摘 要】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審美體驗為中心的課本教材在實踐運用中仍留有遺憾,下面我想談談對課本教材的一些看法,是否引起同行共鳴、還有望展開討論提出意見,同時想借助呼喚看看能否減少心中的遺憾。
【關鍵詞】 節奏、歌曲、青睞、與時俱進
隨著音樂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內心的遺憾感在不斷地減弱,盡管未能消除。課本教材一直是我糾結的一件事,曾多次想自創教材,但都被繁忙的工作淡化了,帶著遺憾工作至今,下面談談個人多年來對義務教科書人教版小學音樂課本教材使用的看法。
一、展望音樂教學狀態
2000年初期教育改革理念不斷深入,強調了音樂教育的重要性,設立了科目課程表、專業老師配崗到位,音樂活動比賽也成為打造學校門面品牌的工作。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文化素養的提高,音樂在孩子學習成長中已為不可缺少的課程。身為教師除了自身的條件外更多的感情來自于課本教材。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進一步地保護好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是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的問題。
二、展覽生活如花似錦
菜市老人、小孩穿來梭去,唯有這家餃子店排成長龍、熱鬧非凡,生意好得很。一早一晚的叫賣最能拿人心的就是這餃子館富有節奏的兒歌,能把過客留在自己的檔口。藝術本來就起源于生活、就是一種美育,貼近生活的藝術人人喜歡。時代的不同廣場大媽們的音樂歌曲融于我們的生活,學生自然喜歡,特別是有了先進的教學網絡和交通工具,廣場上、高速路上都成了欣賞音樂的良好時機,同學們更是唱個不停,背得滾瓜爛熟。就如餃子店的順口溜,把節奏運用在讀書、說話、做事中才能產生“美”,有了這種“美”學習才有動力,何愁不知如何調動學生審美體驗的參與及如何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三、展開列品尋求同感
不難發現一至三年級的音樂教材集圖文并茂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趣味性。三年級上冊欣賞歌曲《媽媽寶貝》由于歌詞貼近生活、朗朗上口、旋律感染力強、委婉動人、許多學生唱著唱著就哭了,最后竟然唱哭了全班甚至把老師也感染落淚,也許他們的媽媽太貼近曲中的媽媽了,借助這一情感讓每個同學都來說說自己的媽媽,這一堂課變成了自信表述的一堂課,誰都踴躍爭說自己的媽媽。由于教材選材恰當、情感真實、教學效果佳,教學時同學們紛紛要求再來一次、再來一次。
當今家庭小車里的播放、廣場舞的旋律渲染、網絡歌曲的瀏覽緊緊圍繞在我們的身邊,教材應該緊跟社會陽光的一面,從學生生活的角度出發,應選編一些符合現代、貼近生活的好作品。
四、展開逗唱更能激趣
我國地域遼闊,劇種繁多,由北到南、由南到北無不飄逸著異律,黃梅戲、京劇、評劇、豫劇、湘劇、川劇、梆子、號子、大、小調名段……等都有很好的選材,西北的歌舞劇《兄妹開荒》、東北的二人轉《過河》、湖北的民歌《過河》、川劇《變臉》、湘劇《補鍋》及全國少兒歌手大賽中的獲獎歌曲《北京胡同》《烏鴉與狐貍》《花木蘭》……等都是不錯的作品。歌曲《北京胡同》曲調悠揚、旋律起伏大氣流暢、濃郁的京腔展現了老北京胡同的景象,聽上一曲總比欣賞歌曲《故鄉是北京》要強得多、目標也明確得多。餃子館滿大街都是,一首打油詩能按有押韻的節奏形式讀開來更能吸引顧客,希望課本教材也如此。
改革在不斷地加劇、遺憾在不斷地減少,從實際出發再到實踐中去,能把貼近生活和挑逗性的作品有機地滲入教材,使學生置身于音樂的情節中,入情入境地去體驗音樂美的所在,以審美體驗為中心的理念進一步得到體現。
【參考文獻】
[1] 姚思怡. 淺析小學音樂課堂的創造性教學[J]. 散文百家(下),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