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貴芳 焦志華
【摘 要】
本課題的研究目的是立足實物文本和文獻資料,在田野踏勘考察的實踐基礎之上,通過全面梳理、深入研究和系統比對,對于作為細石器文化代表的昂昂溪文化進行宏觀層面的研究,主要著眼于昂昂溪文化的輻射范圍及其自身的文化屬性兩個方面來進行研究。
【關鍵詞】
昂昂溪文化 輻射范圍 細石器 類型 影響
一、研究昂昂溪文化輻射范圍的價值意義
通過把握昂昂溪文化的輻射范圍揭示其在黑龍江地區諸原始遺跡中的影響程度;通過分析昂昂溪文化的文化屬性揭示其在黑龍江地區乃至于我國北方草原石器文化中的文化地位。課題研究的意義是有助于完善昂昂溪文化的學術研究,全面揭示昂昂溪文化的學術價值和文化價值。為本地經濟文化完善相關資料、建構學術體系、提供發展抓手和切入點。
二、昂昂溪文化輻射范圍在國內外的研究現狀分析
1.課題研究的成果情況
本課題研究自國外學者肇始,但很快就由國內學者做了主導,直到當下幾乎完全集中于國內。早期代表為梁思永,對昂昂溪文化進行了提綱挈領的研究更提出了宏觀的研究規劃和研究方向,成為重要指導性文件。隨后賈蘭坡、裴文中、佟柱臣等學者都進行了研究。累計學術論文50余篇,相關專著十余部(含收錄相關研究文獻的非本課題專著)。但現有成果存在兩個問題,一是主要集中于昂昂溪區本地的39個遺跡點而很少對周邊進行研究,沒有涉及昂昂溪文化的輻射問題;二是研究視角多集中在考古調查和文本描述而很少對其文化屬性等宏觀方面的界定進行研究。國外研究昂昂溪文化著手很早,學術論文十余篇,成為早期昂昂溪文化研究的主要成果,至今仍有借鑒意義。其中以俄國的A.S.盧卡什金(也是昂昂溪文化遺跡最早的發現者之一)及B.C.馬卡羅夫、法國的P.德日進、日本的奧田直榮及水野清一等人為代表。其大多從考古學的視角出發,著眼于具體的遺跡地點進行考察和研究。這些成果一則研究視角過于單一,二則因受制于研究條件所限結論難免偏頗,再則缺少宏觀視野而無法對昂昂溪文化進行整體的判斷和系統的闡釋。由于昂昂溪文化自身的學術魅力和文化價值,其自被發現之初便得到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國內外圍繞昂昂溪文化進行的研究較早,在時間上與世界范圍內的考古學、史學、文化學等學科的現代發展及現代研究實踐幾乎是同步的。也就是說,對昂昂溪文化的研究也屬于世界新考古、新文化史等學科的現代發展序列。但受歷史局限性的制約和近期學術研究條件的局限,昂昂溪文化相關的研究主要以一點一地的挖掘報告為主,屬于個案研究范疇的占現有研究成果的大半。著眼于歷史文化發展和區域文化比較這樣的宏觀研究較少,嚴重制約了昂昂溪文化研究的深入和系統構建,也不利于揭示昂昂溪文化的全部。這也正是本課題的研究內容及任重道遠之所在。本課題的研究主要體現在三個歷史階段,各階段各有重點,各有特色,但是主要都是以圍繞現今昂昂溪區境內的39處遺跡點進行的個案研究。缺少宏觀的學術視野、寬廣的研究范圍。進而也不能正確地得出全面的研究結論,揭示昂昂溪文化的本質。
2.課題研究的階段發展
研究的第一階級主要在20世紀30-40年代,其中30年代以俄國學者為主,40年代以日本學者為主。梁思永主導的研究也是在此階段開始著手進行的,可惜因戰亂中斷了,其后續的研究是在20年后的新中國成立之后了。第一階段的成果特征是研究開始啟動、填補學術空白、改變黑龍江流域原始文化研究格局、本地原始文化研究肇始、田野考古等新興研究方法的介入。第二階段是在20世紀60-80年代,其中又以80年代的研究成果最為豐富。此階段的前期以國內學者為主,后期有加拿大、日本等國學者加入。第二階段的成果特征是承上啟下,將之前半個多世紀的成果進行梳理和總結、新遺跡點的發現、國際學術交流的深化。第三階段是21世紀初至今,此階段的研究又是以國內學者為主。第三階段的成果特征是研究視角的擴大、研究方法的拓展、研究著眼點的多樣化、研究成果觀點的多元化。
三、昂昂溪文化輻射范圍研究的主要著眼點
1.昂昂溪文化的分布范圍界定
美術形態學的“外部形態與內在屬性必定具備一致性”的理論;美術考古學的“美術特征是原始文化文本的主體”的理論;比較學“相同的事物必定有區別,同一范疇內的不同事物必定有聯系”的理論等等學科的理論依據。
2.昂昂溪文化的輻射發展脈絡
主要運用美術考古學、美術形態學、比較學等研究方法。為了能有新的研究視角和表述方式,新文化史的研究方法也有一定的運用。技術線路是采取以下五個環節步驟進行:現有文獻綜述得出初步的調研結論(第一環節)→田野考察與文獻綜述相結合進行直觀研究(第二環節)→實物文本的具體比對得出初步研究結論(第三環節)→與周邊地區的原始文化進行比較從而明確研究對象的外延邊界(第四環節)→將研究結果總結歸納得出最終的結論(第五環節)。
【結 語】
綜上所述,昂昂溪文化的輻射分布及文化屬性的研究意義重大,對于全面深入揭示188.3萬平方公里的黑龍江流域原始美術發展有十分積極的推動作用,有助于重新確立黑龍江流域原始美術在我國北方草原石器文化中的文化地位。為此,任重而道遠。
注:本文為2017年齊齊哈爾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昂昂溪文化的輻射分布及文化屬性研究》(項目編號:QSX2017-16YB)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崔昊.芻議藝術評論視域下中國畫交流話語體系的構建【J】.中國文藝評論,2017(03)
【2】許繼生等主編.齊齊哈爾考古【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