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莉莎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華文明綿延五千年,在漫長的歷史長流中,我們的祖先留下了無數燦爛文化精髓。先秦散文,唐詩宋詞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滋養了一代又一代華夏子孫。然而,隨著外來文化的滲透,許多優秀民族傳統文化正在消失。在當今的語文教學中,也逐漸迷失了母語教育最基本的落腳點,甚至出現了許多學生母語使用能力不如外語的現象。越來越多的中國孩子熱衷于外來文化,他們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韓動畫片,越來越遠離自己的傳統文化,甚至對祖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冷漠感。今天的青少年很少了解自己的傳統文化,用方塊漢字傳承的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史正面臨斷鏈的危險。因此,作為語文教師不僅應該在語文教學中使學生感受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激發起熱愛祖國的情感,還應自覺負擔起傳承我國傳統文化的任務。注重利用傳統文化培育學生人文素質是當代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也是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相一致的,語文工作者讓傳統文化回歸語文課堂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意義。
一、了解課文背景,感受傳統文化
高中語文課文大多是經典作品,無一例外地攜帶著傳統文化的印記。像《離騷》《蘭亭集序》《陳情表》等篇目,這些作品有的想象新奇出語雋秀;有的寓意深刻,耐人尋味。這么多精品,教學中如何著手?我認為首先應該讓學生了解課文背景,感受傳統文化。如在教學蘇教版必修三《燭之武退秦師》時,我就留意向學生介紹當時的時代背景: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在這之前,鄭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魯僖公二十八年)的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役之三月,鄭伯如楚致其師”)。結果,城濮之戰以楚國失敗而告終。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子人九出使晉國,與晉結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晉侯及鄭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終也沒能感化晉國。通過了解課文背景,讓學生更能體會鄭國的危機和燭之武只身前往秦國的危險,進一步了解傳統文化中倡導的以大局為重的精神。
二、結合課堂教學,挖掘傳統文化
1.用誦讀氛圍營造古典課堂。不論在課堂上還是在課間,教師要讓學生有意或無意地誦讀一些古典文學,讓學生在誦讀氛圍中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與精湛。例如:在晨讀中,朗誦一些古詩文,每天安排課代表當小老師,將預先選好的古詩抄在黑板上。先讓學生自讀,主要是把古詩讀通、讀準;再讓學生猜讀,猜古詩的大致意思;然后由教師點撥、指導;最后要學生有滋有味地誦讀。每首古詩但求粗知大意,了解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不求字字落實。一方面是不增加學生額外的負擔,另一方面是留有空白,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想象,同時也為今后學習到相同的詩句留有比較、感悟、體驗的空間。
2.在課堂教學中,創造性理解和運用現行語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陶冶學生情操,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例如講授《屈原列傳》時,穿插講述古代愛國詩人屈原的生平,他的一些事跡以及他的主要作品《離騷》的情況。屈原學識淵博,但不幸的是,他被當權派排擠,遭受流放的情況下,卻始終不忘國事,時時刻刻關心國家的安危,他這種獻身于理想的高尚情操,堅貞不屈的偉大人格和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對后代子孫產生了巨大影響。《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最長的抒情詩,詩歌無情地揭露斥責了楚國的腐敗政治和黑暗勢力,充分表現了詩人追求理想、熱愛祖國、疾惡如仇、堅貞不屈的高尚人格。這樣教師在傳授《屈原》基礎知識的同時也弘揚了偉大的民族精神,經過教師這樣的“點撥”學生在課后一定會記得在中國古代有這么一個文學家,愛國詩人的存在,而他的情操、品格也一定會縈繞于同學們的心目中,他們會被屈原的高尚情操深深地震撼。又如,《燭之武退秦師》中燭之武在國難當頭之時,不計個人得失、顧全大局的優秀品質,在今天仍閃耀著睿智的光芒。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傳統文化教學,將其蘊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學生心靈深處并以此為基礎構造自己的精神家園,繼承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道德和民族精神。這無疑具有前所未有的重大意義。
3.在教學時,還可滲透節日內容,弘揚傳統文化。在課堂上向學生介紹節日的由來,它有哪些別稱、風俗習慣。如:在教學《離騷》時,即可在端午節來臨之際,讓學生搜集關于端午節的有關知識,然后在班上交流。通過交流,使他們獲得了非常全面的相關知識。此外,還應在課堂上結合教學內容向學生滲透諸如清明節、中秋節、重陽節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讓學生親身感知原來身邊的節日這么有趣,包含了這么豐富的文化內涵,我們的祖國真不愧于文明古國的稱號。讓學生明白這些節日傳統文化已逐漸積淀為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遺產,內化并凝結成民族固有之文化血脈,深深熔鑄在中華民族的國民血液之中,進而有機地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三、開發課程資源,滲透傳統文化
比如編寫《語文經典讀本》校本教材。高一年級:以文化名人故事為主(包括以孔子為主的文化名人故事、成語故事、神話故事、民間故事、寓言故事、幽默笑話等)。高二年級:以詩、詞、曲、賦為主(調動多種教學手段,包括多媒體、盒帶播放等,配以教師的講述和誦讀等)。高三年級:以經典名著和民俗文化為主(以儒、道文化為主的古今中外經典名著的閱讀,對服飾、茶、酒、建筑、戲曲、對聯、謎語、書畫等民俗文化稍有涉獵)。還可以編寫《中國傳統民間游戲集粹》等校本教材。讓校本教材走進課堂,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愛好。
總之,要讓傳統文化回歸語文課堂教學,幫助學生真正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營養,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全面提升人文素養。同時也要承擔起價值引領重責,從對學生的終身發展、對民族未來負責的高度,幫助學生真正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營養,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傳統文化之根,使學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賢思想的滋養,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既學文化,又學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