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淳 楊虹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每逢春暖花開的時節,不少中國人就會不自覺地吟起這兩句詩。陽春三月,越來越溫潤的風一掃冬天的寒冷和陰霾,帶來了如煙如霧的柳絲和姹紫嫣紅的花朵,這個時節下揚州,踏青飲茶,玩賞江南園林,應該就是對春天最大的敬意了。

下揚州,頭號必游之地就是瘦西湖,多一個“瘦”字,就讓這大片狹長的水域有了別樣的意味。天下的文人墨客為杭州的西子湖留下了無數經典的詩句,也同樣不對瘦西湖有任何薄待,“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在揚州”“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同樣的浪漫癡情,一分也不少。
瘦西湖并不是一直都叫這么個纖柔雅致的名字,原來的名字叫“保障湖”,的確是一個非常接地氣的名字了。清人吳綺在《揚州鼓吹詞序》里寫道:“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瘦西湖這個名字據說是一位來自錢塘(杭州)詩人汪沆在游覽了揚州的湖光山色之后,將其與家鄉的西湖作比較,賦詩道:“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跟我們家西湖一樣美,也是一個銷金窟啊!”,于是瘦西湖這個名字就叫開了。今天的瘦西湖景區占地面積非常大,內有14大景點,包括五亭橋、二十四橋、荷花池、釣魚臺等,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五亭橋有“中國最美的橋”之稱,是古代橋梁建筑的杰作,是仿北京北海的五龍亭和十七孔橋而建的中秋之夜,可感受到“面面清波涵月影,頭頭空洞過云橈,夜聽玉人簫”的絕妙佳境。
沿河穿花度柳而行,人的詩意就好像滔滔江水綿綿不絕,總歸是江南盛景,文士風流,眼前滿目青翠的樹木蘆葦,桃紅粉白的嬌艷花朵,如同嬌嫩的絲綢一般的碧水,就連北方粗獷凜冽的風吹到這里,都會自動切換為溫柔模式,何況是人的心思,百煉鋼都要化成繞指柔。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
“過春風十里,薺麥青青。”……
好句都讓古代人吟完了,今天的人,只能默默地將他們的千古絕唱在心里一遍遍的滾動播出。
進入瘦西湖,很快就可以看到瘦西湖的標志性建筑物五亭橋,這座已經有兩百多年歷史的橋上永遠都站滿了游客,上面建有五座風亭,每到滿月之夜,五亭橋下十五個橋洞中每個洞都含著一個月亮,是為工匠的巧思。不過瘦西湖最有名的自然還是因為杜牧的詩而聞名的二十四橋了,但二十四橋到底是一座橋還是二十四座橋,也是眾說紛紜。有說據沈括《夢溪筆談·補筆談》記載,唐時揚州城內水道縱橫,水道上大明橋、九曲橋、下馬橋、作坊橋、洗馬橋、南橋、阿師橋、周家橋、小市橋、廣濟橋等二十四座橋梁,也有說是一座橋梁,設計上處處應對二十四之數的橋,還有說是隋煬帝下江南的時候因二十四位美人而取的名字。

個園位于揚州古城東北隅,由兩淮鹽業商總黃至筠于清嘉慶23年(公元1818年)在原明代“壽芝園”的基礎上拓建為住宅園林。
總之當時的古跡已經蕩然無存,今天的二十四橋是重新修建的,由一座單孔拱橋和吹蕭亭組合而成,中間的玉帶狀拱橋長24米,寬2.4米,橋上下兩側各有24個臺階,圍以24根白玉欄桿24塊欄板。湖邊岸上則種著成片的芍藥,自古廣陵芍藥甲天下,與洛陽牡丹相對,揚州的芍藥也相當有名,只不過春天并不是芍藥開放的時節,所以只能看看綠葉中擎起的一個個裹得緊緊的花骨朵,要到初夏的時候,才可以看得到年年歲歲不知為誰而生的河邊紅藥了。
熙春臺是二十四橋景區的主體建筑,這里也是揚州“二十四景”之一的“春臺明月”。郁達夫曾評論說:二十四橋的明月是中國南方的四大秋色之一。熙春臺一帶的建筑風格處處體現出皇家園林的宏大氣派。所有的建筑都選用了綠色的琉璃瓦朱棟、白玉的玉體金頂。
繼續往前走,就是望春樓,是與玲瓏花界隔湖相對的建筑,完完全全的江南園林風格,規模從屬于熙春臺。望春樓下層南北兩間分別為水院、山庭,將山水景色引入室內。卸去樓上的門窗就變成了露臺,是中秋賞月的好地方。
揚州自古就是膏腴之地,從廣陵到江都再到揚州,從來都是才子佳人匯聚,商賈云集,既坐擁京杭運河的黃金地段,又交通海內外,古時候的揚州不但風光秀美,而且富庶繁華超乎天下人想象。也難怪千百年來,帝王們要對這片土地流連忘返,前有隋煬帝,后有乾隆皇帝,數次下江南玩賞揚州風光,帝王是極懂得人間極樂之人,他們所看重的地府哪能有不好的道理呢?

東關街歷史街區夜景。
瘦西湖湖心的釣魚臺,就是原來揚州鹽商們為了討好乾隆皇帝在這里為他“舉辦音樂會”搞娛樂的地方,相傳乾隆皇帝一次在釣魚臺飲宴,忽然有了釣魚的興致,左右趕緊送上了魚桿滿足皇上雅興。可是這瘦西湖里的魚偏偏不識趣,平日里隨手就上鉤的魚兒一個也不咬鉤,這可讓鹽商們傻了眼,生怕掃了皇上的面子,于是偷摸交了幾個水性好的人抓幾條活魚潛入水下埋伏,待皇上的魚竿入水之后把活魚掛到魚鉤上假裝魚兒咬鉤,這樣才滿足了皇帝釣魚的樂趣,皇上龍顏大悅,鹽商們自然就又有好日子過了。
自古官場便是如此,上到天子下到九品芝麻官,都玩著這么一套潛規則,乾隆皇帝也未必不知道鹽商們的小動作,鹽商們也未必不知道乾隆知道他們搞的鬼,只不過各方利益周全博弈到位,表面上互相給面子不要傷了大家的根本最是要緊,鹽商朝廷都有錢賺,維持了一個盛世的光鮮表皮。有時候想想,隋煬帝和乾隆皇帝,兩個聲勢浩大地乘坐龍船游蕩在水暖春江之上尋歡作樂的人,一個開鑿了大運河卻成為亡國之君成為后人口中的暴虐荒淫的典范,一個趕上了國運昌隆的好時候,當了一輩子人生贏家,后世還落了個好名聲。
一邊游覽瘦西湖風光,一邊想著這些歷史往事,也是有些玩味。而也正是因為有了那些名人詩歌和厚重的歷史背景,瘦西湖的一草一木才有了靈魂和故事,不是空有一張皮囊,只能讓人贊一聲,啊,美麗,啊,雄偉,這樣單薄的感嘆。

揚州灌湯包是江蘇省的名點。鮮香肉嫩,皮簿筋軟、外形玲瓏剔透、湯汁醇正濃郁、入口油而不膩。吃的時候要先喝里面的湯,再吃包子。
揚州有句流傳甚廣的俗語:“白天皮包水,晚上水包皮”,一句話充分體現出了揚州人享樂主義者的生活風貌。揚州人講究吃早茶,名氣最大的早茶并稱為“四春”,即冶春、富春、錦春和共和春。其中最有名的是富春茶社,茶社最著名的是用浙江的龍井、安徽的魁針,加上自家種植的珠蘭窨制的“魁龍珠”,用揚子江中水沏上一壺,再配上同樣名聲在外的三丁包、五丁包,還有黃橋燒餅、翡翠燒麥、千層油糕等淮揚細點,再來一碗大煮干絲,各色點心熱氣騰騰香氣撲鼻而來,吃起來都是滿滿的幸福感,清新香潤的茶湯飲來甘之如飴,正好能解除那些肥美可口的餡料填充的點心帶來的一點點膩,就算是世界著名的英式早餐法式大餐也不肯換啊。因此游在揚州,每天都有一個元氣滿滿的早晨。富春與冶春兩家茶社因為顧客盈門常常要排隊,不過如今也開了不少分號,緩解了人民群眾的排隊之苦。
而若要一次性地尋覓揚州特產與美食,還可以去東關街逛一逛。
東關街位于揚州市中心,還保留著青石板鋪路的的風格,兩邊則是明清風格的建筑物,古意盎然。這條全長一公里多的步行街東至古運河邊,西至國慶路,其東端的東關古渡在唐朝的時候曾經是揚州最繁華的碼頭,正是依靠著碼頭才發展出這條著名的商業街來。“東關古渡”的城門樓依然在,城樓內有展覽館介紹揚州和東關街的歷史,城門下還可以透過玻璃地板看到唐宋時期的城墻遺址。當然,東關古街已經是新修的了。
盡管來之前心里會打鼓,覺得也許又是個游客陷阱,但到了才發現其實做得相當不錯,街道兩邊的商鋪貨真價實,而且食肆里都是地地道道的揚州美食:藕粉湯圓、餃面、黃橋燒餅、大煮干絲、獅子頭、雞湯陽春面一應俱全,價格非常實在,讓在大都市里飽受高昂物價困擾的我們覺得實在是太劃算了,至于味道么,每樣都鮮得眉毛都掉下來!
還有不少中華老字號的店面開在街上,比如女孩子們趨之若鶩的“謝馥春鴨蛋粉”。謝馥春創始于清朝道光年間,是清末和民國時期女性最愛之物,介紹中說,謝馥春采用“鮮花熏染冰麝定香”的工藝,產品具有“輕、白、紅、香”的特色——這跟《紅樓夢》中寶玉做的胭脂香粉一樣稀罕,清朝宮廷曾經選做貢粉,民間稱之為宮粉,曾經有過“天下香粉莫如揚州”、 “蘇州胭脂揚州粉”的說法。所以這條東關街對于一個初來乍到的外地旅游者,東關街絕對值得一逛,而且可以最直接簡便地吃遍揚州美食,是個可以一站式采購當地土特產的好地方。
揚州因鹽運而興,所以鹽商宅院都修得甚為可觀,當時的富庶可見一斑。而個中翹楚就是個園,正好就在東關街一角。這座清代揚州鹽商宅邸私家園林,因為大量種竹而得名“個園”,為何?“個”字看起來就是帶著兩片竹葉,亭亭玉立的竹枝啊!園中青竹隨風而動,掩映著春夏秋冬四季假山,秀麗非常。它由兩淮鹽業商總黃至筠于清嘉慶23年(公元1818年)在原明代“壽芝園”的基礎上拓建為住宅園林。將造園法則與山水畫理融為一體,被園林泰斗陳從周先生譽為“國內孤例”。此外,被改造成為酒店的“長樂客棧”也是個很值得游覽的地方,嗯如果是住客的話。因為這座酒店是結合了民國初年錢業經紀人李鶴生的逸圃、清末民初鹽商華友梅的華氏園、清代名將李長樂的將軍府為一體,細細賞玩是一件美事,只不過價格也同樣不菲。如果不是住客的話,就只能在院外看那從高墻上探出來的竹子和翹起的屋檐了。
此外,揚州還有一著名園林景觀:何園,又名寄嘯山莊,由清光緒年間任湖北漢黃道臺、江漢關監督、曾任清政府駐法國公使的何芷舠所造,在入園處就可以看到“寄嘯山莊”幾個大字,這個浪漫又豪放的名字聽起來總覺得好像被瓊瑤改造為自己小說中的名字,事實上園名取自陶淵明的《歸去來辭》里“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之意,是因為辟為何宅的后花園,故而又稱“何園”。何園獨特的造園手法得到過多位中國當代古建園林家贊譽。園中山石嶙峋,依照地勢高低點綴著房屋,廳堂樓閣錯落有致,復道回廊蜿蜒逶迤,讓人舍不得離開。
吃飽喝足玩遍了園林之后,就到了水包皮的時間了。所謂“水包皮”就是指的沐浴、泡澡,放松身心。揚州的沐浴文化非常興盛,在當年遍布澡堂不說,還因此流傳下來一項養生秘笈:修腳。
揚州的修腳師傅天下聞名,成為揚州著名的“三把刀”之一。那具體是哪三把刀呢?修腳刀、廚刀、理發刀。在清代李斗的《揚州畫舫錄》里,還記錄了揚州沐浴文化最頂峰時期的盛況:“開明橋之小蓬萊;太平橋之白玉池;缺口門之螺絲結頂;徐凝門之陶堂;廣儲門之白沙泉;埂子上之小山園;北河下之清纓泉;東關之廣陵濤;各極其盛。”而當時的澡堂非常講究,豪華浴室的標配是這樣:“以自白石為池,方丈余,間為大小數格,其大者近鑊水熱,為大池。次者為中池,小而水不甚熱者為娃娃池。貯衣之柜,環而列于廳事者為座廂,在兩旁者為站廂,內通小室,謂之暖房。”而且一邊泡澡還一邊吃茶喝酒并讓侍者按摩:“茶香酒碧之余,侍者折技按摩,備極豪侈。” 現在時代不同了,家家有了自己的浴室浴缸,澡堂文化逐漸沒落,但是又有誰能否認,熱愛美食與沐浴的揚州人不是天生的享樂主義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