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曉榮
隨著新課程的深入開展,我們驚喜地發現課堂上,孩子變得活潑了,膽子大了,課堂變得活躍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發生了質的飛躍。然而,“熱鬧非凡”的課堂上,我們經??吹竭@樣的一幕:一個學生站起來滔滔不絕地發表自己的看法或聲情并茂地朗讀,其余同學視若無睹或干脆竊竊私語。更有甚者,一旦自己有了想法就立刻打斷別人的發言,管自己海闊天空。此外,在教師精心組織的合作、探究環節中,學生又常常因為重復別人的說法或做法而浪費了不少時間。其實,在一節真正活躍的語文課堂中,光有精彩的個人表達是遠遠不夠的。學生只有真正地在課堂上傾聽教師的講課,聆聽他人的發言,才能進行積極有效的思索,才能更好地參與課堂活動,與他人的智慧撞擊出火花。那么,該如何在語文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傾聽意識和傾聽能力呢?
一、曉之以理,樹立積極的傾聽意識
所謂傾聽有兩層意思:一是細心聽、用心聽的意思,表示對說話者的尊重,是一種禮貌。二是要“會聽”,要邊聽邊想,思考別人說的話的意思,能記住別人講話的要點,到了高年級,還要能聽出“話中話”來,是一種了不起的本領。如何讓學生知曉傾聽的這些重要性,樹立積極的傾聽意識呢?
(一)以富有情趣的氛圍,暗示“傾聽”的重要性
教師可以利用教室里的有限空間,給孩子以長久的暗示。比如在教室的墻上貼上關于傾聽的“名言”,像“今天,你在聽嗎?”“聽也是讀,用耳朵來讀?!苯處熢诓贾米鳂I時,不直接寫在黑板上,而是采用“我來說,你來寫”這種方式……引導孩子傾聽,化有限的空間為傾聽的樂園。
(二)以充滿情趣的語言,訴說“傾聽”的重要性
能說會道的孩子總是吸引著教師的目光。在這些孩子“讀”“說”時,教師滿面笑容地注視著、傾聽著,而對更大一部分正在“聽”的學生熟視無睹。長期下去,學生不去傾聽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如何留意“聽眾”的狀態,隨時予以調整,以充滿情趣的語言激起孩子“傾聽”的興趣呢?教師可以走到孩子們中間,和他們一起聽,并用富有情趣的語言對聽得認真的孩子及時予以表揚,對聽得不認真的及時提醒,如“大家看,不僅聽明白了××還加進了自己的想法,值得學習!”……這樣長期引導,“傾聽”的重要性將會根深蒂固地印在孩子的腦海里。
二、優化教學,激發濃厚的傾聽興趣
內因決定外因,只有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想聽、愛聽,他才會主動地去傾聽,這樣學習的效率才會高。要做到這一點,教師要想方設法優化課堂教學,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努力適應新課改的要求,讓課堂教學生動起來。
“故弄玄虛”型提問。此中提問,問題本身不是目的,真正目的在于吸引學生傾聽,集中學生聽的注意力。用一句句“煽情”的語言激起學生“想聽、愿聽”的欲望。這種提問在“聽讀”中用得較多。例如“聽寫”,在聽寫之前,我總是先讓學生聽我讀詞語。一般先聽3~5個詞語。聽過一次,就請小朋友用筆“復述”。在聽讀之前,我往往這樣提醒:“小朋友,比耳力的時刻到了。”唰,學生都擺好了架勢?!皞榷鷥A聽”用在此刻最合適了。聽完后提問:“聰明的,告訴我,你聽到了哪幾個詞語?請寫在本子上?!痹诼犠x中比較句子是我常用的聽讀環節。“誰的耳朵靈?你聽出其中秘密了嗎?”此話一出,就連最調皮的孩子也會“側耳傾聽”。在聽讀之前,我們往往這樣提問:“我們不比智慧,比耳力。誰的小耳朵最靈,告訴老師的話兒最多?”每每此時,教室安靜得出奇,再淘氣的孩子也會聽上一會兒。由于老師的“故弄玄虛”,學生的胃口被吊得老高。學生愿意傾聽的欲望被激發了,我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拋磚引玉”型提問。低年級學生有較強的表現欲。一句“你能猜出老師心中的問題嗎?”或“猜一猜,老師會提什么問題呢?”總會令他們集中心智,側耳傾聽。其實,我們都知道,老師的問題學生是猜不到的。我們也明白,經過學生的認真思考,他們提出的問題比我們更有價值。此類問題,貴就貴在讓學生明白,學會傾聽,不單單是用雙耳傾聽,更要用心去傾聽。時刻與老師、同學同思、同想,才能有更高的傾聽質量和效果。學生的傾聽能力提高了,學生的提問水平也提高了。但此類提問要注意,當學生紛紛拋出自己的問題后,老師要善于評價。
“化繁為簡”型提問。有時,學生不愛聽課,從某種原因來講,是因為教師的講課不精彩,尤其是老師的課堂提問。每堂課都是固定的提問模式。太多太多的問題沒有思考的價值。有時,學生摸著了“門道”,自然可以邊玩邊應對。于是,在學生眼里“傾聽”也便沒有了意義。所以,學生的傾聽習慣與能力每況日下。于是,我們的口號是:在語文課堂上,我們必須立馬精簡提問。把教案中的許多“?”轉化為“?!?,減少隨意性的提問,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為學生營造一個明確的思維空間,給學生一次明確的傾聽機會。
三、細化要求,授予必要的傾聽方法
1.要專心。在聽同學發言的過程中,一定要集中注意力,要聽清同學發言的思路,弄清同學為什么有這樣的想法,這種想法有什么不妥的地方或者有什么精妙之處。如果自己不能理解應在同學發言后提出詢問或質疑。
2.要耐心。不隨便給予否定,即使持有不同的意見,也要以“我認為……”,“我想補充說明……”等方式參與交流。這樣既尊重了他人,又創設了理解、平和的交流氛圍。不打斷同學的發言,特別是當同學的發言有錯時,一定要等他把話說完了再給予適當的評價。
3.要虛心。當別人提出與自己不同的意見時,要能虛心接受,邊聽邊修正自己的觀點。
教師可以在課上經常讓學生說一說同伴的發言有什么好的地方,有哪些錯誤,應該作哪些補充,你有什么好的方法等。也可以采取一些語言的引導,例如:“注意聽他說的和你想的一樣嗎?”“你覺得他說得怎么樣?”“你有不同的意見嗎?”“他哪些地方說得好?你能比他說得更好嗎?”或者:“你聽懂他說的了嗎?你贊成嗎?你有什么疑問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