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久花
長期以來,在大家的思維中,作業就是老師布置的任務,是“教的補充”、“教的強化”,作業目的注重學生的死記硬背,機械訓練,而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困惑、情感、創造力,這些最可貴的東西則被冷落了,而同時教師在批改作業的過程中,也越來越注重作業本身的客觀性,而輕視了學生的主觀作用,大家都缺乏對作業情感態度的真實互動!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就這點而言,老師留的作業就是要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心理層面上的表現欲,相信學生的創造力。從學生的立場出發來,盡可能地設計一些符合這些要求的作業。
如何有效進行作業的布置呢?我認為既要有利于學生的再學習,提高思維能力,還要考慮到學生是否能夠接受,是否及時完成。因此,設計的作業內容不宜過難,以免打擊學生的積極性,無法體驗成就感,但又不能一目了然,過于簡單,無法培養學生的探索、研究能力。根據自己多年的經驗,我在布置作業的過程中遵循以下原則。
一、布置作業講究“四性”
(一)針對性
減少知識點或題型的重復度。對于教師,要吃透教材、課標,眾所周知數學題是永遠也作不完的,要想避免學生在題海中大戰,教師在選題時,只有將學生的水平層次與知識層次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使練習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如設計鞏固交際語言項目的練習,要重點訓練學生運用語言的得體性、規范性;設計鞏固語法知識的練習,要重點訓練學生掌握語法知識的準確性;設計口語練習,要重點訓練學生口頭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流利性。
(二)層次性
根據學生的能力要求,我主張分層遞進。因此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課堂的教學目標從課本或課外習題中精選出合適的作業,一定要布置一些有一定層次性、典型性的習題,由易到難,層層深入。對于一些過于綜合、離學生實際水平較高的題目要大膽舍棄或往后推。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遵循“因材施教”這一教學原則,在完成單位時間內的教學內容后,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水平,布置層次分明、結構合理、題量適中的同步作業,對學生個體層次和知識層次要分析并加以區別,不能搞“一刀切”。教師要通過自己精心設計或選編的練習,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收獲,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樂。
(三)時效性
教師布置的作業應以強化和鞏固當堂或一單元內所授重點、難點知識為主,不宜有過多超前或滯后的知識內容。若某作業作為課內作業,就不能作為課外練習。這樣學生才能明白每次作業訓練的主旨,才能完成得輕松、愉快、有成效。
(四)適量性
教師應指導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主要進行學習方法的探索和知識的系統歸類,而不是進行大量的、毫無針對性的、機械性的練習。布置給學生的作業題,教師一定要先做過,最起碼也要細看一遍。如果為了省時省力,隨便劃一些習題或發放一張試卷作為數學作業,由于教師自己都沒有做過,作業的深淺、難易、作業的時間的長短就不得而知。另外現成的課外習題有的題目錯漏百出,有的答案有錯誤。若留這樣的數學作業,不但無端給學生增加作業障礙不說,久而久之養成學生不認真對待作業的習慣,甚至對作業產生厭惡感。
二、作業批改中的“兩結合”
如果說教師盲目布置練習會將學生帶進“題海”的話,那么教師對作業采用“包辦式”的全批全改,不僅會消耗教師本應用來鉆研大綱和教材的大量時間,而且還會導致學生對教師的批改只重結果而忽視過程。我認為,要改變這一局面,在進行作業批改時,可采用以下方式。
(一)“粗改”與“精批”相結合
我們常聽到許多師生抱怨“作業難改”、“作業難做”,看到許多“學生忙著寫、老師忙著批改”的情形。究其原因,一是教師對作業的布置與選材缺乏科學性與針對性。二是教師對批改作業的技巧缺乏探究,將每次作業盲目地全批全改,而收效甚微。如果對某些作業“粗改”與“精批”相結合,可以有效地避免上述弊端。如何“粗改”呢?就是對那些由簡單的詞匯、句型和交際用語構成的復習性練習,僅給予對、錯評價即可,甚至可依據學生水平層次抽取適量樣本進行批閱。如何“精批呢”?就是對各類強化、鞏固性練習,批閱時不僅要給予對、錯評價,而且還要對于學生寫錯的予以更正并指出錯誤原因,同時教師自己還要寫好閱后記。“粗改”與“精批”相結合的方式,不僅可以使教師在講評練習時做到有的放矢,而且能使學生知曉自己知識上的缺陷并做到“對癥下藥”。
(二)學生“自改”與“互改”相結合
教師“包辦式”的作業批改方式,往往使學生產生惰性,這是應予以扭轉的。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對某些作業的處理,可采用讓學生“自改”與“互改”相結合的方式。何謂“自改”?就是對那些題型單一、要求層次較低的練習,如單詞拼寫、句子填充或句子結構轉換、判斷正誤等,教師可讓學生對照標準答案進行訂正。怎樣進行“互改”?就是對單元內如補全對話、完成句子、語言運用等題,教師先作必要的重點提示,然后讓學生交換作業根據提示互作批改。
(三)面批與集中評議相結合
教師可以對那些學習興趣不濃、基礎較差的學生進行當面輔導批改,這樣還可增進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掃除學生思想和學習上的障礙,激發求知欲。最后再由教師對作業中出現的共性錯誤,集中評議和分析,使學生認識到產生錯誤的原因并掌握糾正的方法。
靈活多樣的作業批改方式,不僅反饋及時,而且更重要的是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他們的參與意識和提高他們的自我教育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在批改作業中得到啟迪,思維得到鍛煉,對知識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究,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
甘肅省“十二五”規劃課題《與新課程相適應的學生作業設計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GS[2015]GHB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