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靜濤 李享
摘 要:正常情況下,工礦企業使用的軌道式平車均采用圓柱式車輪,平車是直線運動,需要變向時,平車是借助下方的埋入式旋轉平臺調向,接軌后推出,但由于工況環境的限制,需要平車進行小半徑的曲線通過,這已經是圓柱車輪不可能實現的。
關鍵詞:平車;車輪組;錐度;軌道
中圖分類號:U231 文獻標志碼:A
0 引言
平車正常沿軌道運動是通過帶輪緣的圓柱車輪滾動向前運動的,為保證車輪與軌道間無啃軌現象,4組車輪安裝時有意讓其有水平對稱的內八或外八,水平力相抵保證向前的導向,但是遇到曲線軌道,圓柱車輪完全不適用,存在著嚴重啃軌,卡死推不動,甚至出軌現象。
1 圓柱車輪曲線軌道實驗
試驗條件:4組臺車組與運輸平臺間增加水平旋轉軸,增加推力軸承。臺面尺寸4500mm×3000mm,軌道型號60mm×40mm,試驗臺直道5m,彎道半徑36m,軌距2000mm,彎道長度6.2m。
1.1 第一次試驗狀態
(1)4組臺車組與運輸平臺固定,輪子為單輪緣,輪緣在軌道外側。
(2)兩人推空載。
(3)當左前輪進入彎道時,右前輪的輪緣與軌道接觸產生啃軌,促使右前輪強行轉彎,摩擦力增大,使左前輪及右前輪與軌道同時產生橫向摩擦力,人力已無法克服此摩擦力,運輸車無法前行。增加人力則車輪爬出軌道。
1.2 第二次試驗狀態
(1)4組臺車組與運輸平臺間增加水平旋轉軸,增加推力軸承,輪子為單輪緣,輪緣在軌道外側。
(2)兩人推空載。
(3)當左前輪進入彎道時,右前輪的輪緣與軌道接觸產生啃軌,促使右前輪強行轉彎,因為有旋轉軸的作用,右前輪在輪緣的作用下進入彎道,拖動左前輪也進入彎道,因左前輪與右前輪運行無速度差,致使左前輪始終處于被拖動狀態,而右前輪因輪緣作用始終處于強行轉彎狀態,同時八輪失去導向約束,存在連滾帶滑的現象,摩擦力較大,不適合正常搬運工作。
1.3 第三次試驗狀態
(1)4組臺車組與運輸平臺間增加水平旋轉軸,增加推力軸承,輪子為單輪緣,輪緣在軌道外側,在臺車外增加水平導向輪。
(2)理論分析:因臺車轉銷與水平導向輪之間存在轉矩,要克服前后兩輪橫向水平摩擦位移,才可使車輪轉彎。水平導向輪將承載巨大水平力。此方案不合理。
2 圓錐車輪曲線軌道實驗
2.1 4組臺車組與運輸平臺間增加水平旋轉軸,增加推力軸承
八輪輪緣均布置在軌道內側,八輪輪踏面均為1∶20斜度。
2.2 2 人推空載或5人推15t載荷
在直線軌道上運動時,因輪踏面存在斜度,運輸平臺整體呈蛇形運動狀態。當左前輪接觸彎道時,左前輪在輪緣的作用下進入彎道,此時左前輪處于大徑運動狀態,右前輪處于小徑運動狀態,左右后輪處于擺尾游動狀態。當左后輪進入彎道,在輪緣的作用下,左后輪也處于大徑的運動狀態,右后輪處于小徑運動狀態。此時整個運輸平臺進入彎道,由于左側運動速度大于右側,整體運動平穩。
2.3 10人推動30t載荷
在直線軌道上運動時,因輪踏面存在斜度,運輸平臺整體呈蛇形運動狀態,由于載荷量大,車輪與軌道間的摩擦力增大,滾動的同時滑動阻力變大,車輪與軌道間有滑動現象。當左前輪接觸彎道時,左前輪在輪緣的作用下進入彎道,此時左前輪處于大徑運動狀態,右前輪處于小徑運動狀態,左右后輪處于擺尾游動狀態,此時后輪有明顯滑動現象。當左后輪進入彎道,在輪緣的作用下,左后輪也處于大徑的運動狀態,右后輪處于小徑運動狀態。此時整個運輸平臺進入彎道,由于左側運動速度大于右側,整體運動平穩,僅內軌車輪存在間歇性滑動現象。
3 圓柱車輪試驗結果原因分析
當安裝圓柱車輪的平車在直道軌道運動時,平車上四角處每個車輪因直徑相等,運行速度也相等,則每個車輪線運動相等,不會存在速度差。但當進入彎道時,由于外側軌道的弧長為(圖1):π(R+K)θ°/180°=π·R·θ°/180°+π·K ·θ°/180°,內側軌道的弧長為:π·R·θ°/180°;由此外軌上的車輪要比內軌上的車輪多走:π·K·θ°/180°的距離,而直徑相等的圓柱輪是不可能走出這個距離差的,因此引入了帶錐度車輪的技術。
圓錐車輪試驗結果原因分析:
由于圓柱輪在直線軌道上運動理論上是純滾動,但車輪進入彎道時,在輪緣的作用下,產生滑動+滾動,同時由于車輪組安裝在小車架上,整個小車架也隨著這個車輪的水平滑動而產生位移,推動著其他車輪的滑移變位,輪壓小的時候,產生的滑動摩擦力較小,人力尚可推動,但載重加大后,輪壓變大后,摩擦阻力已非人力可以克服,因此就產生了上述試驗結果。如果進入彎道后,外側軌道上的車輪能夠在同一時間內滾出π·R·θ°/180°+π·K·θ°/180°的距離,而內側軌道上的車輪能夠在同一時間內滾出π·R·θ°/180°的距離,即在彎道上外側輪比內側輪多滾出π·K ·θ°/180°的距離,平車就完成了曲線通過。
當平車在直道上運動時,錐度車輪在軌道上除了垂直壓力外,還會因車輪錐度而產生水平力,左右兩側車輪的水平力大小左右交替變化,會使平車以蛇形運行方式完成直線段運動,當進入彎道時,外側軌道上的車輪會首先滾入錐度輪的大徑端,隨后在輪緣的作用下,促其轉向,同時繼續在大徑端滾動,內側軌道上的車輪則會通過平車架車輪固定間距2000mm,被動地拖入錐度車輪的小徑端運動。
如圖2所示,假設小徑端與軌道接觸點直徑為d,大徑端與軌道接觸點直徑為(d+Δ),于是大徑端(d+Δ)比小徑端d在同一時間段要多滾出π·K ·θ°/180°的距離:
[π(d+Δ)-π·d] ·m=π·K ·θ°/180°
得:Δ= K ·θ°/180°·m
式中:
K—軌距。
θ°—軌道曲線段弧長角度。
m—車輪滾出圈數。
Δ是圓錐車輪與軌道接觸最大徑處和與軌道接觸最小徑處的直徑差。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m越小,即車輪直徑越大,Δ可以相應減少。
結語
通過試驗和說明分析證明,雖然圓錐車輪可以曲線通過,但車輪的錐度不宜過大:
(1)車輪與軌道接觸面減少,局部壓應力增大,易產生材料局部疲勞,易磨損,壽命短。
(2)增加車輪水平力,增加了車輪滑動趨勢,增加推動阻力。
(3)車輪水平力增加的同時,也增加了車輪與軌道接觸點的下滑趨勢,隨著載荷的增加,下滑趨勢越明顯,也增加了推動阻力。因此需要減少車輪斜面角度α,即減少Δ值。
(4)這次試驗,采用的是斜面1∶20,車輪直徑為Φ250,從效果來看,車輪直徑應放大到Φ500,斜面1∶30更為合理。
參考文獻
[1]孫竹生,鮑維千.西南交通大學內燃機車總體及走行部(第三版)[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