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虹
摘 要:在教改實驗中,英語教學倡導“任務型”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關鍵在于以學生的英語基礎為前提,強調英語使用的適宜性原則;反之,英語使用的適宜性原則也對任務型教學活動的開展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和推動作用。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原則
近幾十年來,隨著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的快速發展,英語作為一種全球應用最廣泛的語言,其教學也開始將其重點從語言形式逐步轉向語言使用。新一輪“教改”一聲敲響,英語教師們都開始尋找一種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英語能力的新型教學途徑。在眾多的新型教學途徑中,“任務型”教學法得到了普遍認可。
在使用“任務型”教學法教授學生更加有效地使用英語的過程中,我們也更加意識到“任務型”教學活動過程中“適宜性原則”的重要性。《英語課程標準(實驗槁)》明確指出:“在設計‘任務型教學活動時應該注意:活動要有明確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活動要能夠促使學生獲取、處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發展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顯然作為語言教學過程中的“任務”,主要是通過學生的口來完成的,也就是說,英語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大部分是依靠學生“用口說”而實現的。所以語言使用(表達)的“適宜性”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任務型”教學活動需以學生的英語基礎為前提,強調英語使用的適宜性
交際中的英語是否被雙方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社會語境,如場合、話題、講話雙方的身份、講話時間等。因此,只解釋和掌握英語的語法知識,而不分析和了解英語使用的規則顯然是不合適的。正如海姆斯所指出的那樣:“沒有語言使用的規則,語法規則將變得毫無意義。”(There are rules of use without which the rules of syntax are meaningless.)
實際上,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每個“任務型”活動都是在一個真實的或模擬真實的語境中進行的,那么這里英語使用的規則當然就包含英語使用的“適宜性”,它是指“英語學習者應該知道在某一特定的環境下使用什么樣的英語是得體的。”概括進來,大致可分為四個方面:①形式是否可能;②實際使用是否可行;③根據語境或上下文是否適宜;④任務實際上是否能完成。這四部分不僅包括了英語語言形式和語法知識,更為重要的是概括了在“任務型”教學活動中英語使用的可行性和適宜性觀點。
“形式是否可能”主要是指語法知識和英語的正確形式,也就是人們強調的英語基礎。“可行性”和“適宜性”則指英語在使用過程中是否得體,是否能夠被接受。如:
A:—Would you like to come over to my home for Mid-autumn Festival?
B:—She gave me a piece of bread.
從語法規則上看,這兩個句子都是成立的。但在“任務型”教學活動中,特別是在這一特定的模擬語言交流環境中,后者的回答顯然是不適宜的。也就是說回答者掌握了英語形式的準確性,但違反了英語使用的適宜性,這一“任務型”活動是無法繼續進行下去的,更談不上完成這一任務了。
總之,適宜性原則要求教師在“任務型”教學活動中,要求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除了要掌握英語基礎即語法知識和英語的正確形式外,還要掌握必要的英語使用知識,知道應該什么時候說,怎樣說,在什么場合說等。否則我們的“任務”將無法完成或完成無意義。
二、“適宜性原則”對英語“任務型”教學起著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和推動作用
1.“適宜性原則”是“任務型”教學思想產生的必然
“適宜性”對英語教學的第一個影響應該是使廣大英語教師認識到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應該重視英語形式表達的準確性,另一方面應該重視教授學生對英語使用的適宜性。正如:Widdowson所說:“語言教學不應該只培養學習者正確造句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知道在某一條件下怎樣使用這些句子的能力。”過去的英語教學重點一般放在語言點和語法點的講解上,對學生的有效實踐考慮不多。現在英語教學已將注意力從課文的英語現象轉向課文的內容,以及從語法點的分析逐步轉向在什么情況下以及如何適當地使用這些英語規則上。更為重要的是英語教學更加重視英語形式與英語功能的有機結合,這就必然會產生“任務型”教學思想。因為只有在“任務型”教學模式中這種有機結合才能得到充分體現和有效實踐。
2.“適宜性原則”要求教學內容應為“任務型”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實用性語言素材
語言的得體性、社會文化性、語言形式的正確性和詞語的選擇性是教學活動過程中“適宜性原則”的四大層面,這四個層面的實踐功能表明:只有在真實或相對真實的語境中,提供實用性的語言素材,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英語使用能力,才有利于學生了解如何得體、適宜地使用英語。因此英語教學的內容開始更接近實際使用的環境,更加注意為學生提供英語實踐的模擬場景,更加注意教學內容的實用性。新教材的內容開始取材于人們的實際生活和日常交流活動,如通知、書信、電話、面試、采訪、新聞、廣告等,這為“任務型”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模式、奠定了基礎。
3.“適宜性原則”促使“任務型”教學方式不斷豐富、完善,走向成熟
“適宜性原則”的多層面性要求英語教師在教學中更加重視學生們的互動關系,更加強調教學方式與學生在不同的情景中使用英語規則的聯系。因此,英語教師就必須不斷研究開發新的、更能體現“適宜性”的、實踐性強的“任務型”活動。目前,英語教學中經常采用的“任務型”活動已從單一的朗讀、雙人對話逐步過渡到小組討論、角色扮演、采訪、辯論、演講、調查報告和實驗報告等,這些“任務型”活動更有助于學生進行語言實踐,使其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親身體驗自己所講的英語是否恰當、得體。
總之,通過對“任務型”教學活動過程中“適宜性原則”的分析,我們看到:對英語教師而言,“任務型”教學活動的開展不但要使學生掌握正確的英語形式,而且要培養學生在特定情景下使用英語規則的能力;對學生而言,把握這一原則的前提是應該具備相應的或者是比較好的英語基礎,進而掌握英語使用的適宜性,以順利完成活動任務,從而提高英語實際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C.J.Brumfit,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
[2]D.H.Harmer,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New York:Longman Inc,1983.
[3]Widdowson,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4]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