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濤
摘 要:隨著以人為本理念的推行和不斷深化,社交軟件的不斷深入,利用社交軟件的管理模式可以達到以學生為管理主體的目的,教學管理者也可以根據學生在社交軟件下管理的反饋意見來更社交軟件應用,根據學生的需求,創新管理模式與技巧。本文主要介紹了利用微課堂進行教學管理的創新,利用社交軟件進行管理創新,建立學生合作管理模式來創新。
關鍵詞:創新;管理模式;管理工作
一、利用微課堂進行教學管理
(一)微課堂的組成
微課的開展主要基于微視頻,視頻媒介是微客開展的主要載體,視頻主要記錄了管理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在課堂上講解的內容,包括了知識點,和其教學主要內容的重點、難點、疑點,視頻也包括管理工作者在課下針對教學內容展開的活動。基于微視頻,微課堂還包含著微點評、微反思、微練習、微學案、微教案、微課件、自主管理任務單等。
(二)在高校教學管理過程中運用微課堂
管理工作者在課堂不能做到完美,事無巨細,但基于科技載體的互聯網教學就可以完善管理工作者教學內容的同時也關注學生的反饋,達到更好的教學成果。基于微課載體下的高校課堂可以有效改變管理環境,提高學生管理興趣及管理效率。
微課教學時間短,由于微課是基于微視頻展開的教學,所以視頻的時間較短,每一個視頻都只有五到十分鐘左右,主要為了講解其中某一個知識點;可以反復管理,因為微課堂是以視頻的形式進行管理,所以可以進行反復管理;及時反饋管理成果,微課還包含有微點評、微反思、微練習等,學生可以在觀看完教學視頻后,進入課后練習頁面,針對剛管理過的內容做題,查看自身的管理效果。在傳統課堂上,學生聽完一整節課,或許會有許多疑問,只能通過課下詢問老師的形式來解決自身課堂上遺留下的問題,但老師的時間也有限,課間時間也較短,許多問題不能及時得到解答。學生也可以在微課做題,學生可以在微反思的界面總結反思,避免出現此類重復性的錯誤。
二、利用社交軟件進行管理
社交軟件在國際高校中已經有所運用,可以幫助運用社交軟件的高校有效提高管理效率,社交軟件甚至已經成為了某些高校輔導員管理學生生活管理的指南。教育管理體系中包括學校的行政、財務、教學、人事、后勤等多方面的管理系統,利用在線媒體的質量管理體系可以使得學校的行政、財務、教學、人事、后勤的管理都擁有國際化的標準,方便了管理,管理體系也趨近于國際化。社交軟件在中國的起步雖然較晚,但發展速度實在驚人,現在的大學生普遍都在使用微博、微信、QQ等網絡在線社交媒體,大學生是使用社交軟件人群的主要構成。傳統輔導員的管理水平評定工作方式單一,不能充分重視其個性化,影響了其管理工作的展開。同時不靈活的規章制度也限制了學生的發展,學生的獎勵與懲罰都按照學校的制度來,沒有做到“因材施教”、“以人為本”,使學生對教育工作者缺乏信任,從而學生的發展被限制。信息的傳達多是通過輔導員傳達給班團干部、學生組織、黨支部或其他組織,信息的傳達不具有時效性,且信息可能出現傳達中的錯誤,所以新技術的引進,可以避免這一情況的出現。輔導員可以直接將自己得知的通知及信息發布在社交媒體軟件上,學生可以收到一手的信息資料,信息傳達具有高效性、穩定性。學生通過新技術與輔導員建立溝通,輔導員要管理學生管理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問題,輔導員通過新技術管理學生的過程中,學生也可以通過在線的媒體軟件對輔導員的工作做出有效性的評價。校方可以出臺相應的在線評價系統,學生可以定期在線反饋輔導員的管理工作,提出自己的意見或建議。或者在聊天軟件上,學生可以有問題就及時向輔導員反應,通過溝通解決矛盾。
三、建立學生合作管理模式
在合作管理的展開中,管理工作者應該負責其小組管理中人員的分配工作。只有小組成員的分配合理,才能有效推動管理工作的進行,創新管理的新模式。小組成員可以有不同管理水平的學生構成,學生可以由于自我管理及整合他人的能力來分組,在每組的成員的分配中,都要有不同水平的學生,以達到管理能力強的學生帶動不具有自我管理和組織他人能力的學生的目的。但在分配各小組成員時,要把學生的意愿放在首位,不能按照管理者的一貫固定的硬性標準來分配,因為學生和自己選擇的同學一起生活,可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把能力提升的效果放大化,同其不喜歡的學生一起討論學習,學生會產生反感心理,不便于小組之間的交流與討論。老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在學生的選擇基礎上,在根據學生們的能力高低進行一定的調整,以保證學生們的管理效率。每個小組成員中,都要選舉出一人擔任小組長,小組長一般由團結能力強、管理能力強的學生擔任,主要負責組織整理學生的反饋,轉達管理者的通知,提醒組員學習與生活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并整理小組成員提出的建議意見和觀點。小組長的人選不是固定不變的,可以由小組內的小組成員輪流擔任,以便促進學生們的團隊合作意識。
四、小結
綜上所述,我國經濟、政治、科學發展迅速,人才的教學質量管理體系建設也要跟上社會大環境的發展速度,才能建立良好的社會建設環境。創新模式的方式可以有利用微課堂進行教學管理,利用社交軟件進行管理,建立學生合作管理模式等。
參考文獻
[1]羅利琴.論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模式[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20):230-231.
[2]許金治.關于創新教育的點滴思考[J].閱讀與鑒賞(下旬),2011(0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