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晨雪 陳遇春
【摘 要】職業農民的培訓在我國已廣泛開展,各級農業部門制定了一系列職業農民培育的具體政策制度,推動了職業農民培訓的大力發展。但在培訓的實施過程中,培訓泛化問題日漸突出,極大地影響著培訓效果。文章通過對陜西、新疆、山西等地職業農民培訓的實地調查,從職業農民培訓的目標、培訓過程、評價標準等方面分析了培訓泛化的表現以及由此引發的問題,從健全培訓對象的分類與篩選標準、制定職業農民崗位標準以及增強職業農民考核目標導向等方面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職業農民;培訓;泛化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794(2018)04-0040-03
【收稿日期】2017-10-17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項目“職業農民崗位分類與培訓標準構建研究”,項目編號為16YJA880007,主持人:陳遇春
【作者簡介】陰晨雪(1991—),女,陜西銅川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農民職業教育;陳遇春(1964—),男,陜西楊凌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學發展中心主任,教授,研究方向為農民職業教育。 我國的職業農民培訓工作從2012年試點開展,由國家主導及統籌協調,以縣為主體,從點到面逐步開展,各縣區依據當地農業產業發展的實際狀況并結合省級職業農民培育政策的相關要求,制定了各縣區職業農民的認定及管理辦法。結合陜西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山西省對職業農民的培訓來看,其中培訓泛化的問題最為突出,并因此而致使職業農民認定及管理辦法缺乏目標導向,影響著職業農民培訓的目標、過程以及評價標準。
一、當前我國職業農民培訓的泛化及其表現 職業農民區別于傳統小農經濟下的農民,是農業產業化乃至現代化過程中必然出現的一種新的職業類型,它是以農業相關產業為職業、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的現代農業從業者。
(一)職業農民培訓泛化的含義
“泛化”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心理學的范疇,是指當某一反應與某種刺激形成條件聯系后,這一反應也會與其他類似的刺激形成某種程度的條件聯系,這一過程稱為泛化。職業農民培訓的泛化對職業農民培訓的影響弊大于利。職業農民培訓的泛化問題是指在職業農民培訓中,具體的標準與現實的職業農民崗位要求不對稱,并且培訓標準易遷移而造成職業農民培養的模糊化。職業農民培訓的泛化問題包括了從培訓目標的遷移到培訓過程的評價最終影響培訓的預期結果。
(二)職業農民培訓泛化的表現
1.培訓目標空泛
根據3個省多個縣的調查情況統計看,各級職業農民培訓方案中,普遍存在著培訓目標不夠具體,不夠細化的問題。陜西省2014年職業農民培訓大綱中提出:“培養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良好的綜合素質和職業發展能力,較強的農業生產經營和社會化服務能力,適應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要求的應用型、復合型和高技能型人才。”而達到什么樣的標準才符合對“應用型人才、復合型人才、高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哪些知識及技術是關鍵技術?這些在培訓方案中均未予以明確。山西省職業農民培訓大綱中未對不同等級職業農民的培訓目標做出明確的政策性要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目標為“重點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青年農場主、精準扶貧對象等,提高培訓效率,提升能力水平,形成自治區、地方齊抓共管、各部門協同推進的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新格局”這種目標的模糊性造成培訓方案的執行效果差,最終導致培訓目標偏移。
2.培訓過程缺乏標準
一是培訓對象遴選缺乏標準。選取上,存在范圍較廣、培訓對象群體復雜、職業結構差異性大等影響因素,陜西省要求“年齡在16—55周歲,具備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和一定的農業生產經營技能,收入主要來源于農業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經營主、青壯年農民、返鄉創業的農民工、農科大中專畢業生等”;山西省要求“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生產經營能力和專業技能,以農業生產為主要職業、以農業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居住在農村或城郊的農業從業人員”,分別從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社會服務型、引領帶動型四方面予以補充說明。
二是培訓的施教主體復雜。陜西省培訓的施教主體有專職教師、兼職教師、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以農廣校、農技推廣機構為主,其他培訓機構為輔的培訓體系,農業、畜牧水產、林業、財政等部門的專家、技術人員和農村鄉土人才為師資主體,建立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師資團。山西省的施教主體的要求有:首先為農廣校、農機推廣站、農業院校、農業研究院所等具備獨立法人資格的公辦機構;其次要求具備一定規模和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市級及市級以上示范社)、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和農業龍頭企業(市級及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及其他社會機構;最后對于專業優勢明顯、輻射帶動廣泛的培訓機構可根據農民意愿和需求,突破地域限制,吸收帶動周邊區域學員參訓或在全市范圍內招收參訓學員。
三是培訓方式差異大。各地區對職業農民的培訓分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兩部分進行。理論的學習根據農業生產的實際狀況與各省市的相關培訓要求進行,職業農民的培訓一般由各縣區農業局或農廣校來完成。實踐教學的環節各地區存在明顯的差異性,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實踐的學習分為觀摩、現場指導操作和學員操作三部分進行;陜西省各地區組織培訓實踐教學包括田間課堂與流動課堂兩種,教學類型分為集中與分散兩種教學方式,實踐教學以田間課堂和集中實踐教學為主。
3.評價導向的穩定性不夠
職業農民考核標準的制定是對職業農民的培訓效果的檢測,雖然有省份對考核的比例進行了確定,考核具體的實施仍然由地方相關部門來執行,執行標準的過程中其考試的具體形式、考試內容仍由地方制定,但對具體的評價沒有配套的標準可供參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考核以考核技能為主,兼顧考核理論知識水平和參訓出勤情況,實訓操作考核占的60%,理論知識考核占30%,參訓出勤情況占10%;陜西省采取“操作為主、理論為輔”的形式對受訓學員進行考試考核,實訓操作考核占60%,理論知識考核占40%;山西省根據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社會服務型、引領帶動型4類職業農民和專業方向的不同分別確定學時,職業農民在1年學制期間累計達到要求學時數的視為完成培訓,全省統一印制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證書,培訓結束后,由培訓機構、培訓教師、參訓學員、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四方共同簽字確認培訓完成。
(三)培訓泛化引發的問題
1.影響培訓的效果和質量
首先,培訓的目標泛化影響培訓標準的制定,當培訓目標泛化,培訓標準制定時的裁量范圍就會變大,標準的詳略程度完全取決于地方相關農業部門對職業農民培育的理解程度。其次,影響培訓對象的選取,在目標不清晰的情況下,職業農民到底“要將農民作為什么樣的一種職業人進行培養?”對職業農民培養目標認識不清,培訓對象的選取就無法進一步明確。最后,影響培訓的考核,目標的泛化使各地在制定考核標準時缺乏依據,而各地自行考核就致使職業農民門檻降低,相應的要求也會隨之降低,培訓的實際效果難以保證,容易造成培訓“走過場”的情況發生。
2.影響農民就業的平等性
初級職業農民的考核以及資格的認定權均下放到了縣級相關農業部門,一方面,使得職業農民資格的獲取較為容易,甚至出現一些不正規操作影響到職業農民資格獲取的公平性,證書含金量降低,社會認可度不高;另一方面,縣級的證書不具備一般性,很難在其他地區得到承認,職業農民的就業范圍的選擇性縮小,就現實情況來看,目前職業農民并沒有真正職業化,培養出來的職業農民職業意識感不強,且相應的社會保障政策也沒有落實,農民作為一種職業,與其他職業實現平等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職業農民培訓泛化的原因分析
(一)培訓對象差異性較大
一方面,職業農民培訓對象的受眾群體較大,在進行選取范圍包括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經營主、青壯年農民、返鄉創業的農民工、農科大中專畢業生等,且年齡范圍大致從16—55周歲;培訓的種類劃分各省份有所不同,大致包括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引領帶動型、社會服務型等,職業農民的選取在文化、經濟水平、價值觀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另一方面,職業農民的差異性還表現在農業行業類別的多樣性,其中種植業培訓分蔬菜種植和果樹種植等,還有養殖類的培訓、農業工程類等專業類型的培訓,培訓所涵蓋的農業職業類型豐富多樣。
(二)培訓標準缺乏規范
職業農民培訓標準在制定時,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首先,各地區農業的主導產業存在差異性,農作物的生長受地理、氣候等因素的影響,不同地區農業產業也受影響,且我國疆域遼闊,西北地區人均耕地面積遠遠大于東南沿海,且同一省份不同地區也存在差異,致使標準制定難度加大,不能采取“一刀切”。其次,傳統職業農民培訓模式的阻礙,職業農民的培訓受傳統培訓的影響流于過程化、形式化,各地的職業農民培訓被當做一般性的農民技術培訓工作來進行,培訓的組織模式上具有行政推動的特征,帶有一定的行政命令色彩,培訓觀念落后,創新性不足。最后,由于各地區主導農業產業復雜、類型多變,在培訓的課程以及教師的確定上也存在一定的難度,有些領域缺少專家和更深層次的研究,農民在進行職業化的培訓中感覺收效甚微,職業農民對新技術的要求在培訓中難以達到。
(三)培訓考核缺乏標準
職業農民培訓泛化影響培訓目標的制定,在培訓目標不清晰的情況下,培訓標準分散、培訓針對性不強等一系列問題也隨之出現,最終影響培訓的效果。而由于職業農民培訓目標的泛化問題,培訓的考核缺乏一套固定的崗位目標作為考核標準制定的依據。伴隨職業農民認證資格權被下放到各個區、縣,考核標準的地區差異性大,評價方式受各地區政策執行及制定部門相關人員對政策理解的程度,職業農民培訓考核標準的自由裁量權被無限放大,培訓考核結果的認定難以得到社會的認可,職業農民資格的效用度低。
三、解決職業農民培訓泛化的措施
(一)健全培訓對象的分類與篩選標準
職業農民的培訓要嚴格進入渠道,在現階段對職業農民類型以及層級分類的基礎上進一步嚴格職業農民的篩選機制。首先,大力宣傳職業農民相關政策,增強職業農民政策的公開、透明化,對產業規模進行登記并對較大產業規模的農戶進行產業規模的復查工作,確保職業農民選取的公平性,同時廣泛的宣傳也可以增進廣大農民對從事農業工作的熱情,促進終身學習。其次,制定規范的分類標準,分類標準的制定應注意類別與層級二者的聯系與區別,各地區在借鑒其他地區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本地農業發展的實際狀況來制定,省一級政府完善確立標準制定的依據,為各地區培訓工作提供可供參考性的標準。最后,嚴格篩選環節,對參加職業農民培訓的農業從業人員進行嚴格的技術標準考核,證書應由各省統一進行認定頒發,提高職業農民資格證書的社會認可度及職業技能的相關性。
(二)制定職業農民崗位標準
農民要真正成為一種職業,與其他職業享受平等的社會地位,就需要建立其崗位標準,為培訓目標提供依據。在建立職業農民崗位標準時,應注意:第一,根據各地區農業產業的發展狀況確定各地區主導產業,從主導產業入手,建立農民職業崗位標準要求,崗位標準要明確職業農民不同層級所應掌握的技術標準要求,將崗位標準要求進一步細化成不同層級的崗位職責要求,分層級進行標準的設計;第二,職業農民崗位標準要在廣泛調查的基礎上確定,征詢職業農民、專業技術人員以及相關崗位專家的意見,不斷進行更新調整,對于新突破的技術和存在的難點應不斷更新,崗位標準應適應相關農業產業的發展要求,做到與時俱進;第三,借鑒吸收其他職業崗位標準建立的經驗,不斷更新觀念,立足于我國農業發展的實際,適應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要求,建立符合職業農民發展要求的崗位標準,為職業農民目標的建立提供可參考性的標準。
(三)增強職業農民考核的目標導向
職業農民技能的考核與認證是對培訓效果的檢驗,職業農民的考核標準需要根據培訓目標來確定,明確的考核目標促進職業農民培訓工作的有序開展,增強職業農民考核的目標導向要做到:一方面,依據崗位標準要求進行考核,分級分類制定崗位標準,根據崗位標準制定考核辦法,考核要將農民真正作為一個職業崗位來對待,改變傳統小農經濟下對農民的認識,嚴格技術標準操作規范,明確不同級別的崗位技術標準要求,培養一批既懂理論又熟練掌握操作技能的專業的農民隊伍。另一方面,完善職業農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借鑒吸收國外先進經驗,通過立法的形式保障農業的發展,建立職業農民社會保障體系、薪酬標準等,重視農業經營資格準入,通過政策的引導推動農民職業化的發展。各地方根據當地農業發展的實際狀況優先考慮職業農民的土地流轉,推動農業現代化、規模化發展,保障職業農民合法權益,鼓勵職業農民終身從事農業工作。
【參考文獻】
[1]農業部辦公廳關于印發《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方案》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報,2012(8).
[2]陳遇春.當代中國農民職業教育研究[M].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2005.
[3]呂莉敏,馬建富.農業現代化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問題及策略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12).
[4]教育部辦公廳,農業部辦公廳.中等職業學校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方案試行[J].農民科技培訓,2014(5).
[5]農業部辦公廳關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J].農民科技培訓,2013(3).
[6]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6(6).
[7]李慧麗.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的歷史演變[J].當代職業教育,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