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明 雷騰云 高瑞
【摘 要】成人教育“校企合作”是社會不斷發展的需要,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大趨勢,更是成人教育院校謀求自身發展的重要舉措,具有強大的社會基礎和群眾需求。伴隨著高等教育機制的不斷改進,成人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也凸顯出許多問題。應通過加強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發現問題、提出建議,提高成人院校辦學水平及學生的實踐能力,為企業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應用型專業化人才。
【關鍵詞】應用型成人教育;校企合作;互利互贏
【中圖分類號】G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794(2018)04-0073-03
【收稿日期】2017-01-03
【作者簡介】張燕明(1985—),女,云南宣威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農業水土工程;雷騰云(1986—),男,四川儀隴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農業水資源高效利用與管理;高瑞(1989—),女,云南陸良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農業水資源高效利用與管理。 所謂的“校企合作”,是指成人教育院校與地方企業雙方,為了適應當前社會發展形式及實現某一共同的目標,在合理的范疇內實施的合作措施,該措施為學員提高創業本領和為企業培養高素質、高技能、高層次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及學生就業創造了有利條件。《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年)》和《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規劃綱要(2015—2018年)》等文件明確提出,要建立并完善“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機制,制定促進“校企合作”的相關政策和法規。[1]由此可見“校企合作”于當今成人教育之重要程度。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形勢下,在當今與時俱進、適者生存的嚴峻的社會經濟形勢下,應正確看待應用型成人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在實踐教學中的應用,結合當前教育改革新形勢,客觀分析成人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問題、瓶頸因素,并給出科學有效的建議,進一步推動應用型成人教育“校企合作”健康、有效發展,為社會、企業輸送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
一、我國應用型成人教育“校企合作”的現狀 1.“校企合作”教育理念膚淺,致使對成人教育重視度不高
許多成人高校的辦學出發點本身就是膚淺的、利益的,他們把成人教育當成學校增收創效的手段,只肯花心思研究如何創收,而在教學管理上舍不得下功夫,重收益輕教學,已經嚴重影響到整體教學質量。而部分合作企業領導層大局意識較弱,對合作校學生在校掌握專業知識的多少不關心,對學生實踐鍛煉不重視,對實踐過程不耐心指導,對實踐效果也不跟進,表現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姿態。成人教育的“校企合作”原本是互利互贏的、嚴肅的、艱巨的事情,也可以說是一項重要的“育人”工程,卻因為校企雙方的不夠重視而變質。無論是成人教育學院還是合作的企業,都沒有秉承“對學生負責、對企業負責、對社會負責”的育人宗旨。
2.“校企合作”實踐交流甚少,致使學生理論與實踐結合不緊密
為了真正了解成人教育“校企合作”的真實現狀,筆者曾經對所在區域的三所應用型高職學校進行了走訪調查。調查中得知,這三所學校中,有兩所學校與本區域的中小企業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其中的渤海職業技術學院與當地的重型機械廠建立了校企合作關系。據一名該校計算機專業二年級的學生反映,在本校學習的兩年中,僅有兩次與合作企業進行交流,一次是以見習模式交流兩天,一次以優秀學習代表的身份參加了合作企業的年終座談會,交流效果可想而知。這雖然只是校企合作的個例,但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學校與合作企業對成人教育的輕視態度,校企合作只停留在紙上、口頭上的居多。
3.社會對成人教育重視度不夠,致使教學管理難度加大
國家和社會對成人教育的重視度欠缺,雖然一直在強調成人教育也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比照其他高校建設,差距卻很大。首先體現在教育經費上。國家在成人教育上的投資可以說是微乎其微,學校教學更是如此,專項經費寥寥無幾,致使學校各項教學活動始終呈現被動狀態。在這種狀態下,無法提高教學質量,嚴重制約了學校教學管理的創新性,影響了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同時,成人教育教學硬件設施短缺現象也很突出,該現象也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校企合作”缺乏有效銜接,致使就業機制與現實不合體
如今,在許多人眼里,把成人教育看做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低檔次教育,合作中的企業管理層也都持有這樣的想法,于是在現實中出現了校企合作銜接不緊密的現象。成人教育學院一方積極主動,積極與企業溝通,主動向企業輸送應用型的學員,而企業一方并不情愿接收這些成人教育學員,持敷衍態度的居多。究其原因,有兩個不放心:一是對這些成人教育機構的教學質量不放心。企業管理層認為,成人教育學院與重點高等學院有本質的差別,最主要的就是師資力量薄弱,有的教師缺乏專業教學知識,自身能力很難滿足企業要求,很難教育出符合企業需求的學生。二是對成人教育學院培養的學員素質不放心。成人教育入學門檻原本就很低,其學生素質與高等院校的學生相差甚遠,企業對學生的接受能力表示懷疑。雖然在學習過程中與企業有過職業性質的交流和崗位實踐的鍛煉,但是畢竟受個人條件和學校條件的限制,所以企業表現出來的不情愿也在情理之中。
二、應用型成人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成功經驗
1.“訂單培養教育”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無縫對接
“訂單培養”,就是學校以企業協議(訂單)為依據,根據企業的用人要求組織人才培養的具體工作,實現產銷鏈接,對口培養。[2]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學校可按照企業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量體裁衣”,企業的物資資源及學校的人力資源的作用可得到充分發揮。“訂單式培養”方式既體現了對教育主體的學生的專業知識“訂單”,又包含著學生將來去向的“訂單”,該方式把企業和學校緊緊地連在了一起。專業知識“訂單”是把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和企業崗位技術目標結合在一起,再組成由企業技術頂尖人才、一線有實踐經驗的權威工人師傅和學校的學科帶頭人組成專業指導小組,共同設計貼近生產實際、符合企業崗位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并組織校、企雙方相關人員以調查、座談、研討等為交流方式,開展經常性的、靈活多樣的“校企合作”活動,讓學生在校期間就能對企業的工作流程、崗位技能有所了解,真正使學生將理論與實踐完美地結合起來,實現“訂單人才培養”目標。
2.“工”“學”雙結合形成了應用型人才素質提升合力
校企合作的成人教育模式能夠讓學員做到“工、學相結合”。這種教育模式可以讓學員及早地接觸到社會、了解企業狀況、熟悉崗位工作規程、認識崗位特點等等,提前接受職業技能、職業道德、提升安全意識及遵章守紀意識教育,可增強學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對學員的協作意識、社會適應能力都有較大程度的促進作用。“工學結合,較好地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融合”,既提高了學員的實際操作能力,又降低了企業人力資源成本,提高了效益。
3.“三位一體”的保障體系提高了“校企合作”的時效性
“校企共設課程、校企共育師資、校企共建基地”的“三位一體”管理體系,既提高了合作校方的教學質量,又促進了企業生產的順暢運行。首先,企業對合作校提出課程設置的建議要求,學校結合企業所需專業課程進行最終設定,滿足了企業的未來崗位需求。其次,為了達到最佳合作效果,校企還共同培養師資力量,企業在技術人員中選拔兼職教師,學校主要負責對企業的兼職教師進行系統的理論知識和教學能力的培養,使其達到技術與講學的標準要求,校企共育師資,切實對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最后,在校企基地共建上,有條件的學校在合作企業內部建立了兼職教師培訓工作室,定期走進企業,對兼職教師進行教學能力培養。同時,有的企業也將實訓基地搬進了學校。通過“三位一體”保障體系的有效落實,企業和學校都受益匪淺。
三、“校企合作”穩定、有效實施的瓶頸因素 1.規章制度不完善
如今,各個國家都認識到了成人教育校企合作對學校、企業及學生個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都在不斷創新、完善合作機制。如新加坡的“雙元制”、澳大利亞的“TAFE”模式,都是成功的案例。究其原因,他們的成功歸功于政府層面的保障,政府均制定了保證校企合作的法律制度,明確規定政府、企業、學院的責任和義務,同時,還制定了人性化的獎懲制度。我國雖然也制定了《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規,但是沒有明確規定出學校、企業的責任和義務,實際可操作性不強,尤其是對成人教育校企合作方面的規范少有提及,致使成人教育校企合作向好發展很難突破。[3]
2.校企合作主旨被扭曲
校企合作就是學校和企業共同參與到對學生的教育中去。要求雙方都充分利用各自的資源和環境共同培育企業所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其主旨很明確。然而,受經濟利益的驅使,大多數企業都自認為教育學生是學校單方面的事情,與企業關聯不大。有的個別企業甚至扭曲校企合作的本意,對校企合作熱情不高,參與意識不強。
3.校企合作深度不夠
作為校企合作的主體一方的成人教育學院,由于受多年來老舊教學管理模式的影響,對企業內部信息及行業特點了解不夠,因而造成對企業需求的互動度不夠、響應度不高、參與度不強。具體表現在應用型專業課程設置偏離企業需求軌道、專業理論知識掌握不扎實、人才實際操控能力不強等等,這些不足難以滿足企業深層次校企合作的要求。[4]
四、“校企合作”模式深度創新的幾點建議
20世紀80年代,美國著名的卡內基教學促進基金會在一份報告中對大學生與社會外部關系做出過這樣的論述:“展望未來,高等學校與企業界的聯系將成為未來高校管理方法的一大亮點,其模式也一定是與時俱進的。”[5]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校企合作”的成人教育模式也必須緊跟時代的腳步,否則,也將被時代淘汰。
1.實施“模塊型”委托培養措施
“模塊型”委托措施是由合作企業一方根據本企業生產特點、崗位需求,委托學校有針對性地進行專業人才的培養。為了提高教學效果,企業和學校可以共同設定幾大專業模塊,自定教材內容,也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拓寬與專業有關聯的其他教學課程。學校應充分滿足企業對所需人才的需求,緊密圍繞企業中心思想認真指導教學,盡量滿足企業生產所需。
2.實施“校企合作一體化”合作運行機制
學校與企業在雙方共同利益訴求下,以合作育人、合作辦學、合作發展、合作就業為主線,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創新體制機制,深化合作內容,按照人才共育、過程共管、責任共擔、成果共享的原則,[6]不斷拓寬學校與企業合作空間,努力形成自身的辦學優勢和辦學特色,最終實現學校與企業共贏。
3.實施“一對一”幫帶管理舉措
學校將每名學生的個人綜合素質進行排名,與企業管理層溝通后,根據排名及專業情況為學生選派合適的工人幫帶師傅,進行“一對一”師徒幫帶。師傅傳授徒弟專業技術,徒弟傳授師傅新思想、新信息,二者在互相幫帶中自身綜合素質都將得到明顯提升。合作企業還可以嘗試在合作校園內設立實踐基地,把企業“搬進”校園,促進學生理論與實踐的快速結合,真正實現專業與企業的崗位對接、專業課程與職業崗位標準的對接。
【參考文獻】
[1]王海英.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現狀及對策分析[J].職教論壇,2001(11):37—38.
[2]余芝軒.校企合作的對策研究與分析[J].中共山西省直機關黨校學報,2012(1):13—14.
[3]范冬巖.新形勢下成人教育的定位與發展[J].浙江教育報,2012(5):95—96.
[4]蔣丹.論我國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創新[J].四川大學學報,2007(1):67.
[5]張平,周遐偉.創新校企合作模式,完善校企合作機制[J].企業管理,2013(5).
[6]揚真.現階段我國校企合作模式分析及發展建議[J].河南教育,2011(9):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