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小雨 閆志利
【摘 要】《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建立學分銀行、向學習者提供教育培訓“技能包”的具體安排,體現了服務廣大民眾終身學習、構建學習型社會的重要理念。基于培訓包和學分銀行的起源及功能表現,立足我國培訓包應用與學分銀行建設現狀,推進培訓包與學分銀行融合配套使用,可最大限度發揮兩者效能,加快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系建設進程。要高度重視域外經驗的“本土化”改造,特別關注融合過程的“階段化”特征,積極推進參與主體的“多元化”,努力實現管理體系的“統一化”,盡力顧及各種認證的“適應性”。
【關鍵詞】培訓包;學分銀行;融合效應;實現路徑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794(2018)04-0047-06
【收稿日期】2017-09-15
【基金項目】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河北省構建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系研究”,項目編號為HB15JY059,主持人:閆志利
【作者簡介】侯小雨(1993—),女,河南焦作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經濟與管理;閆志利(1963—),男,河北唐山人,博士,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經濟與管理。 為構建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系,世界發達國家尋求到培訓包和學分銀行兩個有效的“實用工具”,進而演變為制度,體現了終身教育理念。2017年,國務院頒布《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1]明確提出“要完善學習成果認證制度”“建立學分銀行和信息化平臺”“向學習者提供教育培訓‘技能包”等重要舉措,充分體現了我國政府對培訓包和學分銀行的高度重視。從國內外相關實踐看,培訓包解決了培訓層次及其對應的培訓內容問題,實現了與職業資格框架的銜接,但仍有階段性問題,難以完整反映勞動者終身學習狀況。學分銀行將勞動者一生各個階段的學習成就以學分的形式記錄下來,反映了勞動者知識與技能增進的持續過程,體現了終身學習特征,但難以反映勞動者學習的具體內容。將培訓包與學分銀行融合在一起配套使用,可最大限度地發揮二者效能,滿足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需求,優化終身職業培訓供給,加快學習型社會建設進程。
一、培訓包的起源及其功能分析
(一)培訓包的起源
培訓包1988年發源于澳大利亞,是由行業協會制定的全國通用的資格體系、能力標準及培訓內容,是培訓機構為參培者提供培訓和技能鑒定服務的重要教學資源。此前,澳大利亞職業教育實行英國傳統的見習生制,社會認可度較低。20世紀六七十年代,澳大利亞經濟社會發生了系列變化,眾多勞動者變更職業、轉換崗位,傳統職業教育難以滿足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需要。1974年后,澳大利亞技術與繼續教育咨詢委員會向政府遞交了著名的《坎甘報告》,澳大利亞政府相繼發表了《戴維森報告》《費恩報告》和《卡米克爾報告》,將職業能力培養逐步納入職業教育核心,構建了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框架。[2]1994年,Allen咨詢公司、澳大利亞國家職教中心分別向政府遞交《成功的改革》《開發一個未來的培訓市場》的報告,提出開發一個以培訓機構與企業個人需求關系為中心的培訓市場的想法。[3]20世紀90年代后期,澳大利亞引入新學徒制,建立國家培訓框架,開始組織行業企業人員研發培訓包。[4]
自1988年起,澳大利亞政府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倡導、開發和推廣各行業培訓包,使之成為澳大利亞包括技術與繼續教育(TAFE)學院在內的所有注冊培訓機構開展職業教育和培訓的依據。通過行業管理的方式,培訓包將之前割裂的職業能力標準、學科體系、學歷認證以及學習輔導材料連接在一起,成為全國認可的證書、學歷課程學習和評估的一整套工具。
(二)培訓包的功能
1.明確了職業教育和培訓的具體目標
培訓包將職業能力標準、學歷認證以及相應的學習材料連接在一起,形成了全國通用的職業資格體系,明確了職業教育和培訓的具體目標,為勞動者學習和評估提供了一整套工具。
培訓包的開發過程經歷了行業和企業的參與,使證書持有者獲得了認可,可在不同行業和企業工作。同時,培訓包整合了職業培訓和行業技術資源,且隨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市場要求的變化逐步得到了修訂和完善,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架起了職業培訓與就業的橋梁。
2.重點培養了勞動者的關鍵職業能力
關鍵職業能力的核心要素是勞動者跨職業的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是一種具有普適性、對一般性工作而言的綜合能力,包括勞動者在綜合環境中應用知識和技能的能力以及創新創造能力等。澳大利亞培訓包將關鍵職業能力認定為收集與分析和組織信息的能力、交流觀點和信息溝通的能力、計劃和組織活動的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應用數學方法和技巧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應用現代技術的能力等7項標準,并明確了每項標準的具體規定。各類職業教育和培訓機構按培訓包實施人才培養,有效提升了勞動者的各項關鍵職業能力,滿足了勞動者工作遷移和再就業的需要。
3.培訓機構與教育機構等實現了鏈接
培訓包包含了全國統一的技能型人才培養標準和評價標準,使各類培訓機構與教育機構及行業企業之間實現了無縫鏈接。勞動者可根據工作需要和學習經歷,明確自己的學習起點,決定到培訓機構還是職業學校學習。根據培訓包能力標準要求,勞動者可在接受職業教育和培訓之始對工作能力和學習經歷進行認證,避免了重復學習的現象。培訓包提倡學習和工作相結合,培訓地點可以是教室,也可以是實訓基地和實際工作場所。勞動者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方式,如脫產學習、半脫產學習和不脫產學習等,甚至還可以選擇網絡教學。
4.有效地整合了職業教育與培訓資源
培訓包具體闡明了各職業的能力標準要求,勞動者可隨時了解職業資格規定的核心能力,而后依據自身情況確定必修和選修科目。
據統計,澳大利亞已經用包括6個等級的1 200個職業培訓資格證書,替代了原有的12 500多個認證課程,并確保每個專業或方向均有對應的職業資格證書,由“學歷導向”逐步轉向了“能力導向”或“證書導向”,實現了教育系統的溝通和協調,避免了重復性學習而造成的資源浪費,為人才就業和流動提供了便利。[5]
5.成功地將各類教育體系銜接為一體
培訓包涵蓋多種職業資格證書,并設計了一系列實現路徑。學生可通過這些路徑從一種職業資格證書培訓轉到另一種職業資格證書培訓,也可借助相應的職業證書進入到對應的高等學校接受更高層級教育。可見,培訓包將各級各類教育體系銜接為一體,成為職業培訓與教育系統溝通的“立交橋”。不僅如此,培訓包還將就業前教育與就業后教育連接起來,使職業教育和普通中學教育、高等教育連接為一體,形成了完善的繼續教育體系和國家終身教育體系框架,提高了職業教育服務勞動者終身學習的能力。
二、學分銀行的起源及其功能分析
(一)學分銀行的起源
世界各國對學分銀行(CBS)稱謂不同,歐洲稱為“學分轉換和累積系統 (ECTS)”,美國、加拿大稱為“學分轉移”。一般認為,學分銀行起源于英國,主要用作學分轉移和積累。Toyne(1979)研究認為,學分轉移是“必不可少的過程,學習者各類資格或部分資格、學習經歷等都能給予適當認證,無需重復學習”。[6]美國是最早實行學分轉移實踐的國家,伴隨1892年芝加哥大學的初級學院產生,1947年,美國初級學院更名為社區學院,學分轉移實現了常態化。學生可將社區學院積累的學分轉移到更高層次學校中,通過補休欠缺課程取得學位。20世紀90年代,適應高等教育一體化發展趨勢,歐洲委員會也開始運用學分轉換與積累系統(ECTS),使其成為學校之間測量、比較和轉換學習成績的工具。ECTS以學生為中心,可用于所有學習科目,促進了學習單元的規劃、轉換、評估、認證以及學生的國際流動,學生積累的學分可在歐洲31個國家之間進行轉移,廣泛應用于“非正規的教育”,有效地保證了勞動者的教育權利,并為其提供了靈活且高效的學習方式,促進勞動者實現了終身學習。[7]1994年后,隨著“終身教育”理念的興起,很多國家均開始嘗試學分銀行制度,為構建勞動者終身教育體系奠定了基礎。
(二)學分銀行的功能
1.為勞動者實現終身學習提供了管理平臺
學分銀行記錄了課程管理、專業管理、培訓證書管理等勞動者學習的基礎信息,涵蓋了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以及資格證書教育等所有課程,并以標準學分的形式統一了學習效果,注重勞動技能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滿足了勞動者實現終身學習的興趣和愿望。為實現不同類型教育課程的轉換,學分發揮了虛擬貨幣的作用,學分銀行建立包括課程ID、課程名稱、課程學分、課程簡介等信息在內的標準課程體系。學習者完成各類教育和培訓機構提供的課程、取得學分后,可將學分存入學分銀行,轉化為標準課程學分。
2.有效避免重復學習不同類型教育的課程
勞動者一生必然要接受很多類型的教育,除正規的學校教育之外,還有社區教育、網絡教育(遠程教育)、職業培訓等非正規教育或非學歷教育。多種教育形式和教育類型的存在,難免會出現課程設置重疊的現象。如果學習者已經接受過某一門課程學習,之后再次重復學習就會浪費時間、金錢及公共教育資源。學習者在學完某一門課程之后可按規則轉換學分,并將其存貯在學分銀行賬戶中,避免了勞動者重復學習同一門課程的現象,有效節約了學習時間和學習資源。
3.通過學分認定轉換機制統一了學習標準
學習者在各類教育和培訓機構修完課程學分或取得職業資格證書之后,可向學分銀行提交學分認定申請以及相應的學習成果證明,經學分銀行審核后,即可將轉換后的標準學分存入自己的學分銀行賬戶中。由于學生獲取學分的時間、地點和教育方式等均存在一定的差異,課程的教學要求、目標、質量也不盡相同,導致學生擁有的課程學分與學分銀行中的學分不能實現等額轉換,需要通過學分認定和轉換系統存入相對應的標準學分。在這個轉換過程中,學分銀行統一了課程學分標準,進而保障了學習者利用不同教育方式學習的權利。
4.實現了各類教育與職業資格之間的銜接
學分銀行將勞動者一生中積累的課程學分以虛擬貨幣的形式實現了完整記錄,當勞動者學分積累達到一定數量時,可向認證機構提出兌換學歷證書、職業資格證書、學習證明書等要求。學分銀行將各級各類教育與培訓有效銜接在一起,為學習者提供個性化服務,滿足了勞動者一生不同階段對不同教育與培訓類型的需求。各行各業勞動者均可通過學分銀行,以接受職業培訓的形式積累學習經驗、存貯學分,提高自己的勞動技能和再就業能力,滿足勞動者的多樣化教育需求。同時,也為各類型教育與培訓機構提供了生存空間。
三、我國培訓包與學分銀行實踐
(一)培訓包的開發
基于培訓包具有的諸多優勢,在澳大利亞全面推行培訓包之際,我國也開始了有關方面的研究與實踐。1988年,中央廣播電視大學與日本放送協會開始聯合編寫制作“視聽教材培訓包”,[8]但其內容僅包括教師用書及學生用書兩部分,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培訓包。2001年,上海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商務英語系主任李德榮教授首次介紹了澳大利亞國家職業培訓包及執行情況,[9]開始了真正意義的培訓包研究。此后,相關研究多為介紹澳大利亞培訓包實施情況,并確認了對我國的借鑒意義。2009年,中央財政撥付4 000萬元資金,支持教育部與德國國際繼續教育和發展協會開展了12個專業項目培訓包開發工作。[10]2011年,天津市依據國家職業標準,啟動開發了22個行業、191個職業的820個職業培訓包并投入使用,形成了科學、標準、規范的職業培訓模式。2013年,陜西省教育廳也啟動了《陜西省中等職業教育專業教師培訓包》開發項目。[11]2016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下發《關于推進職業培訓包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建立國家基本職業培訓包制度”,擬在“十三五”期間組織開發100個左右基本職業培訓包,指導開發100個左右地方(行業)特色職業培訓包。到“十三五”末,力爭全面建立國家基本職業培訓包制度,普遍應用職業培訓包實施各類職業培訓。[12]
(二)學分銀行建設
我國自2001年開始在職業學校進行學分制試點,提出“建立校際之間、相近專業之間、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培訓和各種形式的短期培訓之間學分相互承認的機制”。[13]2006年,教育部開始中職教育學分銀行試點,[14]收到一定成效。2008年,教育部提出進一步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再次強調中職教育學分銀行試點工作。[15]201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建立繼續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實現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互認和銜接”“建立學分銀行制度”,[16]從政策層面上將學分銀行建設推向一個全新高度。同年,國務院確定了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提出進一步探索開放大學建設模式,建立學習成果認證和學分銀行制度。[17]2012年,上海市在廣播電視大學成立了我國第一家覆蓋全市的終身教育學分銀行。[18]此后,國家開放大學及各省(直轄市、自治區)也相繼建立了學分銀行。2016年,安徽省提出進一步推進中職學校學分制試點工作的意見,設立職業學校“學分銀行”,中職學生可通過“走課制”在市內進行多校課程互選,并可攻讀大專乃至本科課程。[19]
(三)實踐效果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見,我國培訓包和學分銀行建設得到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也取得了較多實踐成果,有力地推動了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系構建工作。但從應用狀況看,由于培訓包和學分銀行在我國尚屬新生事物,目前未見勞動者通過接受培訓包培訓獲取相應學分存入學分銀行,以及通過學分存貯獲取職業資格證書、學歷證書的報道。在我國,培訓包和學分銀行是否存在“水土不服”問題,尚需進一步觀察。
從各地培訓包開發及學分銀行建設過程看,明顯存在建設主體不夠清晰、建設目標不夠明確、管理模式不相匹配、原創困境依然存在等問題。在培訓包開發方面,盡管財政投入了大量資金,但開發工作仍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組織,多由本科院校負責實施,行業企業參與力度明顯不夠,直接影響了培訓包的應用效果。同時,培訓包與職業資格證書、學歷證書的連接明顯不夠緊密。在學分銀行建設方面,即使勞動者修完規定的學分,獲取了各地廣播電視大學乃至國家開放大學的學歷證書,其市場“含金量”可想而知,難以激發勞動者的學習熱情。同時,勞動者存儲的學分與職業資格證書的關系也不夠明確,也需要職業技能鑒定機構的參與。
就培訓包與學分銀行二者的關系而言,目前均處于獨立實施狀態,明顯存在一些重復建設內容,造成我國有限的教育資源出現了浪費現象。盡管培訓包內容體現了知識與技能分層推進的客觀規律,有利于實現模塊化教學,但仍具有階段性特征,難以反映勞動者一生的學習歷程。而學分銀行雖然記錄了勞動者的學習歷程,卻沒有涵蓋不同教育類型課程的具體內容,對不同教育類型獲得學分的折算方法也沒有做出明確規定,甚至部分學校及職業培訓機構根本就沒有設置學分,不存在儲存學分的基礎。當前急需研究和實踐的是,充分考量培訓包和學分銀行的各自優勢和劣勢,將兩者優勢凝聚在一起,通過相互融合、配套使用,使二者發揮更大的優勢,進而充分利用我國有限的職業教育與培訓資源,助力于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系建設,加快學習型社會構建進程。
四、促進培訓包與學分銀行的融合
(一)培訓包與學分銀行的融合效應
我國頒布的《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將培訓包開發與學分銀行建設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成為構建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系、加快學習型社會建設進程的一項重要措施。推動培訓包與學分銀行融合,必然會產生一系列優勢效應。
橫向而言,培訓包建立了全國通用的職業能力標準,學分銀行建立了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的學分標準,兩者均實現了教育系統與職業資格認定系統、不同類型教育形式之間的橫向連接。基于此契合點,可根據培訓包內含的課程設定基礎學分。每一個培訓包中包含多門課程,學習者學完一門課程即可獲得相應學分,而后在學分銀行轉化為相應的標準學分。當學習者修完培訓包中的所有課程或在學分銀行積累的學分達到一定的標準時,即可獲取相應的學習證明或職業資格證書。如果兩個或兩個以上培訓包出現了課程重復的現象,且學習者已經學過該課程,則可直接通過學分銀行認證系統出具的相關證明,免修之前學過的課程,直接獲得相應的標準學分。將培訓包與學分銀行融合,可使學習者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學習歷程及學分獲取狀況,以最少的時間、最為經濟的費用獲取相關學歷證書或職業資格證書,進而激發勞動者終身學習的積極性。
縱向而言,培訓包制度實現了分級學習,學習者學習本層級培訓包課程必須具有下層級培訓包的完整學習經歷和合格證書。對于那些未能完整學習下層級培訓包的人員,則需要重新學習、全面學習。將培訓包與學分銀行融合,可讓學習者通過學分銀行對下層級培訓包學習課程是否有缺失進行核對,而后選擇合適的學習方式,在較短時間內補齊相應的學分,形成完整的學習經歷,獲取相應的合格證書,最終進入上層級培訓包的學習。學習者選擇培訓包的層級不同,在學分銀行獲取的標準學分也會不同。當學分銀行積累的標準學分達到一定數量時,多數學習者會產生不能半途而廢的感覺,刺激其完成本層級培訓包的學習獲取相應的學歷證書或職業資格證書,并產生學習上一級別培訓包的欲望,獲得更高的學歷證書或職業資格證書。通過人力資源市場上的回報,不斷增強終身學習的動力。
實際上,培訓包與學分銀行融合的根本效應在于真正實現了各層級教育、各類型教育以及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之間的縱向鏈接與橫向貫通,勞動者可根據自身需求自由選擇教育類型及學習方式,節約了學習時間和學習資源,實現了隨時、隨地、隨意的學習,且學有所獲,不斷強化學習動力。更為重要的是,勞動者通過終身學習,技能可由低級逐步轉變為高級,最終成為“大國工匠”,在實現體面勞動、獲得更高收入的同時,也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二)培訓包與學分銀行的融合路徑
1.高度重視域外經驗的“本土化”
培訓包和學分銀行制度均源于世界發達國家,盡管已有很多的研究與實踐,但由于國情不同,我國在推進教育與培訓事業發展過程中不能照搬照抄。基于我國與世界發達國家在經濟社會發展、職業培訓發展狀況以及人口基數、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異,必須對可借鑒的域外經驗實施“本土化”改造,有效地避免域外經驗移植發生“水土不服”現象。推進培訓包與學分銀行融合,就是立足我國職業教育與培訓發展實際對域外經驗實施的“本土化”改造,反映了我國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系構建、學習型社會建設的現實需求。同時,要針對培訓包與學分銀行融合過程中發現的具體問題,不斷加大研究力度,實現創新發展,構建獨具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2.特別關注融合過程的“階段化”
培訓包與學分銀行融合需要經歷一個長期的、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不僅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還需要相關部門打破現有職業教育管理體系與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的“隔閡”,涉及教育體制改革與人力資源管理體制等多個方面,需要在建構融合框架的基礎上分階段實施。首先要組織行業企業及相關教育機構開發培訓包,引導各級各類教育與培訓機構實行學分管理制度。其次,依據培訓包內容建立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學分互認及轉換機制,建立學分銀行并面向全社會開放。再次,國家教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組織制定全國統一的培訓包學分與學分銀行積累的標準學分當量,實現培訓包與學分銀行的真正融合。
3.積極推進參與主體的“多元化”
培訓包與學分銀行融合是一個龐大的社會系統工程,必須實施多元化主體參與。培訓包的開發既要征求各級各類教育與培訓機構的意見,更要尊重行業企業的意見,且應發揮行業企業的主導作用。在學分銀行標準學分轉換體系建設方面,既要基于現有學校教育體系,也要顧及職業培訓體系發展現狀,還要注重遠程教育、電化教育發展需求。標準分數既要體現培訓包所確定的職業能力標準,也要滿足不同行業及不同類型企業的現實需求,更要關注勞動者學習熱情及其職業的可持續發展。要注意平衡社會所有利益相關者權益,讓社會各界均能夠為構建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系添威助力。
4.努力實現管理體系的“統一化”
目前,我國培訓包開發已經形成熱潮,既有國家層面的開發,也有省市教育行政部門及相關部門、各級各類職業學校、職業培訓機構以及行業企業的開發,難免會出現人才培養標準不一、課程單元學分不一的狀況,直接影響學分銀行標準學分轉換體系的建立,也間接影響到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質量標準。培訓包所包括的主要內容本應基于職業能力標準確定,按職業能力高低形成級別。國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適當整合社會各類培訓包開發資源,變“塊塊”開發為“條條”開發,按行業體系或職業體系組織開發力量,實現統一化管理,進而提升培訓包開發的質量水平。
5.盡力顧及學歷認證的“適應性”
與世界發達國家不同,我國教育水平認證除學位認證外還有學歷認證,職業教育方面則是學歷認證和職業資格認證(雙證制),部分沒有職業資格認證的職業僅為學歷認證。但是,在我國的人力資源市場上,用人單位不僅關注勞動者的實際學歷,還關注就讀學校的社會影響力。目前,我國各地建立的學分銀行存儲學分較少,關鍵在于多數學分銀行均基于地方廣播電視大學建立,社會影響力和認可度可想而知。推進培訓包與學分銀行融合,需要使勞動者在不同類型教育與培訓機構和不同時間學習獲取的知識和技能,得到人們心目中的“名校”確認,以此適應廣大民眾及用工單位的現實心理預期,進而激發勞動者終身學習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EB/OL].(2017-01-19).http://www.moe.edu.cn/jyb_ sy/sy_g wywj/201701/t20170119_295319.html.
[2]景宏華.澳大利亞職教培訓框架體系的建立與發展[D].保定:河北大學,2004.
[3]西蒙·馬金森.澳大利亞教育與公共政策[M].嚴慧仙,洪淼,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4]劉育鋒.從重要報告看澳大利亞職業教育與培訓發展軌跡[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3(24):18—19.
[5]周祥瑜,呂紅.澳大利亞職業教育的培訓包體系及其優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23):37—40.
[6]Toyne P. Educational Credit Transfer: Feasibiliy Study[M].Londo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1979.
[7]楊晨,顧鳳佳.國外學分銀行制度綜述[J].中國遠程教育,2014(8):29—39.
[8]趙宇輝.中央電大與日本放送協會開始聯合編寫制作“視聽教材培訓包”[J].中國電大教育,1988(7):46—47.
[9]李德榮.澳大利亞國家職業培訓包及執行情況[J].上海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1(1):62—64.
[10]李丹.中德合作開發中等職業學校重點專業師資培訓包[N].中國教育報,2009-06-02(2).
[11]盧文澈,蘇宏志,韓偉.中職數控技術專業教師《培訓包》開發與實踐探討[J].繼續教育,2014 (11):40—42.
[12]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推進職業培訓包工作的通知[EB/OL].(2016-10-28).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rencaiduiwjianshe/zcwj/201610/t201610 28_258332.html.
[13]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在職業學校進行學分制試點工作的意見[EB/OL].(2004-07-18).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956/200407 1825.html.
[14]教育部2006年職業教育工作要點[EB/OL].(2006-02-01).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07_xxgk/2006021xxgk_60681.html.
[15]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EB/OL].(2008-12-13).http://www. moe.gov.cn/.
[16]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http://www.moe. 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 04.html.
[17]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開展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的通知[EB/OL].(2011-01-12).http://www.gov.cn/zwgk/2011-01/12/content_1783332.htm.
[18]上海市教委關于成立上海市終身教育學分銀行的通知[EB/OL].(2012-08-07).http://www.shmec.gov.cn/html/xxgk/201208/403012012002.php.
[19]安徽省教育廳關于進一步推進中等職業學校學分制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EB/OL].(2016-12-12).http://www.ahedu.gov.cn/30/view/322620.shtml.
On the Fusion Effect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Training Package and Credit Bank
HOU Xiao-yu, YAN Zhi-li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Qinhuangdao 066004, China)
【Abstract】“N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thirteen five plan” clearly put forward the establishment of credit banks to provide specific arrangements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kills package”, reflecting the important concept of the service for the general public lifelong learning and building learning society. Based on the origin and function of the training package and credit bank, we should establish in the application of our training package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redit bank, to promote the training package, credit bank integration and interfaced with each other to maximize the effectiveness of both sides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in Workers Lifelong Vocational Training System. We should highly value localized transformation of foreign experience,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of the “stage” characteristics, actively promote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main “diversification”, and strive to achieve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unity”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adaptation” of various certifications.
【Key words】training package; credit bank; fusion effect; implementation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