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友歡
【摘要】盈余信息是會計信息使用者重點關注的會計信息,盈余管理普遍存在于現代企業中,本文選擇從公允價值角度切入,對國內學者在公允價值計量的盈余管理問題上研究的相關文獻進行梳理,以期能對國內公允價值計量角度的盈余管理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公允價值;盈余管理;文獻綜述
一、引言
在我國當前市場環境下,公允價值計量是否會對企業的盈余質量產生影響,識別和抑制公允價值計量中相關的盈余管理問題是財務會計理論研究中有待解決的重大問題,因此,有必要通過文獻對公允價值計量與盈余管理的理淪與實踐進行整理,為進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石出。
二、文獻研究回顧與評述
從2006年版會計準則正式頒布,我國會計上的公允價值的應用開始進入國際趨同階段,2014年新會計準則對公允價值的具體應用及層次進行了更加詳盡的規定。公允價值的廣泛應用涉及了大量的主觀判斷與估計,公允價值的廣泛應用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盈余管理的空間成為了盈余管理研究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將分為是三個部分對公允價值的盈余管理的相關文獻進行回顧與評述。
(一)會計準則應用層面公允價值運用與盈余管理的整體性研究
在會計準則層次從多個公允價值應用的會計業務的角度出發,從交易性金融資產、投資性房地產、債務重組、非貨幣性交易以及資產減值損失的角度檢驗2006年版會計準則、2014年新會計準則,研究文獻從案例文字分析(缺乏具體數據說服力)到實證分析,在公允價值計量在會計業務處理中是否提供及增加了盈余空問的問題上持不同意見。
韓冬梅(2008),林詩梅(2009),李桂榮(2011)從會計準則層面研究揭示投資性房地產、債務重組、非貨幣性交換、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運用存在的盈余管理空間;呂杰(2012)詳細分析了公允價值會計在投資性房地產、債務重組、非貨幣性交換、金融資產中的具體應用,以及對管理層利潤調節或盈余管理行為的影響,研究結果說明公允價值的應用能夠為上市公司提供調節利潤的機會,可以為管理層提供新的盈余管理手段;實證方面,吳臘(2014)以我國2003年至2010年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為樣本,從操控性應計利潤的角度對比新準則實施前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并考察公允價值計量對盈余管理程度的影響,研究發現新準則2006版實施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顯著提高,同時,公允價值計量下,債務重組、非貨幣性交易和資產減值很有可能已成為管理者進行盈余管理的新選擇;李文耀等(2015)進一步探究了新準則下,公允價值計量與盈余管理的關系,研究結果顯示:交易性金融資產和投資性房地產以公允價值計量并未對盈余管理產生顯著影響,而營業外收入和資產減值損失都與盈余管理程度顯著相關,說明在公允價值計量重新引入后,債務重組、非貨幣性資產交易以及資產減值等很可能已成為管理者進行盈余管理的新途徑。但是,對比前面學者的研究結淪,王虹(2011)按照虧損公司、小額盈利公司和扭虧公司三類企業進行對比分析,研究表明具有凋減利潤動機的虧損公司確實存在少計公允價值變動收益以調低利潤的情況:對于具有凋增利潤動機的小額盈利公司和扭虧公司,無充分證據證明其利用公允價值變動收益進行盈余管理;尹世芬(2015)研究了公允價值運用對上市銀行盈余管理的影響,研究認為對于銀行業相對大量運用的衍生金融工具而言,其公允價值層次依舊集中在第二、第三層,2014新會計準CAS39提出了有序交易、主要市場、最有利市場等一系列概念,來規范公允價值運用的前提條件,公允價值計量的廣泛運用拓展了盈余管理的廣度,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盈余管理的深度,對此持中立意見即不能片面認為公允價值成為了盈余管理的手段,是否通過公允價值變動損益進行盈余管理要因公司情況而異。
(二)會計準則應用層面某一方向的公允價值運用與盈余管理的具體性研究
眾多學者選擇從金融資產、減值準備等其中一個角度切入,對公允價值與盈余管理的相關影響進行具體方面的研究。
在資產減值方面,王躍堂(2005)實證研究結果發現,我國上市公司在長期資產減值政策實施當年,不僅減值總額真實反映了長期資產未來收益能力的下降而且追溯調整后計入當年損益的減值數額也真實地反映長期資產未來收益能力的變化如實反映公司資產未來的收益能力提供了政策途徑,并沒有淪為盈余管理的手段;趙巖等(2010)研究了中國金融類上市公司計提各項減值準備后的會計數據與盈余管理之間的關系,實證分析發現在計量總應計利潤時若考慮資產減值準備對于損益的影響即會計數據按公允價值核算時的盈余管理行為更加有效。兩篇文章都是從資產減值入手,但是從不同行業角度,得出了并不一致的結果,說明與第一部分文獻回顧相同,在資產減值對盈余管理的影響也存在著不同意見。
(三)在引入其他因素下,公允價值運用與盈余管理的綜合性研究
當前有關盈余管理與公允價值運用的研究大都局限于會計準則公允價值計量單方面的影響因素,近幾年部分學者開始引入所得稅準則、公司治理、內部控制等,對公允價值與盈余管理進行綜合性研究。
三、總結與研究展望
從上述文獻回顧,可以看出目前國內關于公允價值下的盈余管理的研究文獻已經比較豐富,大部分集中在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運用與盈余管理的研究,一般通過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運用中的盈余手段的分析或對上市公司數據進行實證研究。從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學者們在公允價值對盈余管理程度的影響持不一致的意見,大部分學者的研究支持公允價值的應用不能單純地判定增加了盈余管理的程度,而是認為會計準則中不同方面的公允價值的應用與盈余管理相關性不同,并且因公司與行業而有一定差異。另外,當前有關盈余管理與會計準則的研究大都局限于單個因素對企業盈余管理的影響,近幾年開始引入其他因素(內部控制、公司治理結構等),在與公允價值綜合考慮下對盈余管理進行研究,但這方面的國內文獻還是存在比較大的欠缺。隨著2014公允價值計量準則的頒布,公允價值的計量、列報和披露將更加完善,公允價值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大,公允價值的影響也會越來越大,這給我國會計研究者探討公允價值與盈余管理提供更廣闊的空問,將更多非會計準則因素與公允價值科學綜合起來對盈余管理進行研究是值得嘗試的,有助于更加科學地提高盈余信息的質量,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
參考文獻:
[1]葉建芳,周蘭,李丹蒙,郭琳.管理層動機、會計政策選擇與盈余管理——基于新會計準則下上市公司金融資產分類的實證研究[J].會計研究,2009,03:25—30+94
[2]劉行健,劉昭.內部控制對公允價值與盈余管理的影響研究[J].審計研究,2014,02:59—66
[3]王躍堂,周雪.張莉.長期資產減值:公允價值的體現還是盈余管理行為[J].會計研究.2005,08:30—36+95
[4]周冬華.趙玉潔.公司治理結構、盈余管理動機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處置[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4,01:7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