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賑陽
【摘要】許多大師對紀錄片給過不同的闡釋。格里爾遜認為它是“創造性地處理現實”,維爾托夫認為它是抓住現實的片段將其有意義地結合起來。目前對紀錄片比較新的定義是:以影像媒介的紀實方式,在多視野的文化價值坐標中尋求立足點,對社會環境、自然環境與人的生存關系進行觀察和描述.以實現對人的生存意義的探尋和關懷的文體形式。以人物為驅動的紀錄片是以某一人物或群體為敘述主題的紀錄片類型,訪談技巧尤為重要,我們在采訪工作準備和進行中都應注意一些問題。
【關鍵詞】紀錄片;訪談技巧;紀錄片人物
紀錄片是“問與答”的真實記錄,是發現的藝術,是作者對社會的感悟,它是記錄人的生存狀態和生活態度。因此紀錄片是以人物為主,從人物的生活點滴人手,訪談已成為紀錄片一個重要的特性。
在紀錄片《龍哥》中,周浩導演認識了兩位“朋友”。他與他們之間的交往構成了這部片子。開始,他并沒有一個明確的計劃要制作一部紀錄片,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開始有目的和他們交談成為“朋友”。最后進入他們吸毒也販毒的生活。
一部好的紀錄片成功不僅在于畫面拍攝、后期制作,最大程度取決于現場采訪。在這部影片開始部分在一個餐館對龍哥有一段交談,明顯感覺到導演已經和拍攝者很熟絡,做了很多大量的前期準備,一部這樣比較敏感題材,然而在面對現場實景或真人真事時,會有很多變數。這就需要我們創作人員不僅要策劃好,而且要主動去適應采訪的環境,掌握紀錄片采訪的技巧,必須與采訪對象產生共鳴,達到通感效應。
高質量的提問離不開采訪前的充分準備。我們要采訪的內容是什么?我們需要了解什么?他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能為我們的采訪提供哪些內容?在紀錄片龍哥中導演與這些吸毒人開放式的交談,讓觀看者了解到這類人的日常生活里的事情。都要在采訪前做好提問準備,還要盡可能通過各種渠道多獲取一些資料,多查、多看、多思考,明確采訪主題。
導演很聰明的就是把自己的定位放在被采訪者的朋友位置,影片很多部分導演都像被拍攝者的一個好友一樣與他交談,步步深入。在出租車里導演與龍哥妻子的談話中明顯感覺到,妻子像對一個朋友一樣傾訴自己對龍哥的感情,也清楚的交代了龍哥與妻子間的愛恨糾葛。另外在火車鐵路隧道里,這是導演一個月之后再次見到龍哥,見面沒有直接進入主題問龍哥近況,而是一上來就說到:“阿龍你的這雙鞋很漂亮啊!”然而引出之后影片里龍哥離開旅店這一個多月的生活狀況以及硬要給導演他從商場里偷來的相機,給相機這個舉動是阿龍善意的報答還是另有目的,這留給了觀眾去思考。
紀錄片的采訪抓不住時機就稍縱即逝。創作紀錄片的過程中,在經過前期選題策劃后,正式進入拍攝階段。在拍攝過程中,有很多采訪都是隨機性的,需要靜下心來與被采訪對象多交流、多溝通,爭取與被采訪對象產生情感共鳴,要通過提問營造一種融洽的氣氛,從而拉近同被采訪對象的距離。被采訪對象千差萬別,有的很容易調動情緒,有的卻很拘謹,這時可以用拉家常的辦法來拉近距離。
從紀錄片《龍哥》我們得知,要善于運用層層追問的辦法來挖掘故事的細節、深入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采訪中,常常會遇到這樣一種情況:被采訪對象往往對自己做過的事情當中的好多細節不以為然,這時就要以敏銳的眼光迅速捕捉住,追問下去。
人物采訪中關于提問的方式還有很多,比如采訪一些專家學者,提出的問題就要比較專業一點,那樣才能和被采訪對象拉近距離前提就是要做好功課,當遇到被采訪對象文化比較低、表達能力比較差時,記者要有耐心;當遇到被采訪對象說話跑題時,要想辦法引導他回到正題等等。要學會有針對性地采訪,根據被采訪人不同的性格特征來選擇提問方式和語言方式。就是要根據不同的人找到不同的切入口,走入他們的精神世界。
在訪問的同時傾聽也十分重要,它與問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聽得不仔細、不全面會直接影響提問問題的質量。在聽得全面的基礎之上,一定要把握住重點,使后期能用的采訪段落最大化。這就需要在聽的過程中把握好采訪的動向,在偏離主題時及時拉回來。總而言之,采訪的目的是為了獲得素材,所有的采訪都應該為這一目的服務。
光聽得全面還不夠,還要及時抓住細節部分并適當給予放大。精彩的細節表現往往最吸引人,有利于將片子推向高潮。在傾聽的過程中,采訪者一定要具備一種“場”的意識,也就是用真誠的傾聽營造一種心理交流的氛圍。紀錄片《龍哥》中,其實就是采訪者與被采訪者之間進行一種深層交際行為,導演首先做好了“聽”與“問”的關系;其次要注重與被采訪者的情感交流;再次就是注意營造“心理場”,即營造個人和環境共同構成的生活空間;最后導演注意合理運用心理暗示,也就是在無對抗狀態下,用含蓄、間接的辦法對他人的思維施以影響和引導,使其心理結構產生變化,最終接受暗示者的意見并付諸行動。
總之紀錄片采訪在前期,是面對現象做調查研究,尋找線索,整理思路;在拍攝過程中,是去探究具有深度的事實、去與別的生命做一次心靈上的碰撞、是去開拓更神秘的冒險旅行;在后期制作中,是紀錄片視聽故事敘述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采訪的整個過程是艱辛的,所以不能無視人文關懷。人物類紀錄片從本質上講是關于“人”的,所以應充分關注鏡頭背后的人性,因為人性是溝通采訪者與被采訪者的橋梁。一個缺乏人文關懷的紀錄片就算做得再真實也等同于虛假的擺布。有些過程是省不掉的,必須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走下來。要想制作出一部充滿人情味的人物專題片絕非易事,需要我們從生活的一點一滴處尋找靈感;需要我們增大閱讀量,廣泛積累專業或非專業知識,做一個“雜家”;還需要我們熟練掌握采訪的一系列技巧,并在實際運用中不斷積累經驗,使實踐反作用于理論。
參考文獻:
[1]肖平.紀錄片編導實踐理論[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3,10
[2]林少雄.紀實影片的文化歷程[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3,10
[3]陶濤,劉立濱.電視紀錄片創作[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