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宏蘭 魯庭婷
【摘要】產學研合作有其深遠的歷史淵源,探索產學研合作動力機制,對于我們尋求合作最佳模式具有很強的指導和啟示作用?,F代意義上的產學研結合的產生.應該以20世紀5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為代表的“特曼式大學”的形成為標志。在西方大學的發展史上.幾個世紀以來,大學的理念和風格曾經發生了許多變化。在一些學者的倡導和革新下,不斷有新的大學理念被推出,有新的風格被確立。
【關鍵詞】產學研;合作;動力機制
在我國,產學研合作始于國家經貿委、教育部、中國科學院1992年共同組織實施的產學研聯合開發工程,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共同發展的產學研聯合模式,有力地推進了企業技術創新工作。這一模式催生了諸如清華紫光、清華同方、北大方正等國內著名的高科技企業。
產學研合作的動力源于宏觀經濟環境和市場不斷變化的過程,更源于產學研內部各合作方對合作預期產生的共同利益的追求。產學研合作是否能夠成功,關鍵還是在于合作外部環境和內部各方利益是否能夠充分地協調好。產學研合作模式因產學研合作各參與方自身發展狀況不同而有不同的模式選擇,另外,產學研合作模式選擇還應結合當地經濟、產業發展和高等教育水平具體考慮。
一、產學研合作動力機制的概念界定
所謂產學研合作的動力機制:指的是產學研合作各方參與者為了追求潛在的共同利益,實現各利益方個體收益(物質和非物質)最大化,在宏觀環境和市場變化的影響下,圍繞產權、交易費用、剩余價值分割等一系列利益進行博弈,從中形成的各利益方相互激勵與監督約束的行為過程的總和。
產學研合作是加速科技進步與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途徑與手段,產學研合作已成為國家技術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產學研合作動力機制的實質顯而易見,就是通過各參與方共同組成的一定的利益協調,充分發揮產學研各參與方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推動或促成產學研合作的進展。
二、產學研合作動力機制的基本功能
產學研合作動力機制是推動產學研合作不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源泉,其基本功能,是激發產學研各參與方的利益動機,并將利益動機轉化為一種推動力,即:推動各參與方圍繞產學研合作目標而進行合作。
產學研內部基本的利益體一般可歸納為兩類,即學校(或科研院所)和企業。無論是高校還是企業,都擁有各自的利益。高校是產學研合作的主要力量,企業則是產學研合作載體。他們之間雖然利益存在沖突,但在一定地程度上也存在著利益的一致性,即高校和企業利益都受企業的經營善和盈利水平的制約。
三、產學研合作動力機制的體系構成
本文認為產學研合作動力機制可以劃分為環境動力和內部動力。
(一)環境動力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企業和高校體制不斷改革,產學研合作處于一個轉型時期,即產學研各方由原來相對封閉的狀態過渡到開放合作狀態。在高校體制改革之前,企業的生產、高校的教學和科研都相對獨立,隨著高校體制改革地不斷深入,這種相對獨立的狀態一定程度上被打破,但至今還沒有完全被打破。當高校進行教育體制改革時,高校被推入到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中去,高校再也不能封閉,唯有進行產學研合作才有出路,產學研的目標和功能也發生了一系列地變化。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也越來越需要科技來支撐,產學研合作則成為了高校與企業博弈的最終選擇。高校作為科研單位的代表,不僅僅要注重學術水平的提高,也越來越注重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服務的貢獻,高校在完成教學、科研等本身必須的職能時,還必須參與經濟建設中來,搞好社會服務,并從社會服務與投身經濟建設中獲取收益,從而達到高校、企業和地方的協調發展。從這一層面來說經濟利益成為產學研合作各方的共同利益。隨著體制改革的不斷發展與深入,以及產學研各方對共同利益的預期博弈,產學研各方均做出了合作與否的預期。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和市場經濟最基本的細胞,要想在市場經濟的競爭中取得優勢,首先就必須進行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最好的方式就是產學研合作。同時,作為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者,政府也會通過頒布相關政策、法律來推動高校與企業進行產學研合作,以期實現全體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獲取更多利益。由此可以看出,產學研所面臨的外部環境成為了高校和企業進行產學研合作的外部動力。
(二)內部動力
制度經濟學的創始人科斯認為:資源所有者聯合生產比獨自生產出來的產品成本更低,在市場中更具有競爭優勢。因國消費者如果想購買一系列組合商品時,需要與多個獨自生產的企業進行交易,這種交易成本較高。為了解決交易成本高的狀況,其辦法之一就是設立一名中心代理人,他與所有資源擁有者訂立雙邊購買契約,最終由他來銷售產品,以此來降低交易費用,經過不斷地發展,該代理人可以形成新的企業。從產學研合作的角度來看,產學研合作各方均擁有一定的優勢資源,為了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降低交易成本與交易費用,產學研各方可以聯合起來。選擇合作,這樣,產學研合作代替了一系列原有的生產,新的交易產生,取代以往的舊的交易,資源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優化配置,產學研合作各方優勢互補,從而形成規模效益,降低交易成本。追求最大利益是合作的源動力,而產學研合作產生的利益的大小主要是由交易成本決定的。合作能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取長補短,取得規模效應,這樣會大大提高產學研各方尋求合作的積極性,推動產學研合作的進展。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產學研合作的動力機制包括兩個方面,他們分別是環境動力和內部動力。其中環境動力是產學研合作的外因,在模型中表現為“推力”它主要包括市場運行狀況、政府宏觀調控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內部動力在產學研合作過程中起著基礎性的作用,在模型中表現為“拉力”它來自于產學研合作參與方對各自潛在利潤的追求,通過資源優化配置,取得規模效應,從而降低交易成本,獲取更高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