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 鄧昭娣
【摘要】會計信息失真,即因會計信息的輸入與輸出存在不一致從而產生的信息虛假,具體包括無意失真和故意失真兩種失真類型。商品經濟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帶來的弊端之一就是嚴重的會計失真現象,無論是公有制企業還是私有制企業.股份制企業還是民營企業,上市公司還是非上市公司,出于避稅、貸款、融資需要等原因,或多或少存在會計信息失真現象。會計信息失真影響了企業經濟決策,造成了企業資產的流失,宏觀上影響了經濟的平穩運行和持續健康的發展。因此只有認真分析成因并且正確應對會計失真現象,才能杜絕其危害。
【關鍵詞】信息失真;成因分析;治理措施
一、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成因分析
(一)監督體系不健全
會計監督體系包括政府監督、企業內部監督和社會監督。政府的相關職能部門缺少交流與溝通,沒有建立統一的企業會計信息平臺,會計信息不能互通共享,使企業有機可乘。在企業內部,由于會計工作受制于管理層,公司負責人受到利益的引誘從而指使、授意企業會計人員造假,致使其發揮不了原有的反映和監督作用,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部分會計人員專業素養不高,不能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造成了會計信息的無意失真。社會監督主要是指會計師事務所對公司報表數據進行監督審查的行為。目前我國的會計師事務所普遍規模不大,組織形式多為有限責任公司,較難抵抗審計風險和客戶施加的高壓,造成信息失真.而且目前我國很多集體企業、小企業根本不進行年度報表的審計,這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社會監督的被架空。
(二)會計制度、行業準則滯后于時代發展
我國現行的企業會計準則頒布于2006年,至今已經十年有余,經濟中不斷涌現的新情況使其無法做到面面俱到,別有用心的企業主觀解讀了準則當中不確定性措辭,從企業的角度不正當地利用會計準則,另一方面會計準則和稅法之問在有些方面的規定存在的差異也導致了一些企業利用了制度和準則的漏洞,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
(三)財務人員綜合素質亟待提升
截止到2016年底,獲得初級會計職稱的有404萬,獲得中級會計職稱的有169萬,而獲得高級會計職稱的有13萬,中高級財務人員在龐大的會計從業人員基數中顯得鳳毛麟角,財務人員的專業素養亟待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個人職業道德問題,一些財務人員缺乏誠實守信高操守,在利益的誘導下,主動或被動進行舞弊行為,策劃造假方案,偽造會計信息,導致會計信息失真。
(四)打擊力度小、違法成本低
會計信息失真帶來的利潤超過違法成本是企業鋌而走險制造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我國市場經濟整體上正在不斷向前發展和優化完善,但是調節手段并不完善,對于違法行為懲罰力度不夠,這也導致某些信息失真的企業更加地有恃無恐,在造假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二、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治理措施
(一)完善監督管理機制、實行會計委派制
政府各部門應劃分清楚責任主體,明確責任,各司其職,建立統一的會計信息平臺,互通共享企業的會計信息,規范企業財務信息的管理和披露:單位內部建立審計部門,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財務審計,規范財務工作。會計委派制是指政府部門或企業產權所有者以所有者身份,委派會計人員代表政府或企業產權所有者監督企業資產經營和財務狀況的制度。會計委派制的實行則有利于將企業會計部門或會計人員從公司體系獨立出來,財務人不受制于企業負責人的約束,從源頭上杜絕企業經營者腐敗的產生,能更好地履行職責。國家應當大力發展注冊會計師事業,充分發揮注冊會計師的社會審計職能,努力使注冊會計師的審查范圍遍及更多集體企業、小企業和私營企業,而不是僅僅局限于大中企業。
(二)建立健全會計制度
國家應當根據形勢的變化和現實中出現的問題不斷改進完善會計制度,財政部應當適時更新和調整企業會計準則和相關規定,明確各項業務的具體處理辦法,減少不確定性措辭的存在,減少企業可供選擇的余地:各部門、管理機構應當做好上傳下達的職責,貫徹制度、準則精神。
(三)提高財務人員的綜合素質
現代企業體制下,財務報告分析及預測、運營管理、戰略管理、對生產成本的控制等都要求財務人員具備較強的分析、辨別和決策的能力,因此必須督促財務人員加強計算機水平培訓和業務培訓,有組織地全面學習行業制度、相關法律要求和準則規定。另一方面,加強財務人員的職業基本教育、職業精神教育和服務宗旨教育,使其將誠信原則貫穿會計工作的始終,自覺抵制造假行為,加強財務工作的執行力和監督力。
(四)加大打擊力度、提高犯罪成本
在犯罪事實被查明之后立即明確每個主體的責任,追究相應的民事賠償責任和刑事責任,要讓“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深入到企業管理層和每一個財務人員的心中。修改《會計法》等法律法規,提升罰款額度,使得罰款遠遠高于犯罪所獲得的利益,打消企業通過信息失真從而獲利的念頭,這樣就能有效地從根本上避免企業會計信息失真。
參考文獻:
[1]孫志強.關于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思考[J].神州,2017,(34):287
[2]狄晨娟.論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表現、成因及對策[J].價值工程,2013,(23):139—140.DOl:10.3969/j.issn.1006—4311.2013.23.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