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
【摘要】本文將劉易斯拐點納入到馬克思產業后備軍理論視野下加以考察,以馬克思產業后備軍理論為基礎,選取上海市為典型城市,結合近幾年的人口數據、產業勞動力數據以及人口增長的相關統計數據分析上海市劉易斯轉折現象,重點分析了產業后備軍作為城市工業勞動力供給的蓄水池功能。文章認為,馬克思的產業后備軍理論模型不僅能夠用于分析劉易斯拐點問題,而且對指導中國現階段的城鄉二元結構改革、勞動力市場以及勞資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等都具有極其現實的針對性意義。
【關鍵詞】關鍵詞:產業后備軍;劉易斯拐點;上海市
由國家統計局對上海市戶籍人口數統計可以看出,上海市近五年,即2012年至2017年,人口總數大體呈上升趨勢,且人口總數大于200萬。因此,選取上海市為研究城市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馬克思的產業后備軍理論主要見于《資本論》第一卷第七篇的相關淪述,其基本的理論邏輯是:資本有機構成提高之后將必然產生資本對勞動力的相對和絕對排斥,因此引致了相對過剩人口,這些相對過剩人口的不斷積累形成了隨時可供現代資本主義部門雇傭的產業后備軍。產業后備軍用今天的數據表示,大致表現為戶籍人口數與從業人員數之差。由近五年的上海市戶籍人口數量和上海市從業人員數對應相減可以得到2012年到2017年上海市的待業人員數,即現代意義上的產業后備軍人數,依次為3215.6、3150.3、3114.3、562.3、730.6萬人。從計算數據我們不難看出,近五年來待業人數不斷減少,即馬克思所定義的產業后備軍在不斷的減少。產業后備軍的減少意味著即將出現勞動力的短缺,這可以看做是劉易斯拐點即將出現的前兆。
再結合馬克思關于產業后備軍“內生性”的解釋以及劉易斯本人對拐點的界定,即產業后備軍是從現代部門的更新而產生的:當現代部門吸收的勞動力小于傳統部門釋放的勞動力時,產業后備軍數量增加:當現代部門吸收數量大于傳統部門釋放數量,且一直延續至吸收完畢,就出現所謂的劉易斯拐點。結合上海市近十年第一、二、三產業的從業人數變化可以看出,第一產業,也就是所謂的傳統部門的從業人數不斷下降;第二、三產業,也就是所謂的現代部門的從業人數不斷上升。經過簡單的加減計算可以得出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的增長量遠大于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的減少量。也就是說,現代部門所吸收的勞動力數量遠大于傳統部門所釋放的勞動力數量,作為“蓄水池”的產業后備軍數量在不斷地減少。隨著時間的延續,現代產業不斷地吸收傳統產業所釋放的勞動力和處于待業狀態的產業后備軍,當產業后備軍數量減至0時,劉易斯拐點便出現了。
除此之外,再結合相關的輔助性數據來支持以上的結論,如人口結構的變化,不同部門工資水平的變化。由上海市近五年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變化數據可以看出,近五年來上海大致保持著低出生率一高死亡率一低自然增長率的模式,自然增長率約在2%左右。這些數據表明上海市總人口數增長較為緩慢,人口結構呈現偏老齡化的特征,青壯年勞動人口數量增長緩慢,人口紅利也在逐漸消失。
結合以上兩個方面的佐證,可以推測上海在不久的將來將會迎來劉易斯拐點。雖然沒有查詢到與傳統部門、現代部門工資水平變化的相關數據,但是根據經驗及現實不難得出,近年來,傳統部門與現代部門的工資水平雙雙提高。這種現象的出現正是因為勞動力供給的不足,各部門不得不提高工資水平來吸引勞動力就業。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佐證了上海市劉易斯拐點即將到來。
種種數據說明上海市在持續發展的一段時問后將會迎來劉易斯拐點,劉易斯拐點的出現會給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或多或少的不適和新環境,亟需小臺針對性的政策來應對劉易斯拐點到來前后會發生的新變化。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國家應積極出臺相應的政策法規,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創業帶就業。尤其是鼓勵在校大學生的創業激情,大學生是當今社會的活力源泉,也是創新創業思想最為活躍的人群。鼓勵高校大學生創業,不僅能解決大學生自身的就業問題,同時還能擴大現代部門規模,吸納更多的待業人員,使整個社會充滿活力。
以社區為單位,提高待業人員素質,成為優良智。出現勞動力短缺的另一種情形是勞動力的工作能力不足以滿足工作崗位的要求。這就是現在一直存在的勞動力素質低的問題。以居民自治組織為單位,進行就業教育與技能培訓,提高待業人員的素質,為以后轉化為新興部門就業人員做好充足的知識儲備。
發掘農村發展新思路,擴大農村就業容量。產業后備軍除“內生性”的產生方式以外,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將農村剩余勞動力在農村內部自己消化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路徑。國家應鼓勵資金、資源、人才進農村,倡導發展鄉鎮企業和農村合作經濟,擴大農村就業量。
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產業后備軍的龐大數目不是一日形成的,當然對產業后備軍問題的解決也不是能一蹴而就的。龐大的數目一下子不會銳減。我們能做的就是解決當下他們最基本的生活問題。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失業保險制度,適當提高失業保險數額,保證失業者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由此可知,馬克思產業后備軍理論與劉易斯拐點理論有許多相通相融之處,馬克思的產業后備軍理論模型對于分析劉易斯拐點及其衍生命題,以及指導中國現階段的城鄉二元結構改革、勞動力市場改革以及勞資收入分配不均等改革依然具有極其現實的針對性意義
參考文獻:
[1]資本論(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5:692,693,699
[2]劉易斯著,施煒等譯.二元經濟論[M].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