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銘
【摘要】作為社會發展的自然趨勢,中國老齡化的急劇上升使得養老產業走入舞臺。自計劃生育后,“4—2—1”結構的家庭越來越多,現如今國家又開放二孩政策,許多家庭又有著“4—2—2”的現象。所以在此背景下,養老產業除了解決養老問題外.相對一部分也減輕了年輕人的生活壓力。養老產業愈加得到人們重視。本文以長春市為視角,以其他有關數據為輔,淺談我市養老產業的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
【關鍵詞】養老產業;新興養老
一、老齡人口狀況
從2015到2035年,中國將進入急速老齡化階段,老年人口將從2.12億增加到4.18億,占比29%。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到2.2億,是世界人口總量的1/5,是亞洲人口總量的1/2。預計2025年,我國老齡人口數量將達到3億人。
2017年最新吉林省人口數據顯示,吉林省人口共2752.38萬人,60歲以上老人占1/15,老齡化問題較突出,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較去年上升了2.53個百分點。目前,長春市人口總數達779.34萬人,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量增加了113400人,整體發展比例為1.51%。2014年和2015年,長春市人口出生率控制在6.03%。和8%。全市老年人口數量突破100萬,達到131萬余人,占全長春市人口總數的17.34%,老年群體已經成為一項社會問題。
二、養老產業的現狀及對策
我國的現有養老服務模式主要有四類,分別是:家庭養老、機構養老、自我養老和居家養老。需求存在較大差距。
考慮凋查的可行性,利用假期時問,我們對長春市內以及長春周邊的養老院及社區進行志愿服務并在長春市走訪高齡老人,借此機會了解長春市養老產業的現狀。
(一)家庭養老
家庭養老一直是我國的傳統養老模式,是目前養老的主流趨勢,家庭養老是一種環環相扣的反饋模式。在經濟供養上,家庭養老是代際之間的經濟轉移,以家庭為載體,自然實現保障功能,自然完成保障過程。
1.然而這樣的傳統養老模式也有其利弊,其優勢如下。
(1)促進代際交流,給予老年人精神歸屬感。讓他們感覺養兒防老是對的,覺得自己老有所依。
(2)降低社會成本。由自己子嗣進行撫養義務,降低社會壓力,避免了社會養老基金管理方面的風險,不存在服務和交易費用支出問題。
(3)家庭養老是中國傳統道德強大內在力的必然結果,自儒家學派建立以來,中國人提倡尊老愛幼,養老尊老被認為是子女一種理所當然、責無旁貸的義務。
2.其弊處如下。
(1)人口老齡化太快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出現人們還沒開始富裕就先老了的狀況。
(2)因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我國有一階段控制人口的出生率,導致“4—2—1”家庭結構大幅增加,年前國家又鼓勵二孩政策,“4—2—2”家庭結構又浮出水面,年輕人生活壓力過大,無法照顧周全。
(3)現在是全球化的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很多外來思想引進中國,因思想還沒完化,有很多不良的價值觀的引進沖擊傳統觀念,使得國人在追求現代生活方式過程中,產生了對小家庭的偏好和對大家庭的淡漠。
(二)機構養老
機構養老指的是老年人依靠國家或親人資助,由社會養老機構照料的養老模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養老院。通過假期時期的調研了解,我們發現,目前我市的養老院有以下幾個問題。
1.服務類型單一
在養老院的志愿服務中,我們發現大多數養老院只能保證老人的衣食住,老人的精神生活娛樂方面較衣食住稍差了一些,除了志愿者團體的不定期服務外,幾乎沒有娛樂設施,一方面是場地設施有限,一方面是看護人員不夠,再出事端。對此我們可以加大場地建設,在合理的范圍內增加娛樂設施,如乒乓球臺小花園等等。讓老人們在身體健康的同時保持精神娛樂,做到身心具健。
2.人多床少,一床難求
對于養老院的床位問題真的是老生常談,供不應求是社會老齡急劇化后一直以來的問題,除了自理半自理老人后還有失能老人,一問房間內最少三個床位,一家醫院一共就兩層可容納老人數可想而知。
3.護理人員專業素養參差不齊
因為有關護理人員的專業屬于新興專業,所招收的有關人才并不多,在急需護工的時候只能雇傭社會上的人,一般來講學歷都不高,并且沒有過專業知識的學習,有的甚至都已達到老年的邊緣。對此,我們應該加大宣傳力度,多培養有關人才,保證服務質量,并且對在職人員進行定期的培養。
(三)自我養老和居家養老
自我養老是指老年人依靠自己的經濟收入,為日常生活提供必要的保障,這種養老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針對城市老年人。
居家養老是指老人在家中居住,由社區組織提供養老院式服務的一種社會化養老方式。
關于自我養老和居家養老我市所涉及不多,不過我們可以向社會福祉的先行者德國和日本學習。
比如德國養老產業中的居家養老護理型,老年人依舊居住在自己原有的居所內,依托周邊的養老機構,進行居家養老,養老機構提供上門護理服務,并提供日問護理中心和短期托老服務。例如在護理機構每天早晨派人員上門為護理老人進行日常護理,在洗漱早點完畢后,老人可根據需要去日間照料中心。在那兒通常有針對老年人的不同活動,如朗誦,剪紙,記憶訓練,下棋打牌和作蛋糕等。回到家后的晚飯洗漱及上床又由上門護理服務來完成。而部分老人在親戚朋友不在的情況下(如外出旅游)或自己剛從醫院回家需康復階段,可進入短期托老所,享受為期最多兩個月的短期托老服務。
這些介護保險用的方法、方式比較多,從居家上門服務到日問照料中心(就像幼兒園的托兒所一樣,上午送去下午接回來)這些也占了一部分,還有短期機構,比如說老人有幾天或者十幾天短暫入住的也占一部分,還有需要介護的老人的特殊設施,老年癡呆癥的、特別的介護設施、設施租賃都會用到介護險。
三、養老產業新發展的建議
綜上所述,我市可以在原有主要養老產業的基礎上,再學習國外先進養老模式,比如丹麥流行的DIY社區,讓老人們既有家的感覺又能愉快安享晚年,或者學習日本的介護險模式,在老齡化趨勢前做好防護措施,使得大家到晚年時老能自依,老能白養,當然,這一切的前提還需考慮經濟,或許經濟發展豐富的那一天養老模式會有好轉吧。
參考文獻:
[1]趙毅博,姚興家.吉林省養老服務現狀及對策研究[N].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4.1
[2]mxd511.德國的3種養老模式和4個養老特點[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