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飛



1926年,在鎮江本地士紳冷御秋的幫助下,蠶種改良會在運糧河四擺渡南岸地區覓得一塊丘陵地二百四十余畝,此地“荒塚壘壘,茅草蓬蓬”。場長葛敬中選定場址后,當年即對場地進行整理,一邊籌劃建場事宜,一邊安排墾荒值桑。當年十月開始作深耕法,開墾荒地。“凡高阜之區,先開深二尺五寸,方三尺之深穴,將土掘起,使之風化;平坦之地,則開成深半尺,寬二尺之小溝,為密植桑之用”。第二年四月,四萬株桑樹即肥芽怒放,郁郁蔥蔥,遍布場地四周,為當年五月春蠶制種的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一、鎮江蠶種場的初創
1926年十一月,改良會董事撥一萬八千元的建筑經費,蠶種場開始建設場屋。1927年三月,上年開始的第一蠶室、綜合樓建設完成。第一蠶室現已不存,只能從老照片和資料文獻中了解。蠶室平呈長方形平面共九開間,南北外廊,主要作飼育室用。蠶室的四坡屋頂鋪魚鱗狀水泥瓦,南北坡頂各有七個老虎窗,三大四小;東西兩側坡頂有閣樓伸出,為當時蠶室的罕見做法。屋頂兼作上簇和儲藏。此外在蠶室南北均載有遮陰樹木九株,北面還有竹子搭的涼棚,都是用于夏季降溫的措施。
綜合樓共六間,含辦公室、事務室、會計室、膳室和宿舍,是整個場區的核心建筑。綜合樓平面為長方形,西面局部突出,自西向東分三部分,均是青磚砌筑墻面,魚鱗狀水泥瓦鋪屋面。西邊為四層高塔樓,第四層四面開窗,是當時場區制高點。中部兩開間兩層,二層有陽臺挑出;硬山屋頂,南北有老虎窗和煙囪伸出屋面。東邊一開間正對場區大門,二層三坡屋頂,有老虎窗從東面坡頂伸出。綜合樓四周均布置有高低不同的綠化,甚至在東門前還有精心布置的花壇。除卻美化場區環境作用外,這些綠化和綜合樓四周的竹涼棚一起,都是為了緩解夏季的西曬和炎熱問題。綜合樓因為改建,現也已不存。
鎮江蠶種場是改良會“唯一專制秋種之場,創辦之目的,即為提倡秋蠶”。推廣秋蠶種是本場的主要目的之一。為此,必須建立蠶種冷藏庫,將春制蠶種冷藏,然后進行人工孵化繁育成秋種。為在本土獲得更多優質蠶繭,無錫永泰、上海瑞綸兩絲廠決定捐資建設冷藏庫,并以所生產蠶種為交換條件。但當時國內并無冷藏庫建設的經驗可用,于是場長葛敬中赴日本短期考察學習,1927年二月回國后即開始訂購設備。冷藏庫位于場東,“庫分五間,每間約有二立方公尺之容積。庫門系用厚鐵板鑄成。就庫內之總容量而言,計可儲存蠶種紙三十六萬張”。當年五月,蠶種場冷藏庫完成。
至此,鎮江蠶種場已經有蠶室、上簇室、冷藏庫,辦公室、宿舍和膳室,生產生活所需的設備設施較為齊全,擁有登記在冊的職工20人左右。蠶種場兩年合計購得259畝土地,除建筑外還有四萬株長勢優良的桑樹,已具備了春、秋兩季蠶種的給桑能力。當年五月,以葛敬中從日本帶回的優良原種正白和新白為基礎,在日本技師佐瀨旭的指導下,開始春蠶催青。六月下旬制種結束,合計生產成種一萬一千余張,為制秋種全部入冷藏庫。八月秋種浸酸后分發給了無錫蠶戶.同時派場內的技術人員赴無錫辦理秋期蠶業指
二、鎮江蠶種場發展階段
1928年一月,蠶種場開始建造第二蠶室。第二蠶室位于第一蠶室東,長方形平面,建筑面積535.62平方米。由于此處南北高差較大,故蠶室設有半地下室。地下室是混凝土結構,南北開有小窗通風,主要為儲桑,同時也有調桑檢種之用。地上為蠶室兼簇室,磚木混合結構。飼育室五開間,布置為中間走廊,南北蠶室,以移門相隔。飼育室南北窗每開間均有兩扇(待確認),分上中下三部分,上下部分為固定扇,中間為上懸開啟窗。現存的鋼制窗框仍為當年所造。每開間有退沙口,而在退沙口和窗戶下沿間有白色云狀裝飾圖案。開間與開間以壁柱在立面上表達。走廊上方有兩個方形天窗突出屋面,造型獨特,但僅作為走廊的采光之用。四坡屋頂鋪水泥瓦。蠶室入口在走廊東西端頭,且均有聯系半地下室的樓梯。尤其在西面主入口位置,設計了一間造型優美的門廊。門廊和蠶室的其他部分一樣是青磚砌筑,水泥瓦鋪屋頂。蠶室也有竹搭涼棚,但是采用四圍環繞的布置方式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座蠶室。第二蠶室目前作為鎮江市文保單位,屬江蘇科技大學西校區管理。
本年十月,蠶種場開工建造第三蠶室。第三蠶室位于位于第一蠶室正南方,建筑面積761.02平方米。平面和第一蠶室相似,也是南北走廊,但走廊均嵌玻璃窗。平面共有八開間,最東邊一間為入口的緩沖空間,其余七間均為飼育室。蠶室屋頂為懸山式,南坡有七個大小一致的老虎窗,北坡只有兩個。但山墻面在屋頂層開有通風口,供夏季通風。屋頂層兼有儲藏和上簇功能,也鋪魚鱗狀水泥瓦。第三蠶室在1936年有過一次加建二層,加建部分推測是為補充上簇室數量,加建后屋頂改用紅瓦。第三蠶室現已不存。
在建造第三蠶室的同時,蠶種場內也在建造宿舍、檢種室和嘹望樓。
宿舍樓于1929年二月完成。本年八月,無錫的女子蠶業講習所遷入鎮江蠶種場。該女子蠶業講習所于民國15年(1926年)冬,由中國合眾蠶桑改良會總技師何尚平、代理總技師葛敬中負責籌備,至1927年在無錫正式創辦,旨在為國家造就蠶業制種及指導之技術能手,改良和發展蘇、浙、皖等省蠶絲生產事業。本年分配到鎮江蠶種場的女學生有五六十人,加上截止去年末登記在冊的蠶種場職工共26人,綜合樓內的宿舍明顯無法容納。而宿舍樓的建成及時解決了場內職工和學生的住宿問題。宿舍樓兩層七開間,磚木混合結構。長方形平面,內走廊。宿舍兩層共26間,根據場內人數估算每間宿舍2-3人。歇山式屋頂,鋪水泥瓦。南坡有五個老虎窗,東西兩側有通風口。立面開間沒有豎向線條,只在二樓樓板位置有一圈橫向線條。每間一扇田字形窗戶,上下推拉式。大門在南面居中,有三坡頂的雨篷伸出,雨篷也鋪水泥瓦,頗為精美。此外走廊兩端也開有側門以供出入,方便聯系檢種室和附屬室等。宿舍樓在建國后改為行政辦公,老虎窗也被移除。在蠶研所與華東船舶工業學院合并后拆毀,現已不存。
檢種室是一類檢查蠶種和母娥患病情況的建筑。當時的江浙地區,土種蠶病盛行導致參見質和量均無法滿足需求,然而缺乏科學的選種育種的專門機構。為了提高我國蠶絲水平,當時鎮江地區僅有鎮江蠶種場具備檢查蠶種微粒子病的能力,自1928年九月起,鎮江蠶種場開始代鎮江其他種場檢種。因此,檢種室也在本年十月開始的建設中,于第二年4月完成。該室為單層五間,磚木混合結構,大門在南面居中。懸山頂鋪水泥瓦,南坡兩個老虎窗伸出。檢種室的用途具有很大的靈活性,“春季仍可作飼育蠶室,閑時仍可作為他用。”檢種室現已不存。
當時的四擺渡地區是丘陵荒山,人煙稀少,所以偶有土匪強盜的情況發生。在衛振安編輯的《鎮江蠶種制造場十周年大事記》中記載過1927年四月發生的一起匪劫事件。此事發生之后,蠶種場特請鎮江商會派駐專團負責蠶種場的安全事宜。十二月鎮江商會派來的商團全部到位,組織成蠶種場保衛團。瞭望樓于1928年十月與檢種室一起建設,是當時場內唯一用于防衛的建筑。瞭望樓平面方形,三層磚木結構,水泥瓦屋面。這座上世紀二十年代末期建造的崗樓其造型獨特,全國為數不多,實屬罕見。日軍侵華時期曾占據蠶種場,利用此樓瞭望,以封鎖通往五洲山及高資鎮的公路。建國后場區周邊匪患漸息,此樓作為瞭望的作用不再重要。在楊瑞彬先生繪制的1953年華東蠶業研究所平面圖中,嘹望樓已作為儲繭庫輔助蠶種場的生產。嘹望樓目前和第二蠶室一樣,作為鎮江市文保單位,屬江蘇科技大學西校區管理。
至1929年末,蠶種場較初期增加了蠶室兩座,宿舍、檢種室和崗樓各一座。除以上建筑之外,這一時期蠶種場還建設了一批附屬建筑,其中生產用房包括東工房3間,西工房5間,附屬室3間,蓄水池和自流井;生活用房包括女工平房4間,盥漱室4間,廚房平房2間,老虎灶(開水間)半間。這一階段的蠶種場在增加員工數量(彼時蠶種場登記在冊的員工30人左右,未登記的場內實習生50人左右)、增添生活設施的基礎上,增加蠶室數量,提高了蠶種場生產規模;同時續購山地兩年合計五十九畝并開墾值桑,為進一步提高飼育量預留空間。此外蠶種場還發揮人才和資金設備優勢,建設檢種室,通過篩除含病蠶種,保證了選育出來的蠶種質量。1928年四月開始飼育春制秋種普通種蟻量二十二兩,品種為新白元白等,六月中制種結束,成種兩萬一千余張。八月開始飼育秋蠶作絲繭試驗。和去年一樣,當月場內大部分技術員赴無錫進行秋蠶指導。1929年四月開始春期育種,品種已有所擴大,包括一化性晶元、新元和歐元三種,二化性元白、新白、三白和中白四種,合計四十三兩二錢七分,共獲得蠶種43580張。當年八月開始飼育秋制春種,也飼育原種88蛾,試驗交雜種14種,共得42542張凈種。
三、鎮江蠶種場鼎盛階段
1929年,由于鎮江蠶種場創辦伊始即成績顯著,在四擺渡及鄰近區域出現了投資熱。是年即在四擺渡和高資、橋頭新建了裕民、瑞昌、三益三個蠶種場。由此引起了原種需求量激增,而當時國內供給不足;雖然可以向日本求購但不經濟,且日本原蠶種也并非盡善盡美。鎮江蠶種制造場因地制宜憑借著當時擁有的人才和設備,分流了一部分力量成立普種部和原種部,并增加原原種的飼養量。是年春期飼育原原種250蛾,制成原蠶種1700余張。秋蠶期又制成原蠶種2100余張。”1930年,鎮江蠶種場周邊私人蠶種場數量已達15家。以上年秋期表現良好的品種為基礎,繼續擴大原種飼育量。共得一化性原種1261張,二化性原種1306張,當年八月得到原種5584張。在此基礎上,1931年四月底,蠶種場開始建設第四蠶室。第四蠶室是二層四開間的磚木混合結構,一樓為原蠶室,二樓為專用上簇室。長方形平面共450.58平方米,南內走廊串聯四間原蠶室,走廊東端為三年后添加的門樓。歇山屋頂鋪水泥瓦,無老虎窗。一樓南北開窗不對稱。南面一開間有兩扇相同的田字形窗戶,每扇窗戶都是可以單獨向外打開的平開窗。四個開間有兩個退沙口,退沙口下還有方形氣孔,推測為窗戶關閉時通風換氣用。北面雖然開窗面積與南面相同,但是一開間有三扇窗,一大兩小呈對稱布置,每開間窗下都有退沙口。二樓南北窗戶與一樓南面窗戶完全一致,惟獨沒有發現退沙口。此外山墻面中間位置也開有和南面完全相同窗戶。沿蠶室四周還有一圈排水明溝。蠶室南面竹林高聳,完全將南立面掩映在竹影中。蠶室北面還載有香樟與棕櫚。第四蠶室完成當年,春期制種得原種14311張,普通種26181張;秋期得原種1632張,普通種20669張,較上一年幾乎翻了一倍。第四蠶室后來經過結構加固,目前仍在被使用。
1929年八月無錫女子蠶業講習所遷入鎮江蠶種場時,由于場內沒有相關的教室供辦學使用,因此只得在蠶閑時利用蠶室作為教室進行講學。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兩年,一直到1931年五月,蠶種場開始在場東第二蠶室旁建筑校舍。這座校舍共兩層,1201平方米。平面呈凸字形,左右對稱。南北功能用房,中間走廊,南面五間,北面七間。歇山屋頂上鋪的不是水泥瓦,而是紅瓦,在蠶種場內別具一格,因此校舍又稱“紅樓”。屋頂主要作為儲藏用,有兩個老虎窗在南北坡伸出。紅樓共有三個出入口,一個大門,兩個走廊側門。大門在南面中央,有一開間的門廊伸出南立面,四根與壁柱一樣寬的立柱一直伸到二樓,門廊頂在二樓設計為陽臺,陽臺上還雕刻有羅馬柱扶手。另外兩個出入口則相對簡單,只有挑出的樓板作為雨篷,二樓走廊在端頭開門,雨篷也作為二樓的陽臺。南北開間均每間兩扇窗戶,開間與開間以壁柱在立面上表達,與第二蠶室不同的是,壁柱上有抹面掩蓋了青磚紋理,還做了豎向線腳加強裝飾效果,讓這個在蠶種場內體量最大的建筑顯得更加挺拔。
1931年五月,蠶種場完成了自本場銜接省句路的馬路路基,馬路六米寬,與當時的省句路路寬相同。據場內老員工介紹,用來敷設路面的碎石,都是工人從石馬鎮挑來。馬路從東門開始,繞蠶種場所在丘陵到蠶種場東南方,并從此處拐向東南方,一直連到省句路。在拐點處向西北修建連接蠶種場內建筑的道路時,建造了如今蠶研所的大門和汽車間兩小間。這座大門風格獨特,四根青磚砌筑的立柱,中間高兩邊低,覆以傳統建筑樣式的木構架屋頂,構架露明。當時中間大門的門楣上寫有“中國合眾蠶桑改良會”字樣,現在字樣已不存,場名改寫在中間兩根立柱的正面上。
省句路鎮江段在鎮江老城區西。到1932年,在老城區之西的丘陵地帶,建有泥結碎石的省會路。自中山橋向西,越東岳廟的陽彭山南麓,沿山坡而下,經頭道巷折向西北至牌灣,南與省句路相連。自此,從鎮江蠶種場可以開車,通過省會路過中山橋,直接到達當時的鎮江老城區東,繼而通過陸路將蠶種分發到蘇錫等地的蠶業指導所。
1937年因抗戰爆發,鎮江地區的私營蠶種場停辦,而鎮江蠶種場因其生產和研究設備完善,被日軍占領。從1926年建場到1937年抗戰爆發停辦蠶種場,鎮江蠶種場共建有四座蠶室,綜合樓兩座,宿舍兩座,冷藏庫和瞭望樓各一座,附屬室百余。在當時的鎮江地區,該蠶種場率先與私營蠶種場合作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居于當時國內蠶種生產的核心。
【注】文中配圖除特殊說明外,均來自江蘇科技大學王福海老師
參考文獻:
[1]葛敬中在國立東南大學教栽桑學時說:“將來中國的新蠶業,要盡量向比較地廣人少的地方去開展。所以以后的種桑區域,要盡量利用荒山、荒地和水利不便之地。種桑的地方,要與種高梁、玉蜀黍、豆、麥的地方去競爭,盡量地讓出可耕地,栽水稻。那末解決民食與減低蠶桑成本,雙方兼顧,同時新蠶業亦可一新面目。”
[2]衛振安,鎮江蠶種制造場十周年大事記
[3]張文明《鎮江蠶種制造場》中記載:“第一及第三蠶室上層均設有上簇室,以備上簇。”
[4]鎮江蠶種制造場參觀記,《京滬滬杭甬鐵路日刊》,1936(1760):49—52
[5]衛振安,鎮江蠶種制造場十周年大事記
[6]即現在江蘇科技大學西校區的保護建筑“第五蠶室”
[7]王福海.中國合眾蠶桑改良會鎮江女子蠶業學校創辦始末[J].北方蠶業,2011,32(2):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