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雪
【摘要】電子貨幣具有高效性、快捷性和低成本性等特點,其產生與發展對傳統貨幣供給機制產生巨大影響,并且在相當程度上影響到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因此,研究中國電子貨幣的發展規律及其對貨幣供給的影響,對于貨幣當局制定合理的貨幣政策、完善金融法律法規、防范金融風險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首先明確了電子貨幣的基本定義及本質,以現代貨幣供給理論為基礎,分別研究了電子貨幣對貨幣供給層次、基礎貨幣和貨幣乘數的影響,最后對于如何提高貨幣政策效果給予了一定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電子貨幣;貨幣需求;貨幣供給;貨幣乘數;基礎貨幣PH
一、前言
在現代經濟中,當一種新的貨幣形式出現時,若從貨幣形態發展演變的歷程,分析新的貨幣形態與傳統貨幣形態的聯系與區別,把握新貨幣形態的本質特征、發展脈絡和運行規律,就能夠在實踐中對新貨幣形態的發展演變采取恰當的應對政策,促進新的貨幣形式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電子貨幣不同于紙質貨幣,其作為一種新的貨幣形態,在當代社會得到了持續的發展,現金和支票等常見的紙質支付方式逐漸受到電子貨幣的威脅,從而更新了消費者的貨幣需求結構。顯而易見,電子貨幣的出現和發展,正在深刻影響并不斷完善者現代的貨幣供給機制和理論,也作用在貨幣供給的主體、供給的渠道和供給的機制。
二、貨幣供給的定義及本質
(一)貨幣的價值
貨幣首要特性就是貨幣本身的價值,無論貨幣形式千變萬化,貨幣的價值不會改變。作為虛擬的數字信息,以現行法律作為其信用保障,并通過依托發行機構使電子貨幣兌換的時效性得到保證。
(二)電子化的便利性
與傳統貨幣相比,卡基或者數基的電子貨幣,便于攜帶,依托的設備可循環使用,交易更加快捷,操作更加簡單,交易效率提高,大大節約了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等成本。
(三)最終交易依托網絡和終端設備
通過儲值和預付機制的途徑,依托網絡和終端設備進行交易和結算。
三、電子貨幣的需求與供給分析
電子貨幣之所以能夠產生和得到日益廣泛的流通,主要原因是對電子貨幣的需求以及供給。電子貨幣的需求主要取決于:第一,使用電子貨幣與其他類型貨幣的成本收益比較,特別是無形的便利因素;第二,與國家紙幣相比較而言的信用程度;第三,推廣與使用電子貨幣而產生的網絡外部性特征。上述因素決定了市場最終選擇了電子貨幣。電子貨幣的供給主要取決于電子貨幣供給者的成本收益分析,以及政府對電子貨幣供給的相關政策導向等。
四、電子貨幣對貨幣供給層次劃分的影響
電子貨幣模糊了貨幣的層次。由于POS機、ATM機的普及以及網絡PC端支付、移動支付和第=方支付的快速發展,存儲在銀行卡中的貨幣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儲蓄存款,而是具有強流動性的,逐漸接近現金屬性的電子貨幣。由于貨幣層次劃分的主要依據是貨幣的流動性,從電子貨幣的發展趨勢來看,電子貨幣很可能實現對紙幣的完全替代成為主要的支付工具,所以從流動性來看,電子貨幣應該同硬幣、紙幣一樣被劃分成mO;但它又是存儲于銀行賬戶中的儲蓄存款,按存款的性質來看,其又應該被劃分成ml。所以電子貨幣的發展縮小了不同資產間的流動性差異,使貨幣層次劃分的界限變得更加模糊。
五、電子貨幣對基礎貨幣的影響
電子貨幣改變了基礎貨幣的結構。由于高效、便捷、低成本等特點,電子貨幣的出現降低了人們對現金的需求,減少了流通中現金的使用,增加了商業銀行的存款,雖然這一系列的變化沒有改變基礎貨幣的總量,但基礎貨幣的構成要素一一流通中的現金和銀行準備金內部卻發生了增減變動,即流通中現金減少,銀行準備金增多。
六、電子貨幣對貨幣乘數的影響
電子貨幣增加了貨幣乘數的內生性。電子貨幣的發展通過通貨比率、準備金率和定期存款比率間接影響貨幣乘數。電子貨幣通過減小通貨存款比,使m1和m2同時達到擴大的效果;電子貨幣通過降低超額準各金率,使m1和m2也同時得到擴大;但電子貨幣提高了定期存款比率,這會導致m1縮小而m2擴大。綜合看來,電子貨幣對m1的作用既有增強效果也有減弱效果;而對m2的作用效果始終是增強的,所以本文認為電子貨幣對狹義貨幣的影響效果具有不確定性,而對廣義貨幣的影響效果是確定的。
七、政策建議
電子貨幣降低了交易成本,縮小了支付時間,實現了遠程支付,加快了貨幣的流通速度,放大(或縮小)了貨幣供給,對貨幣政策的預見性和時效性造成了較大的影響。為應對電子貨幣對傳統貨幣供給造成的影響,提高貨幣政策效果,我國中央銀行可以借鑒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央行可以通過適當調節法定準備金率水平,影響貨幣乘數大小,實現對控制貨幣供給量的控制。貨幣當局可根據電子貨幣對超額準備金率影響的大小,反向制定適當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緩解電子貨幣對經濟造成的沖擊。
第二,央行可以利用公開市場業務,在債券市場上買賣有價證券,影響基礎貨幣投放總量,從而使貨幣供給達到目標水平。電子貨幣的發展通過乘數作用影響貨幣供給的總量,央行可以直接通過基礎貨幣的吞吐,調節貨幣供給總量以達到政策目標水平。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當央行認為有必要收緊銀根時,便可以通過賣出相應的有價證券,收回部分基礎貨幣,減少金融機構可用資金的數量,使貨幣供給量與經濟發展目標相適應。
第三,央行需加強對電子貨幣流通使用的監管。電子貨幣由于發行主體、可接受程度和使用范圍不同,其流通使用的穩定性比其他貨幣更易受到影響。因此,建立統一的支付轉賬網絡系統,加強對電子貨幣發行、流通和贖回等環節的監管,特別是對第H方支付機構的監管,對維護金融穩定性,保證電子貨幣安全、有效運行十分重要。
參考文獻:
[1]王瀟穎,馮科.電子貨幣對我國貨幣政策的影響:基于微觀主體持幣動機的研究[J].南方金融,2001(03)
[2]靳超,冷燕華.電子化貨幣、電子貨幣與貨幣供給[J].上海金融,2004(09)
[3]唐平.電子貨幣對m2和m2的貨幣乘數影響及比較分析[N].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06,(01)
[4]蔣少華.電子貨幣發展對央行貨幣政策的影響研究[D].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學位論文,2013
[5]姬瑩.電子貨幣的發展對貨幣供給影響的實證分析[J].金融經濟,2014,(14)
[6]胡再勇.電子貨幣對貨幣供求影響的理論分析:基于狹義貨幣的視角[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