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海 元佳辰


【摘要】本文利用2010年及2014年全國上市公司數據,考量該稅改政策對企業的稅負率和企業所得稅稅率的影響。實證方法上,本文使用DID模型排除經濟增長因素,考察“營改增”對企業稅負的影響。由于“營改增”政策并不是大規模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在2012年,在lO個省市及進行改革試點,試點行業有交通運輸業、服務業等,13年后.試點行業擴張到金融業、建筑業及制造業。對不同行業改革后增值稅的稅率也有差別,對個行業分組進行考察,觀察企業稅改后的稅負變化。實證結果表明:服務型行業,稅率變化不怎么明顯;制造業、交通業和租賃業的稅率變化明顯。制造業稅負上升;對于建造、房產業,分析較為復雜,而且影響力大,有談判空間,稅率變化獨立對其影響無法衡量。
【關鍵詞】營改增;企業稅負率
一、引言
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我國采取營業稅與增值稅并行,這稅制適應了當時的經濟發展水平與稅收征管能力,但隨著經濟的發展與稅收征管能力的進步,其弊端日益顯現。
增值稅常用于制造業,營業稅常用于服務業。相比營業稅,增值稅作為價外稅,不包含在營業收入中,不存在重復征稅問題,故“兩稅并行”而造成的制造業與服務業之間的稅負水平差異,這抑制第三產業的發展;其次,隨著經濟的發展以生產性服務業為代表的大量新興產業不斷涌現,這類產業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兼具制造業和服務業性質,很難對其產業歸屬給出明確的界定。
“營改增”的推出不僅僅是一項意在結構性減稅的舉措,其所產生的效應可以延伸至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發展及黨的建設。
此次稅改最直接的就是對企業的影響,已經形成普遍共識的觀點是:“營改增”有助于消除服務業因征收營業稅、不能抵扣進項稅而導致的重復征稅,降低企業稅負。
二、文獻綜述
“營改增”在上海開始試點時.就有不少學者針對上海地區的企業、經濟、財政稅收等方面進行研究。胡怡建,蔣穎等(2013)研究試點服務業,顯示企業的減稅效果明顯,同時得出此次改革已在選擇方向、改革路徑、政策制度、分稅體制和動力機制方面實現了“五大”突破,為營改增順利推進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基礎的結論。黃衛華(2014)研究“營改增”對國內商業稅負的影響,同時對比國外銀行,發現我國稅改后,商業銀行的稅負偏高。劉珞(2014)發現“營改增”不僅影響企業稅負率,還影響企業的所得稅,并指出不同行業的企業的所得稅的影響方式。猜測“營改增”影響企業的稅負主要體現在企業稅負率及企業所得稅稅負率兩個方面,應該結合兩者,考慮“營改增”是否減輕企業的負擔。 三、理論研究
3.中間投入比率G/v,在營業收入和銷項稅額既定的情況下,該比率越低,企業用于抵扣的進項稅額越少,企業稅負增加。
四、實證分析
選取2010,2014兩年全國上市公司的數據(來源于RESSET數據庫)。該數據庫只包括上市公司數據,即一般納稅人的數據,整篇文章的實證研究是基于一般納稅人,沒有考慮小規模納稅人。
因為企業的免稅收入與不征稅收入與企業的行業性質有關.一般不會有重大改變,我們假設企業這些收入在2010年及2014年幾乎不變;且假設企業去年沒有重大虧損,或是出現所得稅預繳等特殊情況。
分行業回歸,對不同行業的企業進行分類回歸。
回歸結論顯示“營改增”對一般納稅人的稅負率的影響較為顯著,相反所得稅稅率的影響不明顯,在各行業的稅負影響也有所不同。文化、體育、娛樂行業,企業稅負率有明顯上升,因為很多無形資產,產權的夠買不能抵扣,加之稅率上升引起稅負上升;對于服務型行業,稅率變化不怎么明顯,很多日常辦公材料、人力成本等可以進行抵扣,其稅負沒有明顯改變;制造業、交通業和租賃業的稅率變化明顯,制造業稅負上升,但后兩者其購買固定資產可以進行抵扣,而且金額大,所以稅率明顯上升對其稅負并沒有明顯影響;對于建造、房產業,分析較為復雜,而且影響力大,有談判空間,稅率變化獨立對其影響無法衡量。
從實證分析上看,“營改增”影響企業的稅負主要體現在稅負率上,而在理論研究中,其影響方式主要有3方面:所采用稅率的高低,進項抵扣的完整程度及中間投入比率。對于稅率方面,國家也根據行業性質不同,采用5%,11%,17%不同的稅率結構,對于服務行業,采用低稅率促進其發展;對于制造業等抵扣鏈比較完整的行業,高稅率也不會過多增加稅負,總體來說稅率較為合理。而中間投入比率與行業性質,企業經營情況有關,更多需要企業自己完善。
所以對于“營改增”政策的完善,應盡可能廣地打通增值稅鏈條,促進改革效果的充分發揮,最終實現所有行業之間增值稅鏈條的暢通,企業稅負也將會更加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