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浩
【摘要】近年來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會計信息成為資本市場發揮資源配置作用的重要依據。在所有會計信息中,盈余信息是投資者、債權人等利益相關者關注的焦點。在實際操作中普遍存在利用盈余管理調節會計盈余從而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了解盈余管理的動因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前提,通過對國內外盈余管理動因研究的大致梳理,總結目前的研究現狀并對未來發展作出展望。
【關鍵詞】盈余管理;動因;文獻綜述
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處于市場中的上市公司需要良好的盈余信息證明其在該行業內的市場地位,同時公開披露的會計盈余信息也成為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的重要依據,管理者出于各種動機可能從事過度的盈余管理,從而誤導了利益相關者的判斷,嚴重影響了資本市場資源配置效率,為避免企業管理當局過分利用盈余管理滿足自身利益損害中小投資者利益,擾亂市場秩序,本文對國內外對盈余管理的動因進行總結歸納,充分認識盈余管理的各項動因,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理論基礎。
一、盈余管理概念綜述
對于盈余管理的概念定義,目前的國外研究大致有以下幾種主要觀點。第一種以美國會計學者斯考特(Scott,2000)為代表,認為盈余管理是會計政策的選擇,具有經濟后果的一種具體表現,這種定義是狹義觀的,其將盈余管理限定在公認會計原則的約束范圍內,企業通過會計政策選擇使經營者自身利益和公司市場價值達到最大化。
第二種是以雪普(Katherine Schipper,1989)為代表,其在信息觀的基礎上提出來的這種觀點認為盈余管理是企業管理層為獲取一定的私人利益在對外進行披露時有目的地對財務報告進行控制的過程,這種廣義的觀點認為盈余管理存在與企業對外披露過程中的任何一個環節。
第三種以保羅·M·希利(Paul M·Healiy,1999)為代表,他們認為盈余管理發生在管理當局運用職業判斷編制財務報告和通過規劃交易以變更財務報告時,旨在誤導那些以公司的經營業績為基礎的利益關系人的決策。這種廣義觀點認為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有職業判斷和規劃交易兩個。
國內對于盈余管理的研究起步較晚,受到較多認可概念的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由中山大學魏明海(2000)提出,盈余管理是企業管理層為了誤導其他會計信息使用者,在編制財務報告和“構造”交易事項以改變財務報告時做出判斷和企業選擇的過程。
第二種由上海財經大學的顧兆峰(2000)認為,盈余管理是企業管理人員通過選擇會計政策使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業市場價值最大化的行為,其產生有內部動機和外在條件。
第三種由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的吳江濤(2003)提出,盈余管理是企業管理者基于特定主體的利益,利用各種可控手段,對企業經營成果進行調節,易誤導信息使用者的決策行為。
從以上國外國內的定義中可以看出,目前學者對于盈余管理的定義還存在兩大主要分歧,一是盈余管理是否在會計準則允許的范圍內進行,二是盈余管理的手段是否包括非會計方法,如時間的安排和交易的構建等。
二、盈余管理動因綜述
對盈余管理的概念有了整體認識后,意識到盈余管理的主體是企業管理當局,客體是公認的會計原則、會計方法和一些非會計方法,其通過職業判斷和規劃交易兩個主要途徑,來獲取私人利益。了解整個盈余管理過程后,對其動因也會有更深刻的認識。
(一)國外盈余管理動因綜述
1.政治成本動因。Cahan(1997)研究發現,在美國國會提出實施全新的環境法規期間,為規避政治成本的不良影響,相關行業的公司會利用盈余管理調減會計報告收益以避免法規的通過。
2.契約動因。Klein和Chen(2002)發現當管理層持股比例處于較低水平時,會計信息質量和其持股比例達到契約規定的要求,管理者會根據契約的具體規定進行盈余管理。
3.資本市場動因。Burgstahler和Eames(1998)發現,為了迎合財務分析師對盈利的預期分析,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將頻繁地通過盈余管理手段調增收益。
(二)國內盈余管理動因綜述
1.爭取上市和保牌動因。趙春光(2006)研究發現,為了避免連續虧損而存在退市風險,虧損上市公司通過“洗大澡”的方式進行盈余管理,盈利的上市公司會以資產減值進行利潤平滑化的盈余管理。
2.增發、配股再融資動因。章衛東(2010)發現,中國上市公司將定向增發新股作為股權再融資的主要方式。由于新股增發對象的不同,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方式也會有著顯著的不同。
3.企業管理者的政治動因。國有企業經營者的業績與其政治地位和發展前景掛鉤,在市場經濟的競爭中,某些國有企業若經營不達目標或業績較差,經營者會對會計報告進行粉飾。
4.企業管理者的利益動因。企業管理者的收入與企業經營業績掛鉤,經營業績的考核也多依據財務會計報告,管理層為自身利益會粉飾相關財務會計信息。
通過對比中外學者對盈余管理的動機研究,我們發現國外公司盈余管理的動機呈現多元化、多層次的趨勢,主要是基于政治成本動因、契約動機和資本市場動機。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動機主要基于我國證券市場獨特的制度安排,比如審批制、額度制等,使得首次公開發行(IPO)、增發、配股以及規避退市監管成為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動機。
三、總結和展望
綜合國內外盈余管理的動因,依托我國已有的各類研究分析發現,我國盈余管理的動因主要在于我國市場機制的缺失和政府職能的局限性、信息的不對稱、會計規范不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不合理和市場的監管制度不完善、懲罰力度小。應從這些動因人手,探究如何正確合理得運用盈余管理,完善相關法律和外部監督,完善公司內部控制,監管部門正確指導企業運用,整個市場才能健康發展,中小投資者的權益也能得到保護。
從探究盈余管理動因過程中,我們也發現國內對于盈余管理動因的研究還處于初步階段,在認識到盈余管理的表面動因后,還應對其內在本質追根溯源,并不斷發掘實際經營中企業進行盈余管理的各項動因,如公允價值計量、合理避稅等,需要不斷完善其動因體系,加強人們對盈余管理的識別和認識,從研究盈余管理動因逐步延伸到對盈余管理的識別和控制,為監管層調控盈余管理提供理論基礎,也對企業正確利用盈余管理起到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