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宇 鄭睿
【摘要】在歸納本科生導師制產生基礎上,分別選取國內外兩所高校作為案例,分析國內外本科生導師制產生與發展歷程。探討武漢工程大學法商學院I+X全程導師制模式取得成效,從導師職責和1+X導師制激勵機制兩方面進行展望。
【關鍵詞】1+X導師制;本科生導師制;武漢工程大學;教育模式
一、引言
英國的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是最早實施導師制(tutorial sys-tern)的學校。縱觀整個世界的高等教育發展史,“導師制”在人才培養和高等教育發展中始終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牛津、劍橋等高校在本科生中推廣實施本科生導師制。2002年北京大學率先在國內實施本科生導師制,且取得較大成果,國內部分高校也開始紛紛效仿推行,這種個別化教育指導模式也逐漸被我國高校所接收。推行本科生導師制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提高本科生教育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國內外本科生導師制實踐
(一)國外本科生導師制實踐
導師制最早是在15世紀時由牛津大學新學院院長威廉.威克姆所創立的。發展至17世紀,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只在研究生教育中普遍實施導師制。19世紀,為保證學分制的順利推行,牛津大學又開始在在本科生中廣泛推行導師制。隨之,美國和世界其他國家也紛紛效仿,在本科生中開始推行本科生導師制。
1.哈佛大學本科生導師制
哈佛大學所實施的導師制與其所實施的課程體系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因此,哈佛的導師制與其他高校的導師制相比,有自己的與眾不同之處。首先,從導師的配備來看,哈佛大學實施導師制是為了保障學校實施的集中與分配課程的考試的順利進行,因此,根據學習集中課程的學生數量的多少來決定每一部門所需要配備導師的數量。
其次,導師制體現的是一種職能。哈佛現行的導師制將一年級和高年級學生區別安排,新生導師委員會由近300名教師團成員、行政管理者、文理學院研究生和專業學院學生組成。新生入學后,哈佛會安排新生集中住宿,并在每幢宿舍樓中安排若干住宿導師和舍監,他們和學生生活在一起,引導學生開展學術、人際交往和文化藝術活動,倡導適當的個人和集體行為標準。對于二年級及以上的本科生,除了安排住宿導師以外,對于學術指導還安排了專業和非專業領域的導師。
2.麻省理工學院的本科生導師制
麻省理工學院作為一所全球以理工科聞名的大學。在導師配備上,則是始于新手入學。每個新生入學之初,學校學術資源中心(ARC)就會為每一個新生安排一位新生導師,通常還會配備一名高年級學生擔任新生導師的助理導師。新生在導師的指導下,根據自身的情況擬定相應的學習計劃,此外學生還會通過新生導師了解學校的具體情況。
關于導師的具體職責學校也有詳細的規定。學生進入學院后,導師需要向學生提供學術建議和各種咨詢服務。這其中包括協助學生選課,幫助學生確定他的研究方向。在學生的生涯規劃上,導師要充分了解每一位他的學生,幫助學生科學地制定相關的學習計劃,并為他作出正確的學術決策和適合他的職業定位。此外,學校還規定,如果學生認為自己不能得到合適的建議,擁有并且可以行使更換導師的權力,即學生本人可以向學校申請更換自己的導師。
3.國外本科生導師制實踐特點
本科生導師制在歐美實施的歷史悠久,盡管它也曾因為耗費過多物力財力遭到社會的種種質疑,但它對世界高等教育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英美導師制的特點及對我們的啟示是:第一,在教學方式上重視個別指導,強調學術自由,激發學生的興趣,發揮學生最大的潛力,注重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和能力,體現了“導”的特點;第二,導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非常融洽和諧。這些使導師制不僅僅是一種實施“一對一”教學的手段,而是一種不間斷影響整個大學生活和學習的過程。正是這些使學生“在保持尊嚴、施展能力的同時,形成履行社會職責所需各項知識和品質。”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的是,英美實施本科生導師制歷史悠久,各方面制度也比較成熟完備,我們在學習的同時不能照搬他國的經驗,而是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汲取其中有益的養分。
(二)國內本科生導師制實踐
在本科生中實行導師制,已經成為新時期大學生教育管理的一個大趨勢。近幾年來,一些實力較為雄厚的重點大學已開始實行本科生導師制。以北京大學、浙江大學、華中師范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西安理工大學、江西師范大學等為代表的大學嘗試在其部分院系實行本科生導師制。
1.北京大學的本科生導師制
2002年,北京大學開始在本科生中試行導師制。在導師職責權限和指導內容以及指導頻率上都有具體的規定。北大規定:新生進入學校后,導師要幫助低年級的學生盡快適應大學的生活;同時,北京大學對導師與學生見面的頻率,導師對學生指導的形式以及內容都有具體規定。如“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北大也不再按專業招生,而是實行按院系、學科大類招生,學生在入校學習一段時間后,在導師的指導下再選擇專業,這與所施行的“先人大學后選專業”的舉措相配套的。因而,北大所實施的本科生導師制是為了配合“先入學后選專業”的順利推行,從而保證了北大所提倡的個性化教育的可能。在導師配備上,北大為每4-5名本科生都會配備一名導師。在北大最早實行本科生導師制的化學學院,所奉行的就是要實施個性化教育,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為了緩解導師配備的壓力,北大規定:“導師可以從在職的碩士生、博士生導師中產生,也可以在退休教師中聘任。”
2.西安理工大學的本科生導師制
在眾多實施本科生導師制的高校中,西安理工大學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作為理工科院校,對學生的科研動手能力要求較高,這其中計算科學與工程學院是導師制實施比較成功的院系。
2008年,西安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開始在高年級學生中實行導師制。在導師配備上,學院為大一大二低年級的學生配備了班級導師;大三大四高年級階段的學生,學院則為每3—6名學生配備一名導師。在導師指導頻率也有具體的規定:要求導師必須每周與學生見一次;指導方式上,學院建議導師溝通方式可以是多樣的,認為可通過導師與學生個別約談、組織小組茶話會、導師參與學生活動等多種方式實現;在工作職責權限上明確規定:導師可以通過生涯輔導、生活關懷、學業幫助、經驗分享、情緒處理等內容對學生在學習、生活以及心理上進行全方位的跟蹤指導。并且,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評價機制,導師工作考核與他的工作考核直接掛鉤,采取一票否決的政策。
三、武漢工程大學法商學院1+X全程導師制現狀
武漢工程大學屬于典型的行業院校,學科特點鮮明,理工科優勢明顯,處于這種背景之下,武漢工程大學法商學院作為在理工科院校里的文科學院和文科專業,在學生的培養機制上就可能會與理工科有著明顯的不同。如何找到與學校發展相一致,又能突出文科專業的特殊培養途徑,法商學院在這方面率先作出了探索。
1+X全程導師制是法商學院進行人才培養實踐活動的結果。所謂“1”是指一個學生班設置一名班導師,班導師負責學生的日常教育與管理;所謂“x”是指一個班設置x(若干)名專業導師,專業導師負責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養成、專業意識培養、學業規劃、職業規劃、四六級考試、司法考試、認識實習、業務實習、畢業實習、學年論文、畢業論文、考研、就業等全過程培養或指導。真正實現全體教師既教書又育人,得到了廣大學生和學生家長的高度認可,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一)1+X全程導師制產生
武漢工程大學法商學院自2004年6月以來一直在探索,由最初的1+X單一導師制(只負責專業指導)到2011年的1+X全程導師制(四年不斷線的全過程指導),由最初的一兩個班試點到2010年的全面推行,1+X全程導師制已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學院給每位導師頒發了《導師工作手冊》,導師及時填寫指導日志。學院將學生的思想品德養成、四六級通過率、考研率、就業率、司法考試通過率作為考核導師工作的重點。學院于2012年出臺并實施《教師責任津貼分配辦法》,將1+X全程導師制與教學、科研并列考核,通過計分的方式計算出導師的考核分數(責任津貼)。導師工作與年終責任津貼掛鉤,體現了責權利相一致原則,充分調動了教師的積極性,增強了教師的責任感,教師逐漸養成了關心學生、關愛學生、關懷學生的良好習慣。
(二)1+X全程導師制育人模式成效
由于學生大一入學后就劃分指定導師,大學四年都由一位導師指導.有利于學生
導師和學生取得良好地科研成績。導師一方面指導學生參加各種科技文化活動,一方面吸收學生參加自己的教學科研項目,導師與學生的良性互動,進一步增強了導師的教學科研熱情。
素質教育水平顯著提高。在1+X全程導師制的培養模式下,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得到提高,學生們在各方面綜合表現突出,成績驕人。各專業的考研率、就業率有了明顯提升。近五年來,法商學院法學專業學生司法考試專業通過率一直遠高于平均水平,名列湖北省前列;考取“211”、“985”高校的碩士研究生人數逐年上升;學生四六級通過率、畢業率、學位授予率及一次性就業率均名列學校各院前列;法商學院注重學生的學術科研能力,導師們每學期都會為學生安排專業小組討論活動以及指導學生進行學年論文寫作,此外,學院也非常注重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每學期都會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學期實習等十分有意義的活動。
(三)1+X全程導師制學校推廣情況
1+X全程導師制是教師教育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形式,實施效果顯著,目前,武漢工程大學已全面推行全程導師制,各學院反響良好。
四、1+X全程導師制展望
目前,法商學院的導師制已經建立起了監督機制,對導師指導的細節進行了量化考核。在進一步制定合理、全面、細致的監督機制同時,老師和學生們普遍感覺以下兩個問題有待進一步探討。
(一)導師職責界定
現行1+X導師制中并沒有明確界定導師、班主任、輔導員的職責范圍,導致三者的工作職責存在重疊和錯位,也暴露出部分真空地帶。形成導師們“什么都好像做了,但好像什么沒有做好”,或者“什么都可以干,也什么都可以不干”的現狀,不能真正發揮導師制的作用。
(二)1+X全程導師制激勵機制問題
一般情況下,導師們除了在學生畢業設計、畢業論文、學年論文之外的付出基本屬于義務性質的勞動,沒有任何工作量的體現,付出和回報嚴重失衡。一名導師要根據每個學生的情況進行分類指導,對學生進行分階段指導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如果導師的工作與奉獻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不僅不利于本科生導師制的實施,也將不利于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因此,盡管在1+X全程導師制的實施中取得了一定的實質性效果,但如何量化導師的工作量,持續提高導師、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將是未來1+x全程導師制進一步完善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 Graham E.Oberem, Otto Mayer, Fillia Makedon. ilona:an advanced caitutorial system for the fundamentals of logic[J] .Education and Compu-ting,1992,8(3) :245-254
[2]唐耀華.論本科生導師制對高校發展的促進作用[J].高教論壇,2005(03):9-13
[3]王迎娜,羅國基,周敏丹.近年來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研究綜述[J].東華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4):429-434
[4]李曉陽.我國本科生導師制:“減負”與轉型[J].江蘇高教,2009(01):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