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晶
【摘要】愛倫·坡是聞名世界的恐怖小說家,他的小說繼承了傳統哥特文學,并衍生出獨屬于他自己的恐怖——“心靈的恐怖”。在小說創作方面他也有自己獨特的理論——“效果統一論”。文章從愛倫·坡小說的場景設置角度來分析他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效果統一論”來塑造“心靈的恐怖”的。
【關鍵詞】愛倫·坡;哥特式小說;心靈的恐怖;效果統一論
埃德加·愛倫·坡(1890-1849),美國小說家、詩人、編輯和文學評論家,因其詩歌和短篇小說而聞名于世,開創了推理小說這一新體裁,同時也在美國文學史上有著“美國短篇小說之父”的美譽。
愛倫·坡的小說主要分為偵探小說和恐怖小說兩類,他的恐怖小說繼承了英國哥特式小說的怪誕與恐怖,多以“死亡”“恐怖”為主題,又在繼承的基礎上創立了獨屬于他自己的恐怖特色——“心靈的恐怖”。就像他在《怪異故事集》序言中所說:“恐怖一直是我許多作品中的主題,但我要說明的是:那種恐怖不是日耳曼式的,而是來自心靈的(soul)。”而在小說創作方面他也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效果統一論”,他強調創作前要先設定好想要達到的某種效果,之后小說中的所有內容設置都應該為這一效果服務。
小說的描寫不外乎是人物塑造、場景設置和情節構建。本文將結合愛倫·坡的“效果統一論”,以其小說為例,從愛倫·坡恐怖小說的場景設置角度來分析他是如何實現自己所稱的“心靈的恐怖”的。
一、愛倫·坡的“效果統一論”(Unity of Effect)
愛倫·坡認為聰明的作者應該事先精心策劃,想出要實現的某種獨特的效果,然后用各種創作方式來實現這一效果。他還強調“故事里的每一件事、每一個細節甚至每一字每一句都應該收到統一的預想的效果”。
愛倫·坡的“效果統一論”強調作品要使讀者產生共鳴,認為創作應該以“喚起讀者盡可能最強烈情緒”為最高宗旨。愛倫·坡的恐怖小說追求的目標是能引發讀者的共鳴,引發讀者“心靈的恐懼”,而并不是浮于表面的恐怖場面和情節的描寫,所以他的小說可以使讀者不只在讀小說的過程中沉浸在他所設置的恐懼中,甚至在看完以后也久久走不出去這種恐怖的氛圍。
二、場景設置
場景設置對于哥特式小說營造恐怖氛圍必不可少,而愛倫·坡更是利用場景設置來制造恐怖氣氛的高手。從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選擇,房屋外部景物的描寫,到內部陳設的布置,愛倫·坡都有獨屬于自己的特點和鋪墊方式,其大多數作品都把這些特點展示得淋漓盡致。
(一)地點設置
傳統哥特式小說的故事通常發生在封閉的空間,多以哥特式城堡、教堂、古墓或者地窖為主。在地點設置上,愛倫·坡完全繼承了傳統哥特小說的風格,很多故事將地點設置在陰森恐怖的古堡、修道院或古墓、地窖中,即使偶有故事在山谷發生,這個山谷也多是與世隔絕的。
故事發生地點的選擇可以為小說要營造的氛圍做好鋪墊。愛倫·坡小說場景設置一般都選擇封閉空間。其實房屋的封閉就代表著故事主人公心靈的封閉,在這一點上,《厄舍府的倒塌》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美國詩人理查德·維爾伯指出: “從喻象層面上看,厄舍古宅可視為羅德里克·厄舍的軀體,其幽暗的內部,則是他頭腦中的幻念。”厄舍府名字與厄舍兄妹相同,其實就是以古屋來隱喻居住其中的厄舍兄妹,厄舍府的倒塌也是厄舍兄妹結局的寫照。而自出生以來一直住在厄舍府從未離開不僅意味著厄舍兄妹在肉體上被囚禁,也象征著厄舍府作為枷鎖對他們精神上的禁錮。
(二)時間設置
傳統哥特式小說故事情節通常發生在夜晚,愛倫·坡的小說也不例外。《黑貓》中主人公殺害第一只黑貓,誤殺妻子,藏匿尸首都發生在夜晚;《厄舍府的倒塌》中瑪德琳小姐“復活”,厄舍兄妹同歸于盡,厄舍府倒塌則都發生在夜晚;《紅死魔的假面具》中故事的一切終止在了午夜十二點鐘聲敲響之后;《麗姬婭》里主人公妻子羅維娜小姐的死亡發生在夜晚,前任妻子麗姬婭的復活也同樣發生在午夜。
愛倫·坡認為小說的第一句話一定要能夠顯示預設效果,所以夜晚這個時間點的選擇至關重要,它為整個故事奠定了陰森恐怖的基調。黑色象征死亡,愛倫坡的恐怖小說無一不與死亡相關,黑夜的設置其實預示著故事中人物的悲慘命運;黑色也代表著恐怖,這正是愛倫·坡想要對讀者喚起的感情,或者說是愛倫·坡多數小說預設的效果。
(三)外部場景
場景設置對于哥特式小說至關重要,缺乏景物描寫,單單只有恐怖情節很難讓讀者入戲。恐怖場景的設置也可以為作者預設效果的實現做出鋪墊,提前把讀者拉入營造好的恐怖氛圍中,讓其為后文恐怖情節的展開做好心理準備。
恐怖場景的鋪設一向是愛倫·坡的拿手好戲。愛倫·坡的場景設置其實多以內部場景描寫為主,原因上文提到過,他喜歡把故事發生的地點設置在封閉的空間內,所以小說中建筑內部陳設描寫內容特別多。但是外部場景的描寫也不算少,多是故事發生在山谷或者船上這種開放環境才有的(雖然開放,但其實還是遠離世人)。還有另外一種比較特別的設置,故事情節發生在封閉空間,但是故事敘述者是從外部空間走入這一內部空間,見證故事情節發展的。這一類故事的杰出代表仍然是《厄舍府的倒塌》。
“孤獨矗立的房舍、荒涼的垣墻、黑洞一樣的窗子、三五枝氣味難聞的蘆葦、幾株枝干慘白的枯樹……”
“小湖就傍著宅邸,湖面似鏡面一樣平靜,沒有一絲漣漪。它映出的景象都扭曲變形,灰色的蘆葦、慘白的樹干、黑洞一樣的窗子,好像組成了一個巨大的怪獸,一切都是那樣陰森恐怖。”
小說開頭就是這段景物描寫,所有的形容詞都是負面的:孤獨、荒涼、慘白、扭曲變形、陰森恐怖等,一開始就把讀者拉進了想要營造的恐怖氣氛當中。這一段景物描寫其實不只突出了恐懼氛圍,也通過對空間的描述鋪墊了接下來的人物塑造和情節設定。成長在這樣陰暗壓抑的環境當中,羅德里克的心靈扭曲也就沒那么難理解了,后文和妹妹亂倫后將之活埋這樣詭異的情節在他身上似乎也順理成章了。
(四)內部場景
如果說外部場景描寫在愛倫·坡小說里是偶爾的點綴,那內部場景設置就是其恐怖小說中的最大亮點了。因為幾乎所有的故事情節都發生在封閉空間內,房間內部陳設在愛倫·坡恐怖小說中幾乎隨處可見。如果按上文所說,故事發生的空間代表主人公的肉體,那內部陳設就象征著主人公瀕臨崩潰邊緣的精神世界,混亂、壓抑、陰郁、透不過氣,這是愛倫·坡小說中密閉空間內部場景的主要特點,同時也代表著身處其中的小說主人公的心理狀態。
在愛倫·坡恐怖小說中關于房間內部陳設的描寫似乎都離不開帷幔一類的事物;香爐、燭臺幾乎每個“愛倫·坡式”的房間都有;最常描寫的還有墻上、天花板上的雕刻或者壁畫;窗戶或者玻璃也常常出現,通常是哥特式建筑中最具特點的暗色狹長玻璃,在燭火或者外面月光的映照下泛著熒熒鬼火。華麗奢侈的內部陳設與破舊衰敗的外部環境作對比,其實也是主人公貴族身份、高貴血脈(愛倫·坡小說主人公多是家道中落的貴族)和其怪誕思維、扭曲心靈的對比。
在《厄舍府的倒塌》中,有著類似的描述:“天花板的雕刻、四壁陰沉的幔帳、烏黑的檀木地板以及光影交錯、一路鏗鏘作響的紋章甲胄”,“天花板很高,窗子狹長而突兀,站在烏黑的檀木地板上,伸直手臂也摸不到窗沿”,“墻上掛著深色的帷幔”,書籍和樂器散放四處……混亂無序的家具擺放也是羅德里克雜亂扭曲的內心寫照,古屋的內部就是羅德里克壓抑緊繃的精神世界。
以《麗姬婭》為例,故事開篇就通過景物描寫塑造了恐怖氛圍。而房間內部陳設描寫也不遑多讓,房間呈五角形,朝南一邊是鉛色的玻璃,使得房間里的一切染上了灰蒙蒙、陰森森的色澤。屋內陳設離奇,雜亂無章,沒有體系。橡木天花板色調沉郁,上面雕刻著詭異的花紋,穹隆正中掛著一只巨大香爐。燭臺隨意擺放,還有怪誕的帷幔,重重疊疊垂墜著,其上點綴著不知名的怪異圖案,而帷幔后面是循環不息的強風,吹拂著帷幔飄忽不停,這一切都賦予室內一種恐怖不安的生動。作者不惜筆墨,使用大量辭藻描繪了房間的形狀、結構和室內布置,使讀者沉浸于一種無法擺脫的恐懼感之中。
三、結語
作為“美國短篇小說之父”,愛倫·坡是文學史上第一個關注讀者反映的作家,他繼承也發展了傳統哥特式小說,從而形成了自己的創作理論。愛倫·坡強調創作之前要預設效果,文中一字一句,任何一個情節都應該為這一效果服務。他擅長塑造內外場景來營造恐怖氣氛,細膩深入的描寫、獨具匠心的設置,往往使讀者身臨其境,為接下來要出現的恐怖情節心驚不已,讓讀者自動地沉浸在對死亡的恐懼之中,不由自主地去思考死亡,反思人性之惡,從而產生共鳴,以此實現愛倫·坡想要達到的“心靈的恐懼”。
【參考文獻】
[1]Poe, Edgar Allan.Tales of the Grotesque and Arabesque[M].Philadelphia: Lea and Blanchard, 1840: 1.
[2]McMichael, George.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M].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80.
[3]Nina Baym et al., (ed.).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Third Ed, Shorter[M].New York: W.W.Norton & Company, 1989: 667-668.
[4]埃德加·愛倫·坡.愛倫·坡短篇故事全集[M].上海: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
[5]劉俐俐.《厄歇爾府的倒塌》的現代闡釋[J].外國文學研究,2003(0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