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姝
【摘要】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課程應致力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時代的進步,也給語文教學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課題。
【關鍵詞】低年級語文教學;看說結合;讀說結合;讀寫結合;說寫結合
低年級語文教學主要包括漢語拼音(看圖說話學拼音)、識字、閱讀、口語交際和寫話等內容。語文教材中含有很多語言文字的訓練內容。那么,在低年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呢?根據語文教育規律和學生認知特點,結合不同教學內容,我采用了以下做法。
一、看說結合,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漢語拼音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記得20世紀90年代我們使用的語文教材中,如漢語拼音《ɑo ou iu》一課,文中只出現了三幅圖:一件棉襖、一根蓮藕和一個人在游泳的畫面,右邊配有三個復韻母的四聲調值。而現在使用的教材,從課題上看就比較新穎——《看圖說話學拼音》,可見編者的意圖。而且每課都設計了精美的情境圖,部分拼音課還安排了兒歌,主要是啟發學生通過看圖,說話,學拼音,把口語表達與學拼音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增強趣味性。因此在教學中,我從開展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訓練入手,注意在各個環節創設口語交際的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學習復韻母《ie üe er》一課時,我首先出示一幅情境圖,畫面是:“中秋節的晚上,爸爸、媽媽和小女孩圍坐在圓桌前,桌子上擺著月餅和水果。小女孩拿起一塊月餅遞給媽媽。媽媽、爸爸欣慰地撫摸著她的頭……”情境圖的出現,一下子抓住了學生的眼球,給學生提供了語言訓練的機會。這時我說:“同學們,看到這些畫面,你們想說些什么?”學生們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說:“我看到了天上有圓圓的月亮……”“中秋節晚上,小女孩兒和爸爸媽媽在吃月餅。”“小女孩給媽媽拿了一塊月餅……”聽到學生們說的內容,我都給予鼓勵和表揚。這樣一來,學生說話的積極性更高了。課文中還有一首兒歌。我就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一說中秋節都有哪些風俗習慣。學生通過讀兒歌或講故事,對這一傳統節日有了更深的了解。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學生的表達能力得到了訓練。
二、讀說結合,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進入二年級,識字教學依然很重要。為了更好地開展識字教學,我采用了隨文識字的方法,引導學生借助漢語拼音自主識字,在識字的基礎上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復習鞏固生字。教學中,我考慮到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通過朗朗上口的兒歌、詞串,把識字的方法教給學生,引導學生在生動活潑的語言環境中輕松識字,從而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
如《保護莊稼好衛兵》一課,“晴、清、情、請、睛”這幾個字都是形聲字,我采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首先,讓學生朗讀兒歌,找出其中帶有“青”的字,說說用什么方法記住這些字,和同學們交流一下。小組同學互相說了識記的方法,并編了順口溜來識字:“有水方說清,日出天氣晴;有目是眼睛,有蟲是蜻蜓……”
其次,讓學生用字組詞,再用所組的詞語說一句話。通過字、詞、句的有機結合,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學生掌握了這幾個字的字音和字義,感受到漢字豐富的文化內涵,同時語言方面也得到了訓練。
三、讀寫結合,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在教材中,課文體裁多樣,既有兒歌、古詩等韻文,韻律優美,節奏明快,朗朗上口;又有各種形式的故事,如生活故事、歷史故事和神話故事,反映出孩子們奇妙的想象世界。這些課文語言優美,內容豐富,為學生提供了學習語言文字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良好資源。
如學習《石榴笑了》一課時,我引導學生圍繞課題展開思考、交流:為了讓石榴“笑”,王力力是怎么做的?為什么秋風來了,石榴就“笑”了呢?并借助課件幫助學生理解“石榴笑了”是什么意思。一方面引導學生認識到王力力明白石榴秋天才會成熟,懂得植物的生長是有一定規律的,另一方面引導學生感悟本課的語言特點——石榴成熟的樣子就像人張開嘴笑了一樣,十分有趣。教學中,我還結合學生實際提出了一些問題。如,你知道秋天成熟的水果還有哪些?它們是什么樣子的?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同時也加強了學生語言文字的訓練。
又如《奧莉婭和莉達》一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理解莉達的話:“可當著夜鶯的面……我覺得羞愧。”此時,我問道:“同學們,這句話中有個省略號,會省略莉達的哪些話?誰來補充?”有的學生說:“當著夜鶯的面,我們不能亂扔垃圾……”“奧莉婭,你這么做是不對的!”有的學生還抓住“羞愧”這個詞語來理解句意。學生在體會語言表達的同時,也學習了莉達的美好品質。
再如《我真希望》一課,這首詩內容淺顯易懂。學生們采用了讀中理解、讀中感悟的方法。學生經歷了語言訓練,培養了良好的語感,也體會到作者蘊含的感情。在課的結尾處,為了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我引導學生用“我真希望”開頭進行了仿寫的練習。雖然學生字里行間的言語十分稚嫩,卻把自己對改變環境的希望寫了出來。
四、說寫結合,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每個單元都有“能說會道”和寫話的內容,主要通過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因此,我抓住了這個良好的資源,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
看圖講故事是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有效方式。“百花園五”的“能說會道”就是看圖講故事的內容。這個故事是以連環畫的形式出現的。因此,教學中,我首先引導學生看清圖中都有誰,再結合話題的提示,引導學生想一想它們遇到什么事,讓學生結合畫面理解故事內容,并發揮想象。在學生想象的過程中,我提醒學生對圖中的重要環節要認真觀察,如,第一幅圖中有一棵結滿了果實的樹,第二幅圖中刺猬正和山羊說話呢,它們會說些什么?最后引導學生把整件事說清楚:什么地方?它們遇到了什么事?最后是怎么解決的?
小組內,一名學生講故事,其他組員認真傾聽,聽后及時糾正或補充,形成了良好的會話氛圍。有的小組還給故事起了一些好聽的名字,如《刺猬與山羊》《山羊伯伯》《有愛心的山羊伯伯》……
在進行“如何求助”口語交際時,我為學生創設了多種情境:如果你在公園迷路了;如果你在超市里跟家人走散了;如果你在游樂場里和家人走散了……而且讓學生選擇不同的角色在小組內演一演。然后,讓學生到講臺前面來表演。“警察叔叔,我找不到媽媽了,你能幫我找到媽媽嗎?”“嗚嗚……阿姨,我跟爸爸走散了,你能在廣播里喊一下我爸爸嗎?”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們掌握了多種求助的方法。無論是看圖講故事,還是看圖說話練習,我都要求學生認真傾聽,認真聽別人是怎么講的,別人講得好的地方要學習,講得不清楚的地方要等別人說完再指出或補充。活動中,讓學生開展自評和互評活動。這樣,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傾聽能力得到了有效發展。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教學活動中,我們要重視語言文字的訓練。只有把聽、說、讀、寫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