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尼瑪
【摘要】師范生是祖國未來的園丁,他們的朗讀水平直接影響到未來的教學和工作能力。師范生朗讀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上課的質量。朗讀作為漢語文閱讀教學的一個小小的板塊,卻能夠折射出整個漢語文素養如何這個核心問題。對此,文章對師范生應如何提高語文朗讀素養進行了探討,希望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關鍵詞】漢語文朗讀素養;師范生;基本方法
經驗豐富的漢語文教師往往非常注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課堂上往往充滿著快樂地朗讀,從快樂地朗讀到有感情地朗讀,使朗讀成為學生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最近,在筆者的推薦之下,學生越來越喜歡看央視1套的《朗讀者》節目,尤其是著名演員斯琴高娃朗讀賈平凹的《寫給母親》,很多學生聽哭了,哭得很傷心。為什么?斯琴高娃有感情地朗讀,使很多學生產生了感情的共鳴。很多學生感慨:原來文字是充滿生命的!
筆者所帶的是全校公共必修課《大學語文》。我深知我的學生在不久的將來也要走上講臺,成為一名園丁。對此,我每節課利用15分鐘的時間讓學生上臺朗讀或者進行說話訓練。我給學生講得最多的是:“作為一名教師,你做到了有感情地朗讀,學生的心被你給深深地吸引了,課堂的紀律自然就好。很多時候,課堂紀律不好,是因為你上課語言干巴巴,沒有吸引力所造成的?!薄袄首x讀得好,你說話的語言魅力也就有了,學生自然而然喜歡你?!币驗槲业膶W生即將要走上講臺,他們所要面對的是祖國未來鮮活的生命。
《語文新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這是《新課標》對全日制學生朗讀的要求,更何況是即將走上講臺的師范類學生呢?提高學生的朗讀素養勢在必行。下面就如何提高學生的朗讀素養談點淺薄的想法。
一、為什么要提高師范類學生的漢語文朗讀素養
筆者認為這既是現實的需要,也是將來從事教學工作實際的需要。從現實層面來講,2011年3月1日,藏語委發出了《關于〈教師資格條例實施辦法〉教師普通話達標要求的通知》(藏語委〔2011〕1號),對教師資格認定與職稱評定進行了明確規定:“在教育系統要實行教師持普通話等級證書上崗制度?!比绻麕煼额悓W生過不了普通話等級測試,那么教師資格證就無法辦理,直接影響的是學生的就業。不同的專業,所需達到的等級不同。從教學實際工作來說,除了藏語文外,其他科目的授業語言是漢語文,師范類學生想要學好、教好其他課程,必須要提高漢語文綜合素養;能夠自信地站在講臺上,就必須要提高漢語文朗讀素養?;谝陨蟽牲c,師范類學生提高漢語文朗讀素養,迫在眉睫。
二、如何提高漢語文朗讀素養
(一)深刻認識漢語文朗讀的意義和作用
朗讀是什么?“朗讀是把書面語言轉化為發音規范的有聲語言的再創作活動?!闭劦綕h語文朗讀的意義,不能不談的是朗讀在漢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通常我們漢語文教師說漢語文就是聽、說、讀、寫的總和。這里的“讀”對師范類學生來講更加側重于朗讀,因為朗讀是從古至今漢語文教學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笨梢姽湃耸嵌嗝粗匾暋白x”?!白x”的實質,是我們朗讀者進行再創作的過程。每個人的朗讀素養不同,顯現的是再創作能力的不同。一個學生的朗讀水平怎樣,最直接體現了一個漢語文教師的朗讀教學能力甚至是漢語文教學能力如何。
通過朗讀,學生可以更好地更深入地理解一篇文本的內容,可以間接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可以在無意中增加大量的詞匯儲備,增強漢語文的語感,發展思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也可以對一個作家的行文風格有更深入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通過朗讀,能夠深入地領會和感受重要的作家作品,提升自己的審美情趣,陶冶情操,使自己能夠成為脫離低級趣味的人。
優秀作品的朗讀,如高爾基的《海燕》,每當讀到“海燕叫喊著,飛翔著,像黑色的閃電,箭一般地穿過烏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飛沫”時,我們心潮澎湃,深深地被海燕不懼黑暗勢力的勇敢所折服;當讀到周敦頤《愛蓮說》中的“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時,潔身自好的品德扎根在我們心里;當讀到劉禹錫《陋室銘》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時,我們感到一個有修養的人,孤獨的生活也充滿著美好。優秀作品的朗讀,對于一個學生思想的轉變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促進學生身心的和諧發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除此之外,漢語文的朗讀,能直接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對于推廣普通話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二)朗讀者應做到“心中有人”,喚起聽者的共鳴
朗讀過程中的“心中有人”,也就是朗讀不是自編自導,而是準確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調,做到不矯揉造作,而是發自內心地發出真情實感,使聽者能夠感動,引起內心深處的共鳴。對于文本基調的把握,首先要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任何一篇作品,都是作者在一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下有感而發。對文本進行深入解讀,必須要了解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弄清楚時代背景,就可以較為準確地把握文章朗讀的情感基調。
如果朗讀者弄清楚了作品的時代背景,就可以把作品放在當時當地的特定環境和條件下,聯系實際,聯系自我,融入作者的內心,結合自己的感觸,遵循“人的感情是相通”這一原則,自然就會做到情感交融,意趣盎然,做到有感情地朗讀?,F在有許多學生讀不好文學作品,是因為對作品如霧里觀花,總感覺隔一層,甚至格格不入。比如對魯迅先生作品的研讀,首先要了解魯迅所處的時代,正是中華民族災難深重,面臨生死存亡嚴重威脅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這樣嚴酷的環境下,魯迅為了喚醒民族意識和尋求民族解放,付出了畢生的精力,由此被中國人民譽為“民族魂”。很多學生經常問我“為什么讀不懂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經典文本”,我想原因就是學生沒能了解魯迅所處的時代背景。
(三)朗讀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1.朗讀的基本要求。《語文新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朗讀的總要求?!蹦敲慈绾巫龅健坝懈星榈乩首x”呢?
首先,要求用普通話正確地發出每個字的音,這是基礎。在西藏,漢語第二語言,學習漢語基本不受方言的影響,都是從ɑ,o,e開始學起的,普通話發音基本準確無誤。要說有方言影響,西南片區方言的影響較為大一些。
其次,朗讀最主要的是要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個看似簡單,但是落實到實處時,問題確實較多。師專的學生都是將來的教師,對于這一點要求需要著重強調和培養。有的學生漢語識字量不夠,對于很多常用字都不會讀,這是西藏學生當中問題較多的一點。常用的3500個漢字,有些學生認不全,這是學生基本功不扎實的原因,應常抓不懈?!傲骼笔且笞x文章的時候不要磕磕絆絆,反反復復讀一句甚至兩句。有的學生讀文章,沒有節奏感,這與學生的語感不強有直接的關聯。
再次,有感情地朗讀是最能體現學生漢語文綜合素養的關鍵。很美的文章,有的學生一讀就顯得干癟。這就要求學生對文本當中的每一句、每一段要有深刻的領悟。好的朗讀其實是朗讀者自己的再創作過程,是給作家的作品賦予新的生命,是給作家的原作加上自我色彩的創作過程。朗讀,就應當把自己置身于文章當中,這樣,作者的感情就會通過朗讀者的聲音、語氣自然流露出來;否則,望文生義,見字生情,是讀不出真感情的,顯得矯揉造作。
最后,把握好文章的基調?;{就是貫穿于作品始終的感情主線,只有對基調把脈準確,才能處理好朗讀文章時的聲音高低、重輕、快慢、抑揚等問題。
2.朗讀的基本方法。因為課堂時間有限的緣故,應該選擇篇目短小、有節奏、有韻律感的文章,使學生讀來朗朗上口,富有音樂美。我在課堂上讓學生讀得最多的篇目是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海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等。要說朗讀的方法,肯定有很多種,但我覺得對藏族學生最為有效的方法便是大聲地讀,經常地讀,做到熟讀成誦的地步。所謂大聲地讀,便是每次朗讀時發出聲音,讓大家都聽到你讀書的聲音,這樣有利于發現問題,能夠更加鞏固每個音的發音;經常地讀,讀書的最佳時間便是早讀,早讀時間應當抓好,使朗讀成為學生生活的樂趣。熟讀成誦,學生對經常讀的作品會產生語感,經過教師的指點,很容易讀出感情,只要一篇文章讀好了,逐漸提高難度,讀書自然而然能夠做到“有感情地朗讀”。到了熟讀成誦的地步,我相信,學生會把作品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現實生活中的漢語文不是死的,很多人到了社會上最怕的是發言,歸根到底是因為口語表達能力不強,心里想得很充實,可是一開口就顯得空虛。想要提高漢語文表達能力,首先要提高的是朗讀能力。身為教師,每堂課都要說話,又怎能離開得了朗讀訓練呢?每個教師說話的能力有強有弱,最終的原因還是朗讀能力不同。作為師范類的教師,尤其要注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夠在三尺講臺上自信、快樂地上好每一節課。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2,29.
[2]國家教委師范司組.教師口語[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