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圖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華姝
走進位于修文縣扎佐工業園區的貴州輪胎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子午輪胎分公司生產車間,機器隆隆作響,生產線不停作業,技術人員正在熟練地操作著一套智能系統。
“生產設備會根據電腦中的參數進行自動化生產,學會操作控制系統之后,一臺成型機只需要2名工人就可以完成生產,一天能生產360條輪胎?!惫旧a部總監袁藝告訴記者,在過去,一臺成型機要4個人操作,一天只能生產240條左右。
從4人到2人,從240條到360條,公司在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成本的同時,也提高了生產效率。這得益于近年來公司把發展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運用大數據、智能化,不斷推進產業優化升級。
貴州輪胎股份有限公司從2005年開始,歷經12年的時間,利用“信息化+自動化”技術,具備了實現智能制造的基礎,基本實現了工業3.0。2017年9月,公司生產信息化管理項目開始啟動,標志著貴州輪胎的智能化制造之路正式開啟。
“生產信息化管理項目剛啟動的時候,生產組織從傳統手工模式向信息化管理模式轉換的過程中,遇到很多技術上的難題?!痹囌f,技術人員迎難而上,通過不斷創新工作方法,攻克了一個個難關。隨著生產線的智能化改造,工程子午胎分公司半部件產能從3000條提升到5000條。
據介紹,智能制造項目主要涉及生產信息化管理、設備物聯網和設備健康管理系統、智能物流、生產過程數據采集分析等幾個方面。

貴州輪胎公司技術工人正在操作生產全流程智能管控系統。
通過運用大數據技術對輪胎產業鏈進行全流程改造,目前公司智能排產項目已投入使用。“以前主要根據技術工人的經驗進行人工排產,對工人的技能有極高的要求,一位排產工人的離職影響一條生產線的情況時有發生?!痹囌f,智能排產項目投入使用之后,不僅提高了排產準確度,還擺脫了對員工的經驗依賴,保證了產品的一致性,合格率大大提升。
傳統產業是實現社會再生產的物質基礎,還是許多新興產業的衍生母體。依托大數據,貴州輪胎股份有限公司不僅實現了效益提升和轉型升級,產品也一路馳騁,走向世界。
近年來,貴州以深入實施“雙千工程”為抓手,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和體制改革,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動力,越來越多的傳統產業像貴州輪胎一樣,通過提高生產工藝水平和開發新產品,開啟產業高端化發展的路徑,呈現出老樹發新枝、煥發新活力的生動景象。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首鋼貴陽特殊鋼有限責任公司,堅持“專、高、特”發展思路,大力開展升級改造、優化工藝流程、加強新產品開發,實現了減員增效、扭虧為盈的發展目標,鋼主業勞動生產率由每人每年66.7噸提高到197噸;貴州開磷控股集團大水工業園對整個生產裝置設備以及工藝技術進行了改造升級,總投資32億元、歷時近4年建設的三期工程已全面投產,標志著大水工業園高濃度磷復肥生產規模年產將達310萬噸,為實現“百億礦肥”企業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