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榮昌 (福建龍巖)
《中國錢幣》2017年第一期刊登了筆者《閩浙贛省蘇政府粉碎敵人五次圍剿決戰公債券》一文。文章發表后不久,有讀者對公債券的真假問題提出了質疑,其根據是這張公債券,蓋了一個“中國人民銀行橫峰縣支行現金付訖”的藍色印章,覺得蘇區時期的公債券,不可能有解放以后的中國人民銀行印章。
2013年上海泓盛江南之春拍賣會上,我拍得了一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經濟建設公債券,包括伍角、壹元、貳元、叁元、伍元共5張一套,八五成新。收到拍品之后,我沒想到遭到朋友的嘲笑,說我為什么買這種有加蓋注銷章的東西。而我認為:這張公債券的注銷章“中國人民銀行廣昌縣支行1983.12.17現金付訖”很有研究價值。這是迄今為止我收到兌換時間最遲的一張公債券,即使按照債券規定最遲到1940年兌換完為止,也有40多年的時間了。
我們知道,為革命戰爭的需要,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發行了數量品種眾多的公債券,這在當時很好地解決了紅軍的費用問題。蘇區群眾把這種蘇維埃政府發行的錢幣和債券稱之為“紅票”。1934年紅軍主力長征以后,中央蘇區、閩浙贛、湘贛、湘鄂贛等蘇區先后淪陷,蘇區政府及其所屬的金融機構也不復存在,這些“紅票”到期無法兌換。一些“紅票”持有者為安全起見,或上交,或暗中焚毀,但也有一部分群眾將這些“紅票”藏入瓦櫞、墻壁、煙囪,或密封后埋入地下,或納入鞋底中,冒險予以保存。
隨著新中國的誕生,“紅票”的收兌問題引起了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早在1949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寧都支行根據當地群眾仍然保留有“紅票”的情況,向江西省分行作了匯報。1950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江西省分行要求各支行組織人員調查、收集有關“紅票”資料。4月下旬,江西省分行將本省境內的“紅票”調查情況向中國人民銀行中南區行作了匯報。中南區人民銀行在給總行的呈報中表達了自己對收兌“紅票”問題的看法,即“為照顧群眾利益,擴大政治影響,原則上同意盡先收兌”。不久,中央財經委員會在研究了人民銀行總行及中南軍政委員會呈報的有關“紅票”調查情況及處理意見后,決定同意收兌“紅票”,收兌資金由人民銀行發行庫撥付。1950年7月13日,中央財經委員會正式下文,通知中南軍政委員會財經委員會安排執行。
在收兌時間問題上,1950年5月,江西省分行曾提出“可規定為兩個月或三個月”。在中央財經委員會作出“紅票”收兌決定后,中南區行又根據實際情況將收兌期限予以放寬,曾確定8月20日至9月30日為收兌期。后為照顧偏遠山區“紅票”持有者,將收兌截止日期延長到1951年1月20日。

圖1
盡管收兌期限一再延長,可依然有少數群眾(包括紅軍家屬)未能按期兌換。1956年11月30日國家財政部以“財公貝字第90號”文件規定:可以繼續兌換。1957年2月8日,財政部又發“財公貝字第14號”文件,規定兌換日期截止后,如果仍有持券人須照顧兌換時,經當地人民委員會批準,可在當地公債推銷經費或者地方預算的其他支出項目內予以兌付。1958年7月4日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又發出了《關于由人民銀行繼續收兌全國解放前蘇區、解放區發行的公債的聯合通知》,并且規定了各種債券的利率,本利一同償還。1980年1月7日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再次發出《關于蘇邊區公債與折實公債計息辦法的補充規定》,將公債計息時間算至實際兌換日期。1980年8月16日,財政部根據解放軍總政群工部接待群眾來信來訪工作中,遇到一些群眾提出繼續解決戰爭年代地方政府和軍隊向群眾籌借、籌募的遺留問題的反映,還發出《關于戰爭年代地方政府和人民軍隊向群眾籌借、籌募的款項,仍由地方政府統一核實處理的通知》。
從以上這些規定中,可以充分證明黨和政府對于過去戰爭年代各根據地政府和部隊等團體機關發行的各種錢幣、公債和糧食票證等有價證券,是十分負責任的。只要認購人仍然保留著當時的有價證券,不論逾期多久,一律如數償還。特別是對于利息的計算問題,不受原債券規定利息年限的限制,一直計算到實際償還日為止。
“紅票”之中的藍色(或者其他顏色)兌換章,是兌換單位加蓋的,防止重復兌換。這種加蓋注銷章作廢了的票,原本都由兌換單位統一收回,作為會計憑證的附件。按照我國的會計制度規定,會計憑證的保管有一個時間期限,超過保管期限的會計憑證可以銷毀。但出于某種原因,一些即將作為廢紙的票據被保留下來,最終成為收藏家的藏品,而加蓋印章的蘇區票證就是這樣產生的。
從收藏實踐中,發現后加蓋印章的蘇區票證有如下三種:

圖2

圖3
一是加蓋有時間有單位的印章。如圖1,是一張1933年7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發行的經濟建設公債伍元券,規定從1934年10月1日開始至1940年10月1日每年付息一次,每元每年利息5分。1936年至1940年逐年還本,1936年還 10%,1937年還 15%,1938年還20%,1939年還25%,1940年還30%。這張公債券加蓋了紅色“中國人民銀行廣昌縣支行1983.12.17現金付訖”圓形印章,兌換的時間和單位都很明確,說明本息已經在1983年12月17日,由中國人民銀行廣昌縣支行兌付完畢。
二是加蓋只有單位沒有時間的印章。如圖2,是一張1933年7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湘贛省政府發行的革命戰爭公債伍元券,規定年息1分,從1934年9月1日起還本付息。這張公債券加蓋了藍色“中國人民銀行江西省吉安縣支行中沿江路辦事處現金付訖”方形印章。說明這張公債券在中國人民銀行江西省吉安縣支行中沿江路辦事處兌付完畢,但什么時間不清楚。
三是無時間也無兌換單位的印章。如圖3,是一張1933年7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湘鄂贛省政府發行的第二期革命戰爭公債伍角券,規定年息6厘,從1934年10月起還本付息。這張公債券只加蓋了“現金付訖”四個字的藍色印章,只說明這張公債券已經兌付完畢,但在什么時間什么單位兌付不清楚。還有一些只有加蓋“注銷”兩個字,如圖4這張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紅軍臨時借谷證伍拾斤券,雖然能夠說明這張紅軍臨時借谷證已經兌付完畢,但只有“注銷”兩個字,沒有具體兌付的單位和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