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現禎
【摘要】棉花是我國僅次于糧食的第二大農作物,棉花的產量、產值、進出口貿易都嚴重制約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及在國際上的戰略地位。近年來,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國內外棉花市場環境的日益更迭及國家對農產品發展政策的改變,我國棉花產量呈現巨大的不穩定性,供不應求與供過于求成為了棉花市場的常態,“買棉難”和“賣棉難”導致了我國棉花市場陷入不健康的循環中,從而使新疆乃至全國棉花產業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關鍵詞】新疆 棉花 國際競爭力
1 新疆棉花的劣勢分析
1.1 新疆棉花市場價格分析
1999年以前,由政府制定棉花價格,棉花價格變化區間波動較?。?999年以后,棉花價格依據市場情況而定,具體由市場供需情況決定,因此棉花價格波動較大。2000年~2003年間,棉花價格依次為9800元/噸、7200元/噸、8000元/噸,而棉花種植的成本價基本接近于或略低于棉花的銷售價格,導致棉農增產不增收,不僅影響了棉農的收入,而且嚴重影響了棉農的種植積極性;2003年,棉花價格又大幅上漲,同期增長了1_25倍,達到18000元/噸;2006年,新疆棉花價格在15500元/噸;2006~2016年期間,新疆棉花價格持續走低,截至2016年4月,新疆棉花價格在11500元/噸。分析這十年問的價格波動實際,棉花的價格波動直接影響著下一年棉花播種面積,面積的減少影響了下一年的產量,由此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影響新疆棉花價格波動的主要有五個因素:第一,產量的變化;第二,生產要素價格的變化,即生產成本的變化;第三,需求狀況的變化,即紡織業、民用及出口量的需求變化;第四,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即一些相關支撐產業和外界不可抗力造成價格的波動;第五,庫存消費比變化,即在特定時期內,棉花供需不平衡造成的價格變化。
1.2 新疆棉花流通狀況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棉花流通機制經歷了棉花自由購銷階段、棉花統購統銷階段和棉花政策調整、體制改革下的探索階段。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棉花流通機制去的了一定的突破和成績,市場在棉花流通、消費等領域的調配作用日益突出。但是,新疆棉花流通中仍存在以下問題:第一,棉花交易市場體系不健全,經營方式落后,目前仍采用傳統交易方式為主,即等待客戶來調運或購買,市場調控功能薄弱。這種銷售方式,在價格上漲或下降時并沒有太大優勢,而且相對承擔了較大壓力。第二,棉花加工企業布局不完善,加工能力過剩。當下負責棉花流通和加工的企業有1200余家,但企業均受利益的驅使,當棉花利潤高時,參與程度就高,經營效益不好時,有些企業就不參與或少參與,造成加工和流通的嚴重不確定性。
1.3 新疆棉花進出口貿易分析
棉花作為新疆的支柱產業和主要出口商品,隨著棉花產量和種植面積的不斷增加,棉花價格也隨之波動。近年來,從外部環境來看,由于國內棉花價格波動浮動較大,新疆棉花總產量增幅緩慢、出口價格高、價格競爭力不清、全國棉花需求量大且進口棉花質優價廉,導致新疆棉花出口量逐年下滑,進口量逐年增加,棉花貿易從貿易順差變成了貿易逆差。
2 提升新疆棉花國際競爭力的優化策略
2.1 優化棉花種植結構
依據國家農業部《優勢產品發展規劃》和《西部地區特色農業發展意見》為指導,結合新疆氣候、地形地貌特點,采取“整體規劃、區域布局”的發展思路,即:全區品質多樣化,區域品種單純化。主要從兩方面的做起:一是積極開展棉花纖維品質區劃試驗項目,為新疆特色品質棉花生產提供技術技術支撐。二是開展棉花生態探究,對各產棉區影響棉花纖維品質的關鍵生態因子和生產因素立項研究,為新疆棉花品種區劃提供科學技術依據。同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優化棉花內部品種結構,適時推進優質棉(強力>22克/提克斯)、中長絨棉(絨長31~33毫米)、長絨棉(絨長35毫米以上)和彩色棉生產的種植規模,不斷提高棉花市場占有率。
2.2 積極建立科技創新與技術推廣應用體系
科技創新是產品得以市場經濟立足的根本,同時也成為新疆棉花生產的核心和支柱。因此,“科技興棉”必須提上議事日程。一是選育優質品種。選育推廣優良品種是生產優質棉的基礎。可通過棉花品種普查、對比分析,篩選高產優質、適合不同生態區域特點的棉花優質品種,載明主栽品種、接班品種和儲備品種,關注棉花品種的早熟性、抗病抗逆性和色澤。大力倡導科研單位與產棉生產企業的緊密對接,構建企業、科研、教學單位的強強聯合,共同研究、聯合開發,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質棉花品種,予以推廣。二是推廣科技、提高產能。目前,“畝產皮棉160公斤綜合栽培技術”已得到棉花企業普遍運用,但要穩產、突破還要優化技術掌握普及率。一方面做好棉花自壓軟管微孔滴灌技術應用,特別是實行膜下自壓軟管微滴灌推廣,既節水又增產,提高棉花單產效果明顯,確保其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做好棉花病蟲草害防治體系建設,研究推廣防治新技術,提高防治效果。
2.3 充分運用政策措施,依靠財政支持
目前,面臨著更加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大環境,棉花生產無時不在接受挑戰。棉花企業必須嚴格遵守國際商品規則,精通綠色農業的相關條款和要求。國家要充分利用國際通行的政策措施,發展壯大自身棉花產業。
夯實棉花產業基礎設施建設。自治區政府要因地制宜,整合財政支農項目,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管理機制,統籌協調用于棉花基礎設施建設的各級各類財政資金,統一安排、緩急并舉,避免項目重復投資、虛假投資或分散投資,全面改善棉花基礎設施建設,優化農業生產條件,提高抗御自然災害能力,穩定棉花生產能力。
加大棉花農業服務。政府要以人為本,加大服務。一是送培到家。開展遠程網絡、科技下鄉、專家上門、專家到地頭、科技解惑等多形式、多層次的棉農技術培訓活動,不斷豐富、更新棉農專業知識。二是園區實踐。建立棉花科技示范區、新品種展示園等園區。帶領棉農走進園區,感受新技術、新品種,展望棉花發展,豐富棉農科技素養;三是參與營銷。重視農產品供求信息網絡和營銷組織建設,建立覆蓋全國、連接國際的供求信息網絡,定期發布棉花供求形勢分析、價格走向研究、棉花新品種介紹等信息,引導棉農自覺調整農業結構,合理安排棉花生產。
參考文獻:
[1]田新春,楊光華.新形勢下新疆棉花產業發展現狀和問題研究[J].新疆金融,2009,(8):34-36.
[2]周斌.關于深化新疆棉花流通體制改革的思考[J].新疆科社論壇,2012,(2):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