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
【摘要】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理財產品逐步進入了尋常百姓家,儲蓄、債券、股票、基金、打新股、保險、黃金寶、外匯寶等金融理財產品在農村已屢見不鮮,但與城市居民理財觀念和投資理財行為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作為農村金融主力軍的農信社在廣大農村地區的理財業務發展嚴重滯后,已然成為制約農信社轉型、升級、發展的“絆腳石”。
【關鍵詞】農信社 農村理財產品
一、農信社發展農村理財產品的必要性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減輕農民負擔工作,從每年制定下達的針對“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就可見一斑。從農村稅費改革取消農業稅,到糧食補貼等支農惠農政策的實施,進一步到農民減負問題的專項治理的順利開展,再到發展農村醫療合作保險等政策的落實到位,農村居民的人均純收入正逐年增加,且增勢明顯,這為農民進行個人理財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農村居民資金充裕的同時會考慮如何進行投資增值,而在利率市場化進一步加深和存款利率的下調趨勢下,通過存款來保值、增值對資金相對富裕的農村居民已然失去吸引力,因而催生了一批農村人購買股票、基金及金融保險等理財產品群體,可見金融機構在農村發展理財業務具有巨大的潛在市場。這無疑對具有傳統農村金融優勢的農信社是一次難得的歷史機遇,也是一次嚴峻的使命挑戰,是農信社業務拓寬和轉型發展的重要契機。
在各大商業銀行撤離農村且紛紛推出新型理財產品的新形勢下,作為“農民自己的銀行”的農信社,雖然其在農村的業務網絡和服務網點中占有絕對優勢,但在金融理財方面卻顯得異常冷清:理財業務鮮有建樹,理財業務規模小,產品相對單一,收益競爭力不強等,嚴重制約著農村理財產品規模的發展。再加上農村居民所處環境、知識水平局限和擁有的財富量等原因,我國的農村理財產品發展履步維艱,甚至步入了尷尬處境:一方面農村對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需求旺盛;另一方面,自己家門口的農信社無法提供相應的理財產品和理財服務。
二、農信社發展農村理財產品存在的問題
縱觀農村理財業務的發展,雖然已具雛型。但是,從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在農村的運作情況可以看出,農信社真正能與其他國有商業銀行相抗衡的理財業務幾乎很少。農村理財產品還存在很多的問題和不足,具體是:
1.理財產品門檻高與農民購買力低的矛盾
目前我國銀行個人理財產品主要定位于中高端客戶,理財金額起點高、服務專業化水平高,產品性質也比較趨同。據銀行業監管部門初步統計,各大商業銀行已推出的綜合型理財產品金額起點一般在5萬元至50萬元不等。盡管農民收入有了一定增長,但短期內能達到這個理財標準的農民仍相對較少。 同時,已推出的理財產品以閑置資金增值為主要內容,普遍存在期限固定、周期較長等特征。而農民的收入帶有較強的周期性和季節性,較難滿足基金等理財產品的投資要求。
2.理財產品信息化程度高與農村信息化程度低的矛盾
現代銀行理財產品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持,理財產品的宣傳和辦理,都要依靠電子銀行、網上銀行、理財軟件等現代信息技術。由于農村基礎設施差,計算機普及率相對較低,農村的信息化程度不高,導致農村對于理財產品望而卻步。
3.農村理財產品需求率高與理財產品認識低的矛盾
隨著農民文化素質、收入水平的逐漸提高,農民理財意識開始覺醒,對財富管理需求日益旺盛,迫切需要農信社等能提供便捷金融服務的金融機構提供資產保值、增值的多樣化理財產品。但由于農信社長期不能提供滿足客戶多元化理財需求的產品,致使理財客戶對農信社認知度降低,農信社影響力和社會形象面臨嚴峻的挑戰。
三、農信社加快發展農村理財產品的路徑選擇
理財業務是一把“雙面刃”。在理財業務專業性強、復雜度高的背景下,對農信社的組織流程、業務模式、專業人才等提出了新挑戰、新課題。農信社應主動適應金融形勢新常態下,積極發揮自身網點多、地緣人緣廣、機制靈活的優勢,實現農村理財產品轉型升級發展,在市場中占有更多的份額,應從著力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加強硬件設施建設
利用現有網絡資源,探索符合現代農民需要的理財業務,建立健全個人理財的服務營銷、風險監控體系和技術支持系統。在不同的地區設立不同的理財中心,推出滿足不同地區農民特征化要求的“農民理財平臺”硬件建設,延伸金融服務觸角。
2.量身定做“農村理財產品”
在考慮城鄉差別的基礎上,針對農村居民的經濟、生活和金融知識水平,圍繞發展理財業務實現流程再造深入性和業務規劃長遠性,開發符合農民理財需要和理財心理、操作簡單方便,且風險低、收益穩定、能隨時贖回的金融理財產品。譬如圍繞子女上學、養老問題,適當降低教育儲蓄產品的準入條件,設計專門針對農民養老的投資理財產品等。
3.加強理財專業隊伍能力提升建設
目前農村的理財市場潛力巨大、方興未艾,而理財的推出是對銀行綜合實力,以及對市場需求的判斷和反應能力的檢驗,從一定意義上說它代表銀行零售業務的水平,理財是各種經濟信息的匯集和綜合。而農信社的專業的理財人員和產品設計人員嚴重匱乏,因此,必須培養一批規模化、專業化、高素質的優秀理財人才隊伍,尤其是要培養發展個人金融的理財人才。
4.組建農村理財咨詢服務中心
以省聯社為單位,建立統一管理、統一規劃、統一協調、分工負責、整體營銷的個人理財業務管理體制,組建專門部門負責個人理財業務的市場調研、發展規劃制定、新品種的研究開發和設計推廣工作。堅持創新發展的新思路,不斷探索為農村不同客戶量身制訂一攬子穩健理財營銷產品的新路徑。市、縣兩級聯社要不斷整合資源,設立理財業務部,在鄉鎮基層網點設立專門理財服務柜臺,努力為客戶提供優質、便捷、高效、貼心的理財服務。
理財業務既能為其帶來管理、傭金等多項中間業務收入,給農信社帶來穩定、低成本資金,又能鎖定高端客戶,開辟新的利潤渠道,實現收入多元化、多樣化。因此,開展農村理財業務是農信社實現發展轉型的必然趨勢,也是農信的發展壯大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陸遠昊.論農村金融理財產品的創新與發展[J].商業故事,2015,(30).
[2]楊軍民.個人理財產品在農村的推廣[J].經濟視野,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