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
【摘要】一直以來,農村金融與農業發展就存在著供求關系不均衡的問題,這種供求矛盾在供求量、供求主體及供求形式上都有所展現。本文在對供求矛盾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一些對策,來為解決這一矛盾,提供一些思路,保障農業金融走向可持續發展道路。
【關鍵詞】農村金融供求關系可持續發展
一、農村金融在發展中存在的供求矛盾分析
(一)供給量難以滿足需求量
在農村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農業生產過程中,對資金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從而使得農村金融可以供給的總量,無法滿足農業發展的需求量,同時兩者之間的差值,還在持續加大。對于農村來說,其在生產具有很強的周期性,并且與自然、環境都存在著較為緊密的聯系,同時農業生產也具有較大的風險性,這一因素造成很多金融機構,在農村信貸上,有著較為嚴格的評估標準。而對于農村地區來說,其金融需求已經不再是原先的小農經濟模式,而是在朝著現代化、規模化得的農業生產方式轉變。這一轉變,隨之而來的是農戶金融服務意識及需求的不斷提升,但是農村的金融供給卻沒有加大,從而使得供給量大大低于需求量。
(二)供給主體與需求主體不對等
目前,農業地區在享受金融服務時,所提出的需求也有所提升,為了可以使生產規模得到擴大,農戶對生產性貸款有著較大需求。另外,為更好的應對生產中存在的風險,很多農戶都會購買保險在使風險得以分散開來。雖然農村金融得到了很大力度的改革,但是供給主體缺失與需求主體較多的矛盾依舊存在。根據一些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在2015年末,我國農村地區存在銀行網點達到12.17萬個,但是平均來看,僅為1.31個/萬人,從而展現出這種主體不對等問題。
(三)供給方式與金融需求不匹配
對于很多農村居民來說,對金融服務的認識有限,很多人只知道存款、貸款、匯款等一些較為傳統的方式,但是這些金融服務,均需要網點來提供。受到學歷的限制,部分農村居民還不會對網銀等電子化金融服務做到有效運用。為了可以使成本得以降低,很多金融機構更青睞于發展電子化金融服務,從而造成供給方式與金融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影響金融工作開展的效率。
二、保障農村金融得以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一)做好金融體制改革,建立農村金融體系
農村金融改革時,不但要使金融服務范圍得到擴大,還應當增添一些新型的金融服務,從而可以對農業經濟需求,做到極大程度的滿足。同時,還需要在服務的同時,做好監管工作,從而使資金利用的情況更為清楚,這對農村金融服務能力提升,組織體系的完善都有一定幫助。此外,還需要使各大商業銀行在農村獲得進一步的發展,通過開設網點的形式,來使其作用得到發揮,帶動農業經濟增長。最好,對于政府部門來說,還應當完成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的制定工作,借助市場化運轉,來使金融機構在農村投資力度得到加強,最終使供給與需求間的矛盾得到解決。
(二)開發農村金融產品,建立金融信用制度
首先,農村的貸款擔保業務,需要有所創新,在農村居民現有的資產基礎上,來進行不斷的完善與優化,從而開發出更加符合農村實際情況的信貸產品;其次是通過政府要求,來讓更多金融機構,可以加入到服務農業生產的陣營當中,擴大自身在農村地區的業務量,來為農業生產提供貸款額度。最后便是不斷完善農村金融服務的信用制度,對于那些信譽較為良好的農村居民,應當對其給予更多的優惠政策,從而幫助供給量與需求量之間的差距得到降低,幫助農村金融與經濟走向更好的發展。
(三)拓展農村融資渠道,實現社會資金流動
首先,需要使農村居民的籌資、融資意識得到提升,在農村地區,完成金融知識的普及與宣傳工作,從而起到引導左右,有效的解決農村地區存在的融資難問題。農民作為農業經濟生產的主角,應當具備融資意識,同時運用融資知識來多渠道完成生產資金的籌集工作。其次,對于農業企業負責人來說,需要對其開展股權與債權等形式的融資教育,幫助企業采取債權發放的方式來融到資本。采取對企業管理者,開展金融知識培訓的形式,來使其融資能力得到提升。第三是不斷鼓勵民間資本能夠參與到農業經濟發展中去,最好可以將城市資本引入到農村地區,從而可以使融資得到多樣化發展,這也有利于城市與農村金融差距的縮小。
(四)分散信貸風險,完善資金回流制度
為了可以使農村地區的信貸風險得到降低,需要開展三項工作。首先,要使信貸投資更為穩定,并加強農村金融組織對貸款的投入力度;其次通過政府來完成農村信貸擔保組織的建設工作,借助一系列的有利政策來使更多社會資本能夠參與進來投資;最后使要幫助農村居民提升風險防范意識,引導其完成保險產品的購買。現如今,人民銀行對國有金融組織信貸能力,可以做到核查,并對達到標準的機構,給予一定鼓勵,從而使其服務效率得到提升。并可以借助法律手段,來實施監管,在對農村居民信貸需求滿足的同時,幫助資金回流制度得到進一步完善。
總結
農業現代化、規模化的發展,需要資金來提供支持。而現如今,受到供給方式及其它傳統因素的影響,使得農村金融在供求關系上,還存在著較多的矛盾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應當在分析的基礎上,找準策略,從制度、體系改革等方面,來做到有所改善。
參考文獻:
[1]葛永波,王家傳,苑壯.我國農村正規金融信貸效力考量[J].農業經濟問題,2010,(12).
[2]李明賢,向忠德.我國發展農村新型金融機構的法律制度創新研究[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0,(04).
[3]邵紅嶺,崔玉姝,高春景.論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支持體系的構建[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