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增強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成效的原則與方法路徑,提出高校在開展學生資助工作中,應完善政策法規并加大資金投入,積極深化資助育人的體制機制,不斷增強貧困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大力強化社會力量關切貧困學子成才的體系與氛圍,既注重資助創新又發揚資助好傳統,既嚴格資助考評又注重資助育人,從而有效地增強大學生資助工作成效。
【關鍵詞】高校 學生資助 工作成效 內涵 原則 方法路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1C-0111-03
隨著黨中央、國務院對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日益重視,社會各界對學生資助工作成效的研究與關注亦相應深入和密切。如何確保和增強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成效,對于既好又快地推進和落實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無疑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與作用。
一、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成效的基本內涵
學生資助工作是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著眼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學和發展問題,通過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資助政策和組織實施各類資助項目,保障學生安心求學,促進學生勵志成才,這不僅涉及莘莘學子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關乎學校的和諧穩定,更是擔負著促進教育公平的重大責任,承載著立德樹人的神圣使命。換言之,以“應貸盡貸”和“應助盡助”確保家境貧困學生就學無憂,以貸款學生的良好還貸率確保信貸銀行持續地向貧困學子放貸,并以受助學生的成人成才和積極回報以體現資助工作的價值與意義,則是國家開展學生資助工作的要求與追求。因此,“應貸盡貸”與“應助盡助”,貸款學生的及時還貸率與還貸違約率,受助學生的學生日常品行與畢業比例及其自立自強與感恩奉獻,以及教育公平和社會評價等是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成效內涵的基本構成。
簡言之,衡量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成效的基本要素,對于作為受助者的學生及其家長而言,主要是“應貸盡貸”與“應助盡助”;對于作為主體資助者的銀行而言,主要是及時還貸率高或還貸違約率低;對于作為教育與組織者的學校而言,主要是受助學生的畢業率與成才率高;對于作為參與資助者的社會而言,主要是受助者的積極上進與知恩圖報表現;對于作為實施領導者的國家而言,主要是促進社會與教育公平、保障民生民權并得到各界肯定。
二、增強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成效的原則與方法
(一)關于增強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重要原則。因為學生資助成效體現于受助者、資助者及其組織者和管理者等各相關方感受與評價,所以增強學生資助工作成效應堅持學生及其家長認可、學校與資助方認同、助學信貸銀行確認、社會肯定和國家支持等五項原則。
簡而言之,所謂學生及其家長認可原則,即要求開展學生資助工作必須既對應資助對象的需求,又不給受資助的學生及其家長或家庭造成負面影響,強調學生資助工作應該有利于受助者的健康成長和發展,強調學生資助的所作所為應得到學生及其家長的接受與認可;所謂學校與資助方認同原則,即強調國家或政府教育行政部門,以及學生和社會各界等為了確保或增強學生資助工作成效的要求或者期望等,應既切合學校作為教育事業單位的功能和職責,又符合資助方的基于常理的普遍性或公共性需求;所謂助學信貸銀行確認原則,即要求學校和國家等各方為確保或增強學生資助工作成效所采取的措施或者辦法等,應充分考慮并符合作為商業金融銀行的職能定位與發展需求;所謂社會民眾肯定原則,即要求確保與增強學生資助工作成效的行為或辦法應得到社會力量的普遍支持和積極肯定,但凡社會民眾所反對的舉措則不予實施;所謂國家政府支持原則,即強調為確保與增強學生資助工作成效的任何舉措都必須遵守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不能與國家的政策法規相抵觸。
(二)關于提升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成效的基本方法。由于開展大學生資助工作涉及國家與地方政府、信貸銀行、所在學校、社會民眾和學生及其家長等各方面,所以要提升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成效,需要圍繞以上各方的職能職責或權利義務而著力與入手。
一般而言,提升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成效的基本方法主要有這五項:一是完善大學生資助工作的政策法規,從制定法律法規與政策層面既確保學生資助的組織實施、日常管理、績效考評、監督審查和反饋完善等各項工作皆有法可依和有章可循,又為學生資助工作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從而最大限度地統籌和引導各方力量積極開展與支持學生資助工作。二是對大學生資助工作加大資金投入,這既須經辦銀行對大學生的有償性信貸工作加大資金投入與支持力度,又需國家與地方政府財政對貧困大學生的無償性資助加大資金投入和保障力度,確保對家境貧困大學生的資助能夠真正實現“應貸盡貸”和“應助盡助”,確保寒門學子不因經濟困難而上不了學或無法安心學習。三是積極深化資助育人的體制與機制,因為“育人是資助工作的靈魂”,所以對貧困學子不但要在經濟上予以資助,而且要在精神上注重人文關懷并加以勵志,這特別需要學校不斷地建立健全有利于家境貧困學生順利成才的工作體制和運行機制,盡力消除不利于資助育人的體制障礙與機制壁壘,最大可能統籌各方力量不斷地提升和深化資助育人的成效與成果,而不能將資助工作停留于可以確保貧困學子正常畢業即可的層面,應致力于幫助和促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成為英才,深層次甚至根本性地改善其個人及家庭的成長與發展。四是不斷增強貧困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因為唯有學生具備過硬的綜合素質與實踐能力,才能在按期畢業和順利就業,并在日后既為國家與社會做出積極貢獻又為自身及時還貸提供有力保障。換言之,資助育人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抓住“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核心,強化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兩項能力”,加強勵志教育、誠信教育和社會責任感教育“三項教育”,培養受助學生的科學精神、思想品德、實踐能力和人文素養,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最終實現成長成才。五是強化社會力量關切貧困學子成才的體系與氛圍,這是由于高校學生資助育人工作是個系統工程,非常需要國家政府、信貸銀行及學校本身之外的企事業單位、社會名流、專家學者、富人富豪、慈善團體、輿論媒體等各種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和大力支持,只有這樣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才會如魚得水并得到健康持續地發展。
三、增強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成效的主要路徑
確保與提升高校資助工作成效的路徑及要點是:學生及其家庭、學校、社會與國家各方聯動并相互支持和密切配合,既完善資助政策又強化資助管理,既深化資助教育又優化資助服務,既注重資助創新又發揚資助好傳統,既嚴格資助考評又凸顯資助育人。
(一)就助學貸款學生而言,既要促使其注重誠信履諾又要積極上進,并強化學生的自立自強與感恩教育。學生及其家長在獲得國家助學貸款及相關資助后,學生入學就讀的經濟困難相應得到解決,與此同時對于發放助學貸款與學生其他資助的經辦銀行和學校而言,則出現了有待貸款學生畢業后按時還貸的情況。因此,為了確保貸款學生按時還貸,在向其實施助學貸款與有關資助之前就必須向學生及其家長大力加強誠信教育,必須與貸款學生及其家長簽訂按時還貸的承諾書和相應協議,既告知和警示不按時還貸的嚴重后果,又明確誠信履諾與按時還貸的好處和意義;既廣泛深入地傳播誠信為人處世的經典事跡與按期還貸履諾的先進榜樣,又形式多樣地宣傳失信背約和不還貸或不按期還貸而害己害人的經典故事和警示案例。
為有效引導和激勵貸款學生尤其是家境貧困學子積極上進,每年都應組織舉行關于評選、推薦與宣傳貧困大學生勵志上進和奮發有為的先進事跡活動,以此給予貸款學生特別是寒門學子更多觸手可及的引領榜樣和更多可信可學也可為的正能量。與此同時,對于貸款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校既要注重經濟資助,又要堅持精神資助不間斷,要在思想教育、心理輔導、專業學習、實踐技能和人際交往等方面多管齊下地關愛與幫助貸款學生,以促進其能夠不斷地自立、自信、自愛、自重和自強,并力所能及地感恩與回報他人和國家自己的關愛。
(二)就所在學校而言,既要注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又要強化資助管理與資助育人工作。作為組織學生對接國家助學貸款工作的學校,不論是對應于落實學校本身的基本使命與職能職責即為國家和社會培育人才,還是為了確保貸款學生畢業后能夠及時就業和按時還上貸款,都必須想方設法致力于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實踐能力,使學生在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知識、專業應用能力和身體心理素質既達到畢業標準,又符合國家與社會用人單位聘用工作人員的基本要求。綜合素質可以劃分為德育素質、智育素質、身心素質和發展性素質四項。增強學生綜合素質與實踐能力的基本方法有三點:一是通過開展科學文化知識教育,使學生明確各種素質與實踐能力的內涵、構成及表現等;二是著力實施正反面示范教育,使學生知道具有和沒有良好綜合素質和過硬實踐能力的日常表現、意義作用及負面影響,激發和強化學生自覺提高綜合素質與實踐能力的動力、興趣與追求,堅定誠信守諾的價值和追求等;三是通過開展實踐實習,學生將所學的科學文化知識內化并增強其自身的相應素質和能力,比如組織開展專業實習、學科競賽、模擬實訓、仿真測試和各種社會實踐等。換言之,激發學生的實踐動機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關注學生生理和心理素質綜合協調發展是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發展的基礎性條件,在解決具體問題過程中實施具有針對性的專門訓練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在真實的情境中提出解決真實問題的要求和條件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關鍵環節。
因為開展高校學生資助尤其是學生還貸既涉及國家政策又需必要的信貸知識等,而評估資助成效亦涉及多方面的業務與工作,所以各高校應按上級有關規定從人員配備、辦公條件、專項經費、運行機制、工作制度、激勵辦法等方面積極強化學生資助管理工作,并著力堅持和完善“扶困·勵志·強能”三位一體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模式,以經濟扶助為基本,以意志磨礪為支撐,以能力增強為核心,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行“立體式”資助,做到生活上扶困、精神上勵志、實踐中強能、效果上育人的目的;在實施經濟資助的同時,抓住教育的根本,把“育人”主線貫穿到資助工作的全過程,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對受助學生的教育中,不斷地深化、鞏固和提升資助育人的成效與成果。
(三)就放貸銀行而言,既要堅持“應貸盡貸”又要簡化手續,并完善學生信貸系統與征信工作。“應貸盡貸”既是國家對實施貧困生資助政策的基本要求,也是體現助學貸款政策落實情況的核心指標之一。因此,國務院有關行政部門積極協調承辦助學貸款的銀行按要求落實對貧困學子的“應貸盡貸”助學政策,既是確保又是增強學生資助成效的基本要求與重要路徑。
作為承辦助學貸款的放貸銀行按有關要求主動落實對貧困學生的“應貸盡貸”助學政策,既體現了國家對貧困學子的關愛和銀行自身對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又能夠為擴大自身放貸業務和進一步增長貸款收入奠定堅實基礎。為方便并促使貸款學生能夠按期還貸,有效提升其還貸率或降低其還貸違約率,承辦助學貸款的各放貸銀行應進一步簡化學生信貸中的借貸與還貸手續,并積極加強包含在校學生的整個社會征信系統建設,與時俱進地不斷完善學生信貸系統,確保貧困學子及其家長既愿意甚至樂意申請助學信貸,又不想和不敢不按時還貸。
(四)就國家與社會而言,既要堅持應助盡助又要完善政策,并對學生資助工作加強監督與管理。追求并堅持“應助盡助”是國家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施資助政策的基本要義。為了更有效地落實國家對貧困學生“應助盡助”的資助廣度與深度,黨中央和國務院自2007年以來,通過完善資助政策、健全助學機制、籌措更多助學資金等,不斷加大對家境貧困學子的資助力度,為加快助學育人、發展教育事業、促進民生公平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雖然當前國家對貧困學子的資助政策相比之前的已經更全面更系統和較完善,但是尚有一些地方需要與時俱進地改進和完善。比如,可以將助學貸款的額度由不分專業與學生層次并每年統一不超過8000元,調整為不超過該專業當年的學費與住宿費標準,以針對性地體現和對應學生因專業因層次而貸和因人因地而貸的現實需求,從而更有效地解決不同地域學校學生、不同層次學生、不同專業學生對助學貸款的需求差異問題。因為貧困學生身份的認定作為開展助學工作的基礎與前提,而由行政村、鄉鎮(街道)與縣(區、市)出具的貧困生家境經濟情況材料,往往又是認定貧困生最重要和最有力的貧困生身份證明,此材料一旦弄虛作假或夸大其詞并達到若干數量,則其負面影響也就廣泛而深遠。因此,為防范此類事情發生或泛濫,國家有關部門應在制定實施貧困生資助政策時,明確和嚴禁任何助學證明材料弄虛作假或夸大其詞,違者一經查實則對出具假證明者和當事學生及其家長等嚴懲不貸。不論是完善貧困生資助政策和規范資助管理,還是檢查資助工作與考評資助成效等,都需要行政管理部門和學校自身、社會名流、專家學者、慈善主體、輿論媒體等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研究和監督,尤其要認真嚴格并與時俱進地全方面和全過程加強監管與評估。
總之,確保和提升學生資助工作的成效,既需國家通過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規統籌推進,又需信貸銀行與社會力量積極出資助力,也要相關單位與部門各盡所能并通力合作,在學生資助的組織實施、管理協調、檢查指導、成效考評、反饋修正等各方面建立健全并不斷規范和完善其工作體系;亦需所屬學校立足資助育人,做好頂層設計與綜合規劃,結合新時期的社會發展特點和大學生需求,充分發揮教育信息化和互聯網媒體的作用,致力構建包括經濟資助、思想教育、勵志關愛、心理輔導、素質提升、能力拓展、感恩回報的學生資助體制機制,積極打造學生及其家長認可、學校與資助方認同、助學信貸銀行確認、社會肯定和國家支持的學生資助新模式新方法,將資助與育人緊密結合并精準發力,使高校學生資助的工作成效既顯著又可持續。
【參考文獻】
[1]姜沛民.育人為本 需求導向 提升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實效[J].中國高等教育,2016(9)
[2]劉金明.高校資助工作成效的內涵與構成[J].文教資料,2015(31)
[3]黃軍利,李德福.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思考與實踐——以中國礦業大學資助工作為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20)
[4]萬玉鳳.資助工作要落腳到人才培養核心任務上[N].中國教育報,2016-07-29
[5]諸峰,陳崚等.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內涵與測評[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4(12)
[6]劉磊,傅維利.實踐能力:含義、結構及培養對策[J]教育科學,2005(4)
[7]史凌芳.“扶困·勵志·強能”三位一體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模式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