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倩玲 周梅香 彭鳳輝
【摘 要】目的:探討斷指再植護理中舒適護理的效果。方法:選擇2016年4月-2017年7月80例斷指再植患者分組。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舒適組采用舒適護理。比較兩組斷指再植護理滿意度;護理操作舒適度、護患交流舒適度、環境舒適度、身心舒適度;干預前后患者血壓、心率情況。結果:舒適組斷指再植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舒適組護理操作舒適度、護患交流舒適度、環境舒適度、身心舒適度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前兩組血壓、心率情況相近,P>0.05;干預后舒適組血壓、心率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斷指再植護理中舒適護理的效果良好,可提升患者整體舒適度,減輕術中心率和血壓波動,減少身心應激,值得推廣。
【關鍵詞】斷指再植護理;舒適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3783(2017)11-03-0-01
斷指再植是常見創傷手術,除了熟練操作之外,術中良好護理配合對患者康復十分重要[1-2]。本研究分析了斷指再植護理中舒適護理的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4月-2017年7月80例斷指再植患者分組。舒適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21-73歲,平均(39.24±2.10)歲。對照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22-73歲,平均(39.54±2.12)歲。兩組基本情況差異不顯著。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常規做好術前準備和術中密切配合,術后告知注意事項和康復知識。舒適組采用舒適護理。(1)術前舒適護理。術前調節手術室溫濕度適宜,保持舒適體位,骨隆凸處放置軟枕,避免血管痙攣和壓瘡。術前加強對患者病程、文化水平、社會背景、家庭及經濟等的了解,并進行術前心理疏導和術前健康教育,用語通俗易懂,充分尊重患者,保持微笑,提高患者舒適度。(2)術中舒適護理。巡回護士加強對患者心理的觀察,通過熱情接待、暗示、轉移患者注意力等方式減輕其緊張感,并耐心解釋患者疑問。給予安慰和鼓勵,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盡量放松,必要時握住患者雙手或給予額頭輕撫,增加其安全感。手術過程器械輕拿輕放,操作快準穩,以減輕對患者不良刺激。(3)術后舒適護理。術后疼痛者可在病房中播放舒緩輕音樂,指導患者深呼吸,通過和患者輕松聊天轉移其注意力,減輕疼痛感。術后休養病房安靜,光線良好,允許家屬陪伴,以增強患者康復信心,減輕孤獨感[3-4]。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斷指再植護理滿意度;護理操作舒適度、護患交流舒適度、環境舒適度、身心舒適度(滿分是100分,分值越高則舒適度越高);干預前后患者血壓、心率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統計,分別進行t檢驗(計量資料)、檢驗(計數資料),P<0.05為差異顯著。
2 結果
2.1 兩組斷指再植護理滿意度相比較
舒適組斷指再植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如表1.
2.2 干預前后血壓、心率情況相比較
干預前兩組血壓、心率情況相近,P>0.05;干預后舒適組血壓、心率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如表2.
2.3 兩組護理操作舒適度、護患交流舒適度、環境舒適度、身心舒適度相比較
舒適組護理操作舒適度、護患交流舒適度、環境舒適度、身心舒適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 討論
舒適護理可減輕患者身心不愉快程度,使其更好配合手術治療,減輕焦慮緊張狀態,抑制交感神經興奮,減少腎上腺素分泌,從而維持血壓和心率平穩,促使手術順利開展。心理疏導、耐心解釋、轉移注意力、舒適環境、熟練操作和尊重等的護理,可使患者獲得安全感、舒適感和滿足感,實現身心舒適[5]。
本研究中,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舒適組采用舒適護理。結果顯示,舒適組斷指再植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舒適組護理操作舒適度、護患交流舒適度、環境舒適度、身心舒適度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前兩組血壓、心率情況相近,P>0.05;干預后舒適組血壓、心率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斷指再植護理中舒適護理的效果良好,可提升患者整體舒適度,減輕術中心率和血壓波動,減少身心應激,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黃雪松,李子華,邱忠朋.斷指再植術后改良治療對再植成活率和血管危象發生率的影響[J].臨床骨科雜志,2015,18(04):472-474.
王文杰,陳紅英,李英,郭俐宏.實施同理心護理干預對斷指再植術后患者心理及再植指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6,29(01):170-172.
王文杰,詹艷,張東云,郭俐宏.斷指再植術后血管危象的治療及護理研究進展[J].創傷外科雜志,2016,18(09):572-574+577.
孫紅波,張兆國,劉超.中西醫結合康復護理在斷指再植患者術后的應用[J].中國康復,2017,32(01):53-55.
張維民,徐翠平,林海鴻等.圍手術期心理護理干預對手外傷患者術后疼痛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23):2610-2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