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健
【關鍵詞】脛腓骨骨折;內固定;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3783(2017)11-03-0-01
骨折是指骨的連續性或完整性由于損傷而中斷的一種疾病。在長骨骨折中脛腓骨骨折最為常見,主要見于兒童和青壯年。如果治療護理不當,或病情觀察不仔細,就會延誤病情,造成肢體感染、缺血、壞死,甚至造成終身殘疾,因此,對這類患者實施正確的護理措施是每個護理人員必須關注的問題,也是職責所在[1]。我科自2016年1月到2016年12月共收治了60例脛腓骨骨折患者,先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共收治60例患者,其中男性43例,女性17例,年齡13-64歲,其中閉合性骨折50例,開放性骨折10例。
2護理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穩定病人的情緒,由于脛腓骨骨折大多數是意外,病員一時無法進入角色,加上陌生的環境和生疏的人群,更會增加病員的焦慮、恐懼、不安的心理,首先需要我們幫助其熟悉環境,介紹同室病友,有道是“同病相憐”,病友間的相互關心,相互照顧能營造一個積極的群體氛圍,對與治療和護理有著積極的配合作用,通過周到的接待和全面的介紹使病員盡快熟悉和適應醫院生活,調動他們配合治療護理的積極性。其次,病人住院后,迫切需要了解自己何處骨折,怎樣治療,預后如何等。護士根據不同情況發放相應的宣教資料并向病員逐一解釋,對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性別的患者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從而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保持心情愉悅,以最佳的狀態進行治療[2]。
2.1.2 患肢護理:患肢抬高,以促進靜脈回流,減輕腫脹,注意觀察遠端肢體的溫度、顏色、觀察有無神經功能障礙。另外,冬季應注意遠端肢體的保暖。骨折后3天內冷敷,疼痛進行性加重者應警惕骨筋膜室綜合癥。
2.1.3 術前準備:做好術前各項常規檢查:血常規、凝血全套、肝腎功能、血糖、心電圖、胸片等。術前禁食12H,禁水8H,術晨測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備皮,鋪麻醉床、床邊備氧氣。
2.2 術后護理
2.2.1 心理護理:介紹骨折以后可能出現的一些情況,如發熱,一般骨折體溫正常但由于大量出血,血腫吸收,以及組織損傷后反應,3~5天內有一定的低熱,一般不超過38.5℃。這是正常的病理生理過程,不要過分緊張。
2.2.2 病情觀察: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失血、麻醉后反應按醫囑監測并維持生命體征的平穩及病人電解質平衡,發現異常及時通知醫生;傷口及引流液的觀察:留置引流管者應保持引流管通暢防止引流管管道阻塞、扭曲、折疊和脫落等。嚴密觀察和記錄引流液的性狀和量的變化,注意觀察傷口滲血情況,及時更換敷料,保持敷料清潔、干燥。抬高患肢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觀察患肢感覺、運動、腫脹程度、血液循環皮膚的溫度及顏色、足背動脈搏動情況等。④凡上石膏患者應傾聽患者主訴,并觀察肢端皮膚顏色、溫度、腫脹、感覺及運動情況,遇有血液循環障礙,立即報告醫師,并協助處理。抬高患肢預防腫脹。
2.2.3 飲食指導:進食清淡高蛋白食物,如魚湯、豆制品、牛奶等,忌煙酒,禁食辛辣食物,骨折患者早期避免服用鈣片,因骨折以后,骨折斷端會釋放大量的鈣質,加上長時間臥床及患肢受到一定范圍的固定,容易造成骨骼廢用性脫鈣,血中游離鈣增加,機體并不缺鈣,過量的服用鈣片會引起胃酸減少,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胃腸道癥狀,這些不良反應又造成患者營養障礙,反而影響骨折的愈合,同時也會增加結石的發生率。
2.2.4 功能鍛煉指導:功能鍛煉應盡早開始,防止膝、踝關節強直和肌肉萎縮;術后內固定牢靠,得到充分休息后,進行踝泵運動、患肢股四頭肌和直腿抬高練習,一般每天3-4次,每次10-20分鐘。禁止在關節伸直的狀態下旋轉大腿,以免影響骨折的穩定,待除去外固定后,全面進行關節活動,逐步下地行走。④在幫助患者行功能鍛煉,應指導患者逐漸從被動轉到主動運動,以患者不感到肢體酸痛為止,
2.2.5 出院指導:出院后繼續進行功能鍛煉,定期X線片復查;內固定患者,在骨折骨性愈合后還需取出內固定物;指導其正確使用拐杖和助步器,做好安全防護措施,防止跌倒等意外發生。
3 結論
脛腓骨分別是連接骨下方和附連小腿肌肉的骨骼,脛腓骨是全身長骨骨折發生率最高的骨折,多有車禍,重物砸傷,扭傷等引起,且并發癥多。護理上要注意血運情況,傷口情況,骨折固定護理,肢體功能鍛煉,心理護理等。細心觀察病情,周到細致的護理,是治愈脛腓骨骨折的關鍵
參考文獻:
林巧玉.脛腓骨骨折88例術前護理.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0,36(29):947-948
王慧平,張波.脛腓骨開放骨折急診內固定治療的圍手術期整體化護理.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0(15):542-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