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珍
【關鍵詞】手術室;噪音;污染;防范措施
【中圖分類號】R4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3783(2017)12-03--01
手術室作為病人接受手術治療及搶救傷病員的重要場所,環境要求高,如清潔、無菌、安靜等,但手術室的噪音污染卻常常被忽視[1]。盡管噪音對人類的危害已有了一定的認識,但噪音對患者和醫務人員所具有的潛在危害,特別是手術室內的噪音所帶來的危害尚缺乏重視。手術室的噪音污染防范措施如下。
1 噪音的概念
醫學上噪音的概念是指引起心理不適的一切聲音,強度常用分貝來表示。國際噪音協會規定,日間噪音應低于45分貝,夜間噪音應低于20分貝[2]。
2 手術室的噪音來源
2.1 噪音強度 有文獻報道手術室平均噪音60~65db,但常接近90db,這是8小時內允許的最高水平。
3噪音對人體的不良影響
3.1 生理影響 噪音會導致人體應激反應,人體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對65db低噪聲很敏感,可致血清17羥皮質類固醇水平升高53%,持續30min的90db噪音可使尿中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排泄增加,并在噪聲停止后持續分泌30~90min。噪音會影響人的聽力 ,持續超過85db的噪聲可以對聽力造成損害,長期接觸高強度(&90db)、高頻率噪音后就可能發生聽力喪失。長期接觸噪音會出現消化功能紊亂癥狀,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的發病率比安靜環境的高5倍之多。長時間處于噪音環境中的人很容易發生眼疲勞、眼痛等眼損傷現象。有實驗表明,當噪音強度達到90db時,人的視覺細胞敏感度下降,識別弱光反應時間加長;達95db時,40%的人瞳孔放大,視物模糊;而噪音達115db時,多數人的眼球對光亮度的適應有不同程度的減弱。
3.2 心理影響 在噪音源作用下會引起情緒改變,最常見的是煩惱,包括煩擾感,活動性受干擾,以及頭痛、疲倦和激動等癥狀[4]。人易出現煩躁不安、疲勞、遲鈍甚至嚴重的焦慮。
3.3 對外科手術的影響 突發的、意外的僅30db噪音即能引起工作人員的“吃驚”反應,這可降低警戒性和影響手術時刻的注意力。意外的和失控的低噪音,也能對復雜的外科手術的操作產生不利影響,特別是神經外科導航技術及腔鏡技術在手術中應用及顯微外科手術等要求外科醫生保持高度注意力,對手術環境要求高。
4 防范對策
4.1 加強思想 教育和認識 從思想上去認識噪音帶來的危害。為此,進行宣傳是首要任務,在各無菌區域內較醒目的位置掛“靜”字牌,以強化人們自覺意識。
4.2 對醫療設備的管理 醫護人員在用各種儀器時動作應輕柔,移動設備時打開剎車開關,避免生搬硬拉,發出刺耳的聲音;根據患者的病情適量調節各種監護參數的高、低限報警位,并盡可能將報警音量調到最小,可將暫時不用的設備關掉;加強對監護儀、麻醉機、電刀、吸引器、層流設備等的保養;放置橡皮墊來減少正、振動產生的噪音;專業技術人員定期檢查、維修,對易產生噪音的設備進行改進,定期對活動部件上潤滑油劑。
參考文獻:
云瑞濤 手術室躁音污染的控制與防范措施。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 (6)158
劉曉玲 手術室噪音對患者的心理影響及護理探討 實用護理雜志 2000( 9) 45
史曉紅 淺談手術室工作人員的職業危害及防護對策 中國醫學創新2011(10)97-98
韓美香減少噪音是保證手術順利進行的一個重要環節 中國保健營養 2013(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