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
【摘要】我國的《合同法》將無權處分訂立的合同規定為效力待定的合同,但是并沒有明確此種合同的范圍。只有《買賣合同解釋》中規定無權處分訂立的買賣合同是不影響合同的效力。合同法中也沒有直接規定無權處分下追認權和催告權的相關問題,但是我們也不得不討論無權處分中真正權利人的追認權和善意相對第三人的催告權。
【關鍵詞】無權處分 追認權 催告權 善意取得
一、無權處分的立法現狀及追認問題
在我國,無權處分制度主要體現在《合同法》第51條和2012年頒布的《買賣合同解釋》第3條的相關規定之中。《合同法》第51條規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后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學界都認為這條規定不夠嚴謹,但大多數人認為此法條是指在權利人沒有追認之前,合同的效力是待定的。這當然也導致了很多隨之而來的問題。比如說真正權利人對無權處分的追認之后將會出現怎么樣的法律效果呢?我們都知道如果真正權利人對無權處分行為進行追認,那么合同一旦成立的話,這個合同的主體是誰?而且根據《合同法》第51條的規定,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若是真正權利人沒有去追認而且無權處分人在之后也沒有取得處分權,那么該合同就沒有法律效力,善意的相對第三人是很難主張自己的權利的,就算是根據善意取得制度得到標的物,但是如果拿到的標的物有質量問題的話,該如何主張自己的權利呢?由于合同是沒有法律效力的,第三人的合法利益是很難得到維護的。《買賣合同解釋》第3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以出賣人在締約時對標的物沒有所有權或者處分權為由主張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出賣人因未取得所有權或者處分權致使標的物所有權不能轉移,買受人要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并主張損害賠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所以說,如果沒有其他效力問題(比如主體是否有民事行為能力、意思表示是否真實等),無權處分訂立的買賣合同,無權處分并不會影響買賣合同的效力,該買賣合同有效,而非效力待定。所以說無權處分合同本身是有效的,只是沒有產生物權變動效果,這取決于權利人是否追認或無權處分人事后能否取得處分權,以及第三人是否為善意。
二、無權處分追認權的行使及其法律后果
要想弄清追認權行使問題,首先,要知道追認權行使的條件有哪些。第一,無權處分人在處分他人財物時,必須以本人的名義進行了處分行為。如果以真正權利人的名義去進行處分行為,就變成了無權代理行為。第二,無權處分人實施處分行為時,對于標的物必須要有一個真正權利人,否則就不存在權利被侵犯的情況了。而且只要標的物在被無權處分時是無主物,即便事后變為有主物,之后的權利人也不能行使追認權,因無權處分而受到的損害只能去向無權處分人請求賠償。第三,在行使無權處分追認權時,權利人必須具備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關于追認權的消滅比較好理解。當真正權利人行使了追認權,或者超過一定期間沒有行使追認權,或者善意第三人取得標的物所有權的話,追認權就自然也就消滅了。之前也提到過如果真正權利人對無權處分行為進行追認,那么合同一旦成立的話,這個合同的主體是誰?筆者認為,在真正權利人追認的情況下,合同的主體還是無權處分人和相對第三人,他并不會隨著真正權利人的追認而有所轉變,因為相對第三人不會因真正權利人的追認而要求他履行合同,相對第三人只能要求無權處分人去履行合同。雖然說真正權利人并不因為追認而成為合同的一方主體,但追認之后標的物所有權轉移至相對第三人,真正權利人也有相應的義務,真正權利人要允許或者盡量配合無權處分人進行標的物所有權的轉移。在真正權利人與無權處分人之間的關系上,兩者還是是原來的侵權關系。在行使追認權之后,無權處分人因無權轉讓而獲得的標的物價款,構成了不當得利,真正權利人可以向無權處分人主張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但實踐中會遇到,真正權利人在行使追認權之前,有可能也對標的物進行處分,而之后的追認同樣也使標的物的所有權轉移,這種情況下如何判斷處分行為的法律效力呢?筆者認為,如果標的物所有權在追認之前所做的處分行為已經被轉移給其他人了,即使相對第三人是善意的,也不能通過善意取得制度取得,只能要求無權處分人承擔相應的合同違約責任,因為從法律效力上來看,真正權利人的有權處分當然是要比無權處分人的無權處分效力要高的。
三、無權處分與催告權
我國的《合同法》將無權處分行為歸于效力待定的行為,但是沒有像其它效力待定行為一樣規定相對第三人享有催告權。有一種觀點以為相對第三人享有催告權。他們認為對催告權行使還應當規定一個固定的除斥期間,相對第三人可以行使催告權,經催告后權利人沒有行使追認權的,可視為拒絕追認。但這里也有一個問題,如果相對第三人在標的物交付之前,就向真正權利人主張了催告權而沒有行使撤銷權的話,就說明他明明知道了無權處分的事實,這樣也無法構成善意取得。所以說,若是相對第三人不去進行催告,就可以通過主張善意取得來保護自身的利益得到保;倘若是相對第三人進行了催告,就暴露了自己知曉無權處分的事實,這樣再也無法通過善意取得保護自身。所以說,催告權和善意取得制度在某種程度上是互相矛盾的。
四、結語
無權處分是我國民法當中的一個重要制度,它與無權代理和善意取得等制度密切相關。雖然我國合同法當中沒有直接規定無權處分中的追認權和催告權,但對于真正權利人的追認權來說是應該承認的,可以比照合同法中的其他規定來適用于無權處分行為;對于相對第三人的催告權來說,要注意的是,相對第三人在和無權處分人訂立合同時不管怎樣都應該是善意的,如果一開始就知道無權處分的事實,那就是惡意的表現,訂立的合同也是無效的,這很有可能也是合同法為什么沒有規定的催告權的原因之一。
參考文獻:
[1]崔建遠.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10.
[2]梁慧星.民法總論.法律出版社,2011.
[3]胡強.論我國無權處分與善意取得的接洽.百家講壇,2013(3).
[4]文越.淺析無權處分制度與物權行為的承認.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2(23).
[5]王利明.論無權處分.中國法學,2001(3).